鰭腳類化石中最著名的是海熊獸和異索獸,二者都發現於北美洲太平洋沿岸,這裏在現在也是個鰭腳類特別是“有耳海豹”類比較豐富的地區。海熊獸的時代為中新世初期,是已知被較早的鰭腳類,曾經在加州附近發現過近乎完整的化石。海熊獸是體型較小的鰭腳類,身長1.4—1.5米,體重估計約有80公斤。海熊獸的一些特征和陸生的熊類非常相似,而同時也有一些適應海洋生活的特征。有趣的是,海熊獸同時具有一些“有耳海豹”和“無耳海豹”的特征,這可能預示著鰭腳類的確是一個自然類群,“有耳海豹”和“無耳海豹”擁有共同的祖先,隻是尚不構成充分的理由。異索獸代表“有耳海豹”中一個已經滅絕的支係,和海獅科、海象科相並列,與海象科的關係可能更加密切一些。異索獸所在的這個類群的生存時間僅限於中新世,到中新世晚期,這個類群就滅絕了。海象科也是一個衰落的類群,在史前時代特別是中新世晚期和上新世曾經發現過很多種類,而僅僅有一種幸存到了現代。相反,海獅類科則是比較現代的類群,特別是其中的海狗類,雖然種類繁多、分布廣泛,但是不同種類差異並不是很大,表明其輻射分化的比較晚。現存的鰭腳類分布遍及從北極到南極的各個海域,甚至在一些內陸湖泊中也能見到。鰭腳類的分布地區可以劃分成南北兩部分,不過這兩部分並不和南北半球相吻合,其分界線在北半球的亞熱帶地區一帶,南方類型在北半球的亞熱帶地區開始占據主導地位,而再往北則是北方類型占主導地位。
生活在冰上冰下的海象
在北極,除了鯨魚之外,海象是所有北方哺乳動物中最大的懶散群。在白令海眩目的水天一色裏,浮冰上和浮冰下看到的,就是它們一簇一簇的一堆棕色軀體。它們是巨大的瞌睡蟲,出水的主要活動就是睡覺。
海象事實上是海中的生物,它們生活中的重要事情──飲食、求愛和交配──都發生在水中,人類無法追蹤。幸虧海象在改變生活習慣,進入海水裏去休息和生產的時候,還容易讓破冰船接近,人們可使用最新的儀器,像長鏡頭照相機、水下聲音探測器和袖珍潛水艇等,進一步去探索它們不被人知的行為。
海象有兩個亞種:大西洋亞種和太平洋亞種。太平洋的體型較大,有較重較長的長牙,和一個較闊的顎部。雄性太平洋海象可能重達2噸。細長的犬齒,不論雌雄,均由長滿胡須的顎部向下突出數倍。它們偶爾把它弄斷,掛著殘缺的長牙,或者隻剩一隻,或者一隻也沒有。海象雖然在陸上或者冰上行動很笨拙,可是在它喜歡的環境裏,它們的動作是敏捷的。有著流線型的柔軟易曲的強健肌肉,在遊水的時候,用鰭形的後肢交替左右擺蕩,姿勢優美。
在阿拉斯加北白令海,每年海中哺乳動物的北移,係由短暫解冰夏天來臨的四月開始,到六月初停止。在春天的移動經過阿拉斯加,前進的行列包括海象、海豹、鯨魚、海豚和無數的鳥類,主要的有棉鳧、小海鳥、和管鼻。有些滯留在這裏,有些轉往西伯利亞,不過大部分向北而去。在牠們向北大移動中,幾千噸的生物浩浩蕩蕩經過白令海峽,在沿海岸築巢作短期的休息。海象到了秋天再往南方移,在十二月和正月回到白令海。大量海象繼續留在白令海峽;上萬的雄海象遠遠到達南方,留在阿拉斯加布裏斯托海灣的海象島間,數量大約是西伯利亞拿竇海灣夏天裏所有海象的二倍。
海象過著雙重生活,既適應於空氣中,又適應於水中。因為海水傳熱效率比空氣強二十倍,海中的哺乳動物就需要額外的絕緣體。海象在皮膚和肌肉間的脂肪,厚度可能超過三寸。
海象的體溫大概和人類差不多,在96℉到99℉之間,要維持如此固定的體溫,絕緣是不夠的。它們在陸地上必須麵對驅散過高體溫的難題。在水裏則相反,必須防止體溫散失。所以海象有一種特別的體溫調節能力。它們能夠舒張血管,把熱血輸送到皮膚以便散熱。在冰冷的海水中,它的血管能夠收縮,如此便可減少體表和脂肪層的血液。這時,脂肪層就變成一個絕佳的絕緣組織,使得身體和海中刺骨的寒冰絕緣。
對寒帶人民來說,海象用途廣大。有做船的皮,做繩索的腱,做燃料的脂肪,做人類和狗食物的肉,以及做工具和藝術品的長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