領導團隊的智慧(新)04(1 / 3)

上篇 個人魅力決定領導力 第二章 如何做個項目管理高手

第二章 如何做個項目管理高手

資源與需求之間有多少衝突?策劃與現實之間有多少難關?技能與目標之間有多少差距?一個項目的成功實行,需要領導人付出多少努力?

現代企業的領導應該是項目管理方麵的高手,領導、組織、用人、計劃、控製,都是項目負責人必須具備的技能。精研項目之道,提取管理重點,強大的控製力不再是夢想。

做個點金聖手,把員工的思路理清楚

當今時代的競爭環境,常常讓人覺得喘不過氣。一個優秀的企業麵臨的是來自全球的競爭,電腦的推廣讓隨時溝通成為可能,卻也讓人二十四小時處於待命狀態,人們的事業路線不再是直線形而是螺旋形,人們在高速運轉中交互委派,當越來越多的事務需要處理,員工們的腦子裏已經如一團亂麻,他們的行動變得機械,成了高科技時代的碼頭工人,搬運著數據、報表、創意、決策……此時,領導該做什麼?是與員工一樣忙得焦頭爛額,還是當個置身事外的指揮者?也許我們應該先看看小約翰的故事:

約翰從小就想繼承父親的公司,當一個出色的領導者。大學畢業後,他進入父親的公司實習。隨著閱曆的加深,他越來越覺得當領導不是件容易的事。幾年後,有心退休的父親決定讓他做經理,以便讓他有更多的鍛煉機會,早日接班。

約翰在經理的位置上坐了半個月,每天馬不停蹄,但他對自己的表現很不滿意,公司效率不高,他與員工的關係也不冷不熱,約翰隻好向父親請教如何做個好領導。

父親拿出一根繩子放在辦公桌上,示意約翰握住繩子的一端向前推,並要求:“往前推,讓繩子動起來。”約翰費勁地推著那根繩子,繩子歪歪扭扭,隻在原處翻攪。

父親問:“你說,怎麼才能讓繩子動起來?”約翰想了想,幹脆換了個用力方向,將繩子一拉,繩子果然筆直地向前動了。

“不能在後麵推,必須在前麵拉,這就是領導的秘訣。”父親說。

“領導”一詞有兩層意思,一是帶領,二是向導。領導的手指,一要為員工指路,起點睛之效;二要為員工整理頭腦中的思路,起點金之效。

管理一個項目就是如此,項目領導也許不是項目的總策劃師,卻一定是總負責人,他必須對此項目有全麵細致的把握,並將這種把握傳達給每一個參與其中的成員。這個項目的前期投入是什麼,過程步驟是什麼,存在風險是什麼,可能結果是什麼,每個人心中都有數,才能盡量避免種種負麵情況。

領導有責任理清員工思路,清晰的思路能夠引起一連串的良性連鎖效應:在做事的時候,避免了畏首畏尾;在協作的時候,因為有明確的目標,避免了爭執;在遇到困難的時候,因為大目標清楚,避免了為枝節過多思考,集中精力直奔主題;在設定短期目標時,能夠避免思路分散……總之,員工可以不必為“該做什麼”糾結,而是把所有注意力集中在“該怎麼做到”,這節省了大量時間,也讓整體進程減少了不必要的麻煩。

當一位負責人對他的手下說:“將計劃落實下去。”這句話至少有三重含義:一、讓所有人了解計劃;二、讓所有人明白自己負責的部分;三、讓所有人都根據總體思想,計劃出自己的進度。如果項目目標是單一明確的,任何人都知道自己該做什麼、怎麼做,那麼負責人不必過多費口舌。如果項目目標太大,牽扯的部門太多,衡量指標並不隻有一個,需要考慮的情況太雜太亂,員工們會陷入“怎麼做合適?這樣做對嗎?”的困惑中,這時候,負責人就要親自為項目做減法,教員工切中要害。

項目的要害,就是要讓員工了解到自己責任的目的是什麼、關鍵在哪裏。讓他們的工作有重點、有步驟,最好做到一目了然。打個比喻,就是幫員工把頭腦裏的草都拔掉,隻剩一條清晰的道路,隻要走下去就可以到達目的地。當領導完成這項工作,員工們就能拋開猜測和顧慮,將百分之百的精力投入到任務之中。

