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動物世界奇觀(4)(1 / 3)

動物的聲音是用各種方法產生的。青蛙鳴叫時,在它的兩頰鼓起圓圓的氣泡,猶如兩個小皮球,隨著口腔空氣的流動時脹時縮。鳥類沒有聲帶,但在它們氣管的下段與兩支氣管交界的部位,有專門的發聲器——鳴管。鳴管的外麵還有鳴肌,由於鳴肌複雜的收縮,使鳴膜的鬆緊程度不斷變化,再加上口腔、舌頭的作用,所以鳥鳴就悠揚動聽。蟬有一套與眾不同的發音係統,它不是從口腔發出聲音,而是用肚皮“說話”。雄蟬腹部兩側有一塊橢圓形的發音膜,肌肉的收縮會使薄膜振動發音,再經腹部的特殊擴音係統而使音量加強,由於肌肉收縮的鬆緊程度而使振動頻率不斷發生變化,聲音也時高時低。蜜蜂、蚊子“嗡嗡”的鳴聲是靠翅膀的摩擦振動。蜜蜂翅膀一般每秒振動約440次;蚊子翅膀每秒振動170~500次。每秒振動次數越多,聲音越尖厲;振動次數少,聲音就顯得輕微柔和。

氣味語言

動物還常常利用一種特殊的氣味來達到引誘異性、追蹤目標、標明地點、鑒別敵友、發出警報、招呼群體集合或分散、遷移或冬眠等目的,這種氣味也算是一種語言。

蜂王下顎的唾腺裏能分泌出一種唾液,可以吸引工蜂為自己服務。蜂王還能分泌出一種叫“9-酮壬烯雙酸”的物質,可以阻止普通工蜂的卵巢發育,從而保持住自己的王位。白蟻和螞蟻的蟻後也同樣能分泌出這類物質,起到抑製工蟻卵巢發育的作用。

魚的皮膚裏有一種警戒激素,一旦它的皮膚受傷,這種警戒激素就會在水中迅速傳播開來,其他的魚就會隱蔽起來。

一隻老鼠遇到另一隻陌生的老鼠時,就會竭力攆走不速之客,甚至會將對方咬死。這是因為陌生老鼠身上發出一種特殊的氣味。如果一對家鼠中的公鼠外出歸來時,發現另一隻陌生的公鼠來“拜訪”過母鼠,它就會覺得氣味不對而無情地撕咬,直到“客人”

的氣味散盡為止。

雄鹿身上有幾個芳香腺,兩個在內眼角,一個在尾下,一個在腹部,兩個在後足跟,每個蹄子上還各有一個。它把芳香腺往樹上擦,樹上便留下了自己的氣味。這種氣味雨打風吹都不會散,雌鹿聞到後就會跟蹤而來。

臭鼬遇到危險時,它會回轉身子,噴出一股黃色的、油乎乎的黏液,其味非常難聞,逼得對手退避三舍,它卻趁機溜之大吉。

幾乎在所有動物中,氣味語言都是它們互相傳遞信息的一個重要手段。

行為語言

動物還會用各種不同的行為表達它們的意思,這也是一種語言。

一匹馬需要搔癢時,它會去咬另一匹馬的後頸或肩部以及需要搔癢的部位,另一匹馬會領會它的意思,轉身去輕咬同伴需搔癢的部位。

有一種銀鷗,在它的占領範圍內如發現有其他銀鷗,它就會把脖子向下伸,表示這裏已被它占領了,請對方離開。如果其他銀鷗不離開,它就先挺起身子,微微抬起雙翅,擺出一副好戰的麵孔向對方走去;如對方仍不走,它就用嘴從地上扯起一小撮草,然後扔下,接著又扯草,又扔下,直到對方走開為止。

長頸鹿在發生危險時,用猛烈的驚跑來傳遞警報給同伴。有一種鹿的尾巴內側呈白色,當它豎起尾巴時,就成為一種醒目的信號。看到它的尾巴垂下不動,就表示平安無事;如果它尾巴半抬,就表示處於警戒狀態;如果它尾巴完全豎起,白色完全顯露,就表示發現危險。美洲的叉角羚遇到危險時,臀部的大片白毛也會豎起來,這樣可以緊急通知其他叉角羚。

野豬在平時總把尾巴轉來轉去,一察覺有危險,就會揚起尾巴,在尾尖上打個小卷,給同伴們報警。在狼群中,作為首領的狼總是尾巴上翹,尾尖稍卷,這表示每一頭狼都得聽它的話。

蜜蜂盤旋飛舞也是一種“語言”。如意大利蜂在9米以內發現蜜源,它會跳起“圓舞”;蜜源超過9米,它就改跳“鐮形舞”;蜜源超過37米時,它又改跳“∞”字擺尾舞。印度蜂在距離蜜源3.05米時,就要跳“∞”字擺尾舞,而節拍卻較緩慢。斯裏蘭卡無刺蜂,它們發現蜜源時,什麼舞都不跳,卻在蜂巢上亂跳亂蹦,引起蜂群的騷動,讓同伴一起去采蜜。

動物利他趣聞

動物之間有“友情”嗎?觀察和研究表明,它們確實有“互助友愛”、“扶危救難”的行為。科學家們把動物的這種行為稱之為“利他主義”。

主動謙讓

世界各國為了確保交通安全,都嚴格規定,來往行人和車輛各行其道。令人奇怪的是,在黃蜂的小天地裏,竟然也有類似的“規定”。有人曾經做過一個實驗:將一個盒子罩在黃蜂巢的外麵,盒子的一麵是用玻璃做成的,便於人們觀察黃蜂的行動。不多久,實驗者就發現,黃蜂們雖然進進出出,活動頻繁,但秩序井然,從未發生過衝突和騷亂,它們都嚴格“遵守交通規則”,一律靠左行。實驗者把盒子裏的通道縮小,隻容許兩隻空身的黃蜂往返通過,結果那些空身出巢的黃蜂,把通道主動讓給了口叼食物、滿載而歸的黃蜂,而出巢者卻爬到通道的豎壁上,這時,雙行道成了單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