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創建中國首個無塑料袋村——陳飛(1 / 2)

陳飛,浙江省永嘉縣渠口鄉珠岸村人,“永嘉綠色環保誌願者協會”會長。

陳飛和他的菜籃子

由於在環保工作方麵的突出表現,陳飛先後獲得浙江省“綠色公益使者”、“2005年度浙江農村十大新聞人物”、“2006福特環保提名獎”、“中國十大民間環保優秀人物”、2006年度“地球獎”、“2007綠色中國年度人物提名獎”等多項榮譽和獎項。經綠色中國年度焦點人物評委會評議,陳飛獲2008綠色中國年度焦點人物提名。2008年和2009年,他被選為全國人大代表,並提著菜籃子去參加“兩會”。

2000年,陳飛看到家鄉鵝浦河上漂浮著無數廢棄的塑料袋,造成河水嚴重汙染,看著國家級風景名勝楠溪江畔千樹萬枝掛著的花花綠綠的塑料袋。陳飛便萌生了宣傳“重提竹籃子買菜”的念頭。在2000年至2009年間,陳飛以自己執著的熱情和毅力自費跑遍全國20個省、市、自治區送菜籃子,宣傳塑料袋的危害,提倡人們上菜市場買東西都用菜籃子,他先後投入30多萬元,免費向市民贈送了1萬多隻環保菜籃子,在家鄉珠岸村創建了“中國首個無塑料袋村”。他的行為引起社會的反響,多次被媒體報道。

2008年國務院辦公廳下發了一個通知:“2008年6月1日起,所有超市、商場、集貿市場等商品零售場所實行塑料購物袋有償使用製度,一律不提供免費塑料購物袋。”陳飛先前的個人努力對推動這個製度發布產生了一定的影響,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

陳飛家在溫州的楠溪江邊,楠溪江以水秀、岩奇、瀑多、村古、灘林美而聞名國內外,是1988年國務院第二批公布的國家級重點風景區。每年的7月至9月是楠溪江的汛期。

不知道從何時開始,每次發洪水時,楠溪江上都會漂浮著成堆的塑料袋,有時連岸邊的樹上都掛滿了。時間一長,河道成了垃圾場,還發出陣陣惡臭,江裏的魚也明顯減少了。原本清澈的溪水,翠綠的樹木不見了,到處都是花花綠綠的爛塑料袋在飄,一些外地來的遊客很是失望。這一切讓陳飛看在眼裏,急在心裏,他每天都在琢磨怎麼改變這種狀況。

他訂閱了10份報紙,隻要跟環保有關的就剪下收集起來。他還讓兒子幫著從網上下載環保方麵的最新信息和塑料袋汙染的資料。查完才知道,原來塑料袋不但破壞環境,而且還有毒,有的還會致癌,與食品接觸後,有害物質極易轉移到食品中。就是將它埋在地下,一般要到一兩百年才能降解腐爛,而且腐爛以後還會再次對土壤造成汙染。在這之前,他隻知道塑料袋危害江邊的環境,沒想到它還會對人體和土壤造成這麼大危害。

2000年10月陳飛第一次在街頭宣傳環保

陳飛想起在1984年以前,家鄉當地人都是用竹籃子買東西的,既實用又環保。在那以後,人們漸漸開始用各式各樣的塑料袋。於是他便萌生了宣傳“重提竹籃子買菜”的念頭,決定要倡導禁用塑料袋。

2000年10月23日,陳飛第一次提著菜籃上菜市場宣傳。他不厭其煩地跟大家講,塑料袋雖方便,但對身體不利,還汙染環境。竹籃子買菜幹淨、衛生、環保。剛開始效果並不好,有冷嘲熱諷的,也有不接受的,陳飛便經常在思考如何尋找出一種最適合社會大眾接受的宣傳方式。

2002年,陳飛決定免費送菜籃子,雖然竹籃不貴,但要免費送還是需要一大筆資金的,一開始家裏並不十分讚同。但陳飛認為,隻有免費送人竹籃,才能讓人們接受這個觀念。他以天然毛竹為材料,編製了許多竹籃。首先,他從自己家裏開始做起,家人買菜都使用竹籃。之後,他又將竹籃帶到街上去免費送給村民,並為他們講解塑料袋的毒性以及對環境的影響,勸村民們盡量少使用塑料袋。有人拍手叫好,有人冷言冷語。陳飛感到自己身單力薄,因此陳飛想到了借助新聞媒體來擴大宣傳力。

2002年1月23日,陳飛提著竹籃找到當地一家報社,將自己寫的一封信交給了一名編輯。那名編輯覺得一個農民能想到這件事很新奇,第二天便刊登了《一位普通市民的馬年心願——提著菜籃“走四方”》的報道。很快,當地許多人開始關注陳飛,關注他的菜籃子。第一次的成功,讓陳飛感受到了媒體的力量。為進一步擴大影響,他帶著自己的環保理念和這份報紙,也帶著他的“環保夢”走出縣城,去了杭州、金華、衢州、嘉興、台州、寧波、麗水、紹興等地,每到一個地方他都到各地農貿市場、報社等手提菜籃子,身披綬帶進行宣傳。

外地宣傳完回到永嘉後,陳飛發現,那幾年忙來忙去都是在喊口號,實際行動卻不是很多。於是,他決定用實際行動改變村民們的環保意識。

一次,他看到一則新聞報道,澳大利亞有一個城市變成了沒有塑料袋的城市。於是,他開始琢磨,凡事從身邊做起更省力,動員村民建一個中國的無塑料袋村,並把菜籃子推廣出去,這樣效果會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