這也是一種目標管理方法,旨在掌握進度、了解關鍵、尋找問題、調整策略的途徑。在現代企業中,目標管理是公認的切實可行的評估方法。這套方法重視結果而不是過程,把大目標逐層分解,落實到每個月每一天的工作中,讓每個員工對自己每一個月、每一天的任務做到心中有數,拋開繁複的目標說明,拋開種種思考,員工們隻需要每一天達成一個可實現的目標,這讓員工很有成就感,也因為計劃的順利進行而感到踏實。

而且,目標管理往往與績效考核結合,企業會按照計劃書記錄員工的業績,員工的每一份貢獻都會被記錄在案,這讓員工可以更加心無旁騖地工作。領導人也可以根據情況,適當加大目標難度,這不會給員工帶來沉重的負擔,反而是對他們的考驗。

員工們也可以自行評估每一天的工作質量和進度,甚至可以根據承受能力調快步伐,提前完成任務。這一切都來自領導人的有效指揮:為員工切中要害,讓他們關注最該關注的部分,刪繁就簡,讓員工每一天都抓住項目的主幹部分,而不是盯著細枝末節,這就是項目管理帶來的好處。

在很多人的認識裏,領導人是那個高高在上負責發號施令的人,他們隻需交代任務,其餘的事自有他人去完成。事實上呢?領導人是一切的基礎,他們必須為員工選好地基,畫好圖紙,設立路標,預測前景。此外,他們還要有一根點石成金的手指,將員工混雜不清的思路輕輕點撥,為他們猶豫不定的雙腳指出唯一的方向,將他們習慣於風吹草動的意誌變得堅不可摧。成功的項目,優秀的團隊,最需要的就是這樣一根手指。

大數據時代:以數為據才能服人

美國的女權運動者曾經呼籲通過一項關於性騷擾的法案,以保護女性的安全。他們在各大媒體發表檄文,在各種場合公開呼籲,在街道上作演講,以喚醒公眾的婦女保護意識。但是,這些宣傳並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對多數人來說,婦女受到侵害是離自己生活很遙遠的一件事。何況,通過一項法案並不是那麼容易的事,運動者們無法以少數暴力案件作為理由,讓議員們讓步,運動陷入膠著狀態。

當議員們又一次想要否決這個提案的時候,突然有人動用了一個全新的提議方法,不是聲情並茂地宣揚觀點,不是淒淒哀哀地強調女性的無助地位,這位議員隻說了一句話:“根據去年的統計,性騷擾案件上升了17%,立法不宜推遲!”在數據麵前,議員們立刻認識到了事情的嚴重性,法案以高票數得到通過。

數據最有說服力,它直觀、準確、科學。科學為什麼讓人信服?因為有科學精神作為指導,以具體的、多次的實驗為依據,實驗結果一目了然。換言之,人們相信眼見為實的東西,一串數字比任何一種誇誇其談都有力度。

數據當然也可以作假,但是,比起言論作假、行為作假,數據作假顯然更有難度,因此相對可信;數據當然可以信口捏造,但是,比起言論和行為,查證數據顯然更容易,因此捏造難度更大。這一切,都讓數據有了切實的可信度。

人類已經進入了數據時代,以計算機為依托,生活中的數據意識無處不在。有遠見的企業早已經將數據作為戰略重點,建立信息中心專門收集、整理數據;月度、季度、年度總結表上,沒有廢話,隻有一連串的增長值、下降率、一連串的數據;員工看著工資單上的數字,同樣會在心裏換算成百分比,看看今年比去年有多少進步。數據,深入企業骨髓。

在項目管理中,數據同樣占據重要位置。從項目提議來說,提議應該有兩個基點,一是事實,二是數據。以這兩點展開調查,搜集更多的事實和數據,並在過程中檢驗其真實性,以此推出結論,反過來支撐自己的觀點。這樣的提議才有說服力,才能得到認同和通過。

以操作過程來說,用數據監控進度,遠比口頭上的督促來得方便。進度條上的數據增加之快慢,就代表了員工的努力程度,如果數據突然停滯,代表重大意外的出現。領導重視數據,就是將自己擺在了現代管理者的高度,運用現代化技術和思考方式來進行組織管理。也可以說,解決了數據問題,就解決了管理、組織、項目的大部分問題。

