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軍服史話(2)(1 / 3)

在漢代,除了中原地區大量使用鐵甲,北方少數民族仍使用皮甲。南方有些部落還使用藤甲。《三國演義》中描寫諸葛亮七擒孟獲時,曾大戰烏戈國藤甲兵。藤甲是用山中老藤,油浸日曬10多次結成,刀槍難入,落水不沉。但藤甲怕火,藤甲就是被諸葛亮用火攻而全軍覆滅的。

唐宋軍服

唐代,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國家統一,經濟繁榮,文化事業高度發展,整個社會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當時的中國,是世界文化交流的中心。燦爛的中國文化,傳到世界各地。直至今天,我國東鄰的有些國家,仍把唐朝的服裝作為正式的禮服。

唐朝的軍服,在前代基礎上,也有很大的進步與改革。史稱唐代“將帥用袍,軍士用襖”。唐代將帥戰袍上,繡以獅虎花紋,以示勇猛威武。將士的盔甲,也更加精致。據記載,唐代的鎧甲有13種:明光甲、光要甲、細鱗甲、山文甲、烏錘甲、白布甲、皂絹甲、布背甲、步兵甲、皮甲、木甲、鎖子甲、馬甲。可見唐代軍服式樣之多。唐代將領,大多穿明光甲。唐代甲的質料,有鐵做的、皮做的、絹布做的數種。其中主要的、最為精致堅硬的是鐵做的甲。另外,還需要提及的是唐代時興金甲。唐太宗李世民在他登基之前,就曾披掛過這種金鎧甲。據唐代的《太宗記》記載,公元621年,年方22歲的年輕將領唐王李世民英勇善戰,率領唐軍一舉消滅了竇建德的夏軍,並迫使割據一方稱王的軍閥王世充不戰而降。為了慶祝這一決定性的勝利,李世民身披金甲、率鐵騎萬匹,甲土5萬,在太廟前舉行凱旋禮。

五代十國之後,宋朝重建了統一的中央集權國家。宋太祖趙匡胤很重視軍事裝備的生產,如975年,趙匡胤親自校閱造甲作坊所製造的各種裝備。由於最高統治者的重視,各種裝備的產量和質量有很大提高。

宋朝沈括在《夢溪筆談》中曾記載過一種盔甲,名為“青堂羌族緱子甲”,采取冷鍛工藝製作,“柔薄而韌”,在50步之外,用強弩都射不透。

隨著甲胄防護力的加強,其重量大大增加。宋代一副鐵甲重約50斤,再加上兵器和其它裝備,足有上百斤。

沉重的鐵甲,與其說是穿在身上,不如說“掛”在身上。“披掛上陣”,即是形容武士身著盔甲,參加戰鬥。全副披掛的武土行動十分不便,上下馬都靠別人扶持,在皇帝、要臣麵前無法行跪拜禮,隻能拱手作揖致禮,“甲胄在身,免行車禮”,所以軍禮規定“介胄不拜”。

我軍的第一套軍服

我軍的第一套軍服是與當時國民革命軍一模一樣的軍服,惟一的區分是一條鮮紅的布條。

“八一”南昌起義,我軍從國民黨的營壘中脫胎出來,沒有條件自製軍服,隻能沿用屬於敵人的軍裝,為了在作戰中與敵人有明顯的區別,佩戴了紅布條。“八一”南昌起義的領導人周恩來、朱德、賀龍、葉劍英等人都穿過這樣的軍服,我軍當時隻有這支部隊在軍服上達到了統一。人們印象中,紅軍似乎穿的是灰軍服,其實,紅軍的服裝不僅有灰色,還有藍色,黑色,甚至其他各種顏色。那時條件特別艱苦,打土豪劣紳,得到什麼色的布,就縫製什麼顏色的軍服。

我軍自己製作的第一套軍服則是在1928年春。這年初,毛澤東率領紅軍攻打江西省遂川縣城,沒收了兩個布店的一百多擔布。紅軍戰士用從江西永新縣繳獲來的兩台縫紉機,在井岡山地區的茅坪鄉桃寮村,組建了我軍第一個被服廠。當時,縫紉機加工不過來,許多紅軍女戰士和當地的婦女都加入了製衣的行列。毛澤東作為這項活動的發起人,和大家一道飛針走線做起了紅軍的服裝。紅四軍的官兵在很短的時間裏,製成了四千多套軍服,這也是我軍成立以來,第一次大規模下發軍服。

新四軍臂章的由來

隨著抗日戰爭的到來,在南方八省打遊擊戰的紅軍,在1938年組建新四軍。軍長葉挺,政委是劉少奇,副軍長是項英,參謀長是張雲逸,政治部主任是鄧子恢。後由陳毅任軍長兼政委。下轄四個支隊。新四軍從1938年建軍,到1947年撤銷番號,在十年曆史中間曾使用過多種證章。如“抗敵”(圖案是抗敵兩字配以一名持槍的戰士,由馬達設計)、銅質圓形胸章、“新四軍”(布質方形臂章)等。但影響之大莫過於以“N4A”為符號的臂章。今天,在許多報紙雜誌、文學作品以及建築上,都用它作為新四軍的標誌。那麼,這枚臂章是怎樣產生的?它的作者是誰?它又是什麼意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