特別是當領導覺得難以說明情況、難以說服員工、難以開展工作時,用數據說話,是一個屢試不爽的方法,可以擊敗一切責難,否定一切懷疑。當然,這種做法有個前提,就是領導始終了解數據,一直把握著數據,能夠說清數據的前因後果。否則,旁人隻需要問一句“能不能詳細說說,這個數據是怎樣得來的?”,就能讓領導偃旗息鼓。

抓進度就靠時間表,扼住項目的咽喉

現代企業的領導人一定打從心底裏感激那個發明打卡機的人,他以最徹底的方式解決了員工遲到問題,讓一切員工的出勤率變得一目了然,再也沒有空子可鑽。倘若一個重大項目也能如打卡機般明晰,讓每一個參與其中的員工都能定時定量打卡確認,不但領導省心,員工也會更有紀律性。

事實上,這種打卡機是存在的,它就是時間表。

“你必須學會製訂時間表,這會讓你有更多時間。”

這是負責秘書課的史達林女士的名言,她反複對學生們強調時間表的重要性,她說:“今天是我們最後一次在課堂上交流,你們所要學習的最後一堂秘書課。我所負責的課程隻是一門公共選修課,你們的專業五花八門,也許你們中的大多數人,一輩子都用不到秘書學的知識,但我現在要教授給你們的技能,是每個人都需要的。”

這個技能就是製訂時間表。史達林女士在課堂上以七種時間表為例,講授如何合理安排時間,這七份時間表分別是:一位學習法語的學生在兩個月內的功課表;一位已婚小學教師在一個學期內的課程表;一位小型企業的經理人的日程表;一位曆史係學生的論文進度表;一個高中畢業生為期一周的澳大利亞旅遊行程;一項社區網球比賽的賽程表;一份大學生個人減肥計劃的健身進度表。

通過分析這七份時間表,學生們對統籌規劃有了全新的認識。下課後,學生們走上講台對史達林女士表示感謝,他們相信這堂課的內容將會改變他們的生活狀態,而且對未來的工作產生有益的影響。

史達林女士表示,十幾年前,當她還是一個懵懂的大學生,她也是在一堂公開課上,第一次了解到時間表的巨大作用,時間表讓她的生活麵貌煥然一新。她希望能將這份技能傳遞給更多的人。“在短暫的人生中,時間表就是生命的保證。”她這樣說。

時間表能夠將人的狀態徹底地改變。在相同的時間內,詳細的、有具體時間限製的計劃,是提高效率的關鍵。時間表針對人的惰性和行為的無序性。惰性拖延時間,無序性浪費時間,而時間表則省略了人在事務與事務之間的鬆懈、思考,將進程與進程緊密銜接起來,讓具體進度變得可觀可測,這正是高效率的標誌。

對於一個項目來說,進度是製勝的關鍵,進度決定了它能否搶灘市場。高效快速是所有人的追求,將這種追求落實為一張時間表,就是抓住了項目的咽喉,讓它明明白白地刻進每個人的腦海裏。“時間到了,時間馬上就到了!”這會為每個員工戴上一個緊箍,讓他們不敢鬆懈。

時間表為管理者提供了一個方便的功能:定時追蹤。他不需要整天盯著員工,查看員工的工作狀態,為可能達不到目標憂心忡忡。有了時間表,他隻需要在某個時間問員工:“你按照計劃完成了嗎?”就能知道員工的工作狀態如何。倘若員工的回答是:“抱歉,還沒有。”領導者就需要詢問、考察究竟是哪裏出了問題。

最可能的問題可能出在員工身上,員工因為能力、情緒或自身的拖延性,沒能按時完成任務。不要忙著苛責員工,先重新看一看計劃的安排,也許是任務太過繁重導致員工無力完成,這時候需要將計劃做一些調整,或者換一位更能勝任的員工接手。倘若計劃沒有問題,那麼就需要了解員工的具體情況,批評或督促他盡快趕上進度。

最大的問題可能出在計劃的漏洞或臨時出現的困難上,這需要負責人協助解決。一個項目的推行不可能處處順利,盡快解決困難才能保證整體進度,可以臨時調動其他資源、人員來集中攻克難關。不論是員工和領導,發現問題不應有一刻的拖延,及時排除才能保證進度的順利,拖延下去隻會讓問題越來越大,浪費更多時間。不論出現什麼情況,盡可能不變動時間表,是保證進度的重要原則。

此外,時間表的製定應該有一定的彈性。一來,一份連吃飯睡覺休息時間都包括的時間表,給人帶來的不是保證和安慰,而是巨大的壓力,它會讓人覺得自己是一台精密的機器,產生心理上的抗拒;二來,每個人的工作內容既有本職,又有協作,還需要一些時間處理可能發生的意外。

給意外留出時間,讓人們不會在風險來臨時立刻想到:“進度完蛋了!”而是有這樣一種安慰:“隻要抓緊,解決這個問題就不會影響原計劃。”總之,“時間到了,時間就要到了!”不是為了把員工逼成強迫症患者,而是要讓他們盡快樹立起嚴格的時間意識,這對公司、對項目、對他們個人,都有極大的好處。

描述實際問題,而不是描述願望式前景

有這樣一個笑話:陸海空三個兵種的士兵聚在一起攀比,空軍士兵豪氣萬丈地說:“我們壯誌淩雲!”海軍士兵不甘示弱地說:“我們乘風破浪!”陸軍士兵一直沒怎麼說話,此時才平靜地說:“我們腳踏實地。”一句話,讓另外兩夥人氣焰全無。

腳踏實地,是一種最謹慎的為人做事的態度。一個認真的人不論在哪裏,都能憑借能力、閱曆的積澱做出一番成績,而那些喜歡誇誇其談、沉溺於幻想的人,卻經常被冰冷的現實絆住手腳。

在一家企業內部也是如此,真正走上領導崗位的,往往是那些勤勉者,他們因認真而懂得責任、懂得積累、懂得舉一反三、懂得細致入微,既讓他們獲得了成績,也讓他們逐漸形成了人格上的魅力和對他人的領導力。可見,不論是領導還是員工,都要懂得腳踏實地,才能壯誌淩雲。

針對具體的項目,腳踏實地的作風應該貫徹到每一個步驟,在具體工作中,領導人不宜再過分渲染燦爛的前景,讓員工們如在雲裏霧裏。最確切也最重要的隻有眼前:眼前的任務、眼前的困難、眼前的計劃。所有人需要抓住的隻有實際,描述實際問題,闡述實際需要,克服實際困難,在實際麵前,一切願望、計劃、未來都是遙遠的。

對於員工的彙報,領導也同樣要以“實事求是”為要求,“我想”、“我認為”、“應該會”、“大概”一類的不確定詞語必須統統剔除,員工隻需彙報最真實的情況和最確定的數據,不需要表示他們的決心、不需要表達他們的願望,前景描述是計劃之前的事,在項目進行過程中,一切和項目進度無關的事,都是浪費時間。

林先生正在對公司新購入的上千畝土地進行實地考察,考察結果將決定這塊土地今後的前景:度假別墅、屋村、商業街或居民區。有十幾年地產經驗的林先生工作細致,對周邊環境的調查深入廣泛,正在他雄心萬丈地想要著手自己的建設計劃時,他所屬的公司突然遇到了現金問題,無力支付開發費用,隻能選擇與另一家集團共同開發。

這項變故沒有改變林先生的熱情,可是,來自另一集團的土地負責人卻讓林先生大傷腦筋。這位中年負責人說起政策來頭頭是道,但說話總帶著誇張腔調,他一個勁兒地稱讚這塊地的優勢,暢想著未來的度假村會帶來多少收益,林先生不得不冷靜地提醒對方,附近並沒有值得稱道的風景名勝,這說明這裏不宜建造依靠外來遊客的度假村。對方卻認為可以建造主題公園來吸引遊客,堅持度假村是最好的選擇。

最後,林先生和那位負責人各自提交了一份計劃,在會議上宣讀講解。那位負責人滔滔不絕,以極好的口才將度假村的收益描繪得讓人向往,他強調政府最近將在土地附近修的公路,認為這正是一個帶動遊客的大好機會。他還舉出了世界上各個著名主題公園的修建曆史,補充說中國的主題公園寥若晨星,他們必將填補這一項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