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魂2-13(1 / 3)

十三

這年冬天,邊疆守備師根據毛主席“人民解放軍要支持左派廣大群眾”和解放軍是個大學校,在這個大學校裏,學政治,學軍事,學文化。閑時,又可以做些群眾工作,支左、支工、支農,軍管、軍訓,亦工亦農,亦學亦商,工、農、商、學、兵,樣樣都可以做一些的偉大指示,成立了“三支兩軍辦公室”,簡稱為“三兩辦”。

讋久春被調派到“三兩辦”。主要工作是材料員,也就是文書。

“三兩辦”由師政委朱雲才主抓。宣傳科長黃義為辦公室主任,秘書科副科長年是津、軍務科副科長武向東為副主任。還配了七七八八的幹事和象讋久春一樣跑腿的兵。有習幹事、鄒幹事、莫無餘、何有順和蒙族翻譯孟克巴特爾。

那時,凡事都要抓典型。師三支兩軍要抓的典型是牧區的烏蘭圖格大隊。這北五旗縣和錫林郭勒盟草原沒有什麼工業。當時毛主席的號召是“工業學大慶,農業學大寨,全國學解放軍”。既然沒有什麼工業,隻好抓農業牧業學大寨了。讋久春跟著政委邊蹲點邊跑麵上工作。麵上的三支兩軍當然是全方位的。支左,堅決支持草原八一八派。支工,有個最紅火的五金加工廠和麵粉廠。五金加工廠加工金屬馬蹄掌最出名。軍管那可管的多了,革委會、公安局,甚至連武裝部也管起來了。因為武裝部部長是蒙古族共產黨員巴圖,是不是內人黨還在審查,不軍管,那武裝部是不是人民的武裝部很難說。那軍訓更簡單,一個旗縣隻有一所最高學府—縣中,派上一個班,師生員工都訓了。

烏蘭圖格蒙語“紅旗”的意思。烏蘭圖格大隊五十年代就出了名。一九五五年,在中國農村合作化的社會主義高潮中,烏蘭圖格是牧區最早的一批合作社之一。從那時起,烏蘭圖格和毛主席表彰肯定的翁牛特旗烏蘭敖都合作社一樣有名氣。這紅旗便出了名。現在烏蘭圖格大隊黨支部書記還是當年成立合作社時的巴特爾。凡是蒙古族共產黨員都是內人黨。可也不盡然,任何事情都有特殊,完全一樣的世界是沒有的。毛主席表彰過的,當過模範的就可以不是內人黨,人家巴特爾就沒被排進內人黨的另冊。

進駐烏蘭圖格抓典型的是軍隊、地方共派同組的“三宣隊”,即由解放軍、貧下中農、革命幹部三方麵派員組成的工作隊。叫軍宣隊、貧宣隊、幹宣隊。宣,是宣傳毛澤東思想。軍宣隊隊長是一團一連一班班長陸光明,貧宣隊隊長貧協主席李早,幹宣隊隊長是革命幹部,又叫“五七”戰士的鄭波,是沈陽音樂學院副院長下放到草原上來的。

讋久春被師三支兩軍辦公室派到點上邊指導,邊當聯絡員。實際上,每當讋久春到烏蘭圖格時,都成了三宣隊的總隊長。是呀,讋久春是師裏派來的欽差大臣麼!

人怎麼那麼瘋那麼傻!本來,人是肉食動物,有生以來靠狩獵打魚吃野果為生,隻是後來,也就是萬把年的曆史吧,人多了,不夠吃,才發現了草籽可吃,這些可吃的草籽被稱為莊稼、糧食。也就是說,人類四五百萬年的曆史,吃糧食不過才一萬多年。而吃飯也是劃分人類品種好壞的,也是什麼階級吃什麼飯。那個時代,雞鴨魚肉、大魚大肉是資產階級的生活方式;吃飯,粗茶淡飯,才是無產階級的!

所以牧區也要“以糧為綱”,也要種莊稼。

毛主席最大的誤解,就是隻知道糧食能吃飽肚子,不知道肉、水果、雜食也管飽。結果抓了一輩子糧食,糧食還是不夠吃,一頓飯吃一斤米、麵,還是不飽!

烏蘭圖格本來是以牧業為主,可在“農業學大寨”洪流中,也要改天換地,也要種莊稼。大隊於是成立了牧業隊和農業隊兩個隊。主要勞力和幹部放在農業隊。牧業隊裏老頭、婦女和孩子們是主力軍。

部隊戰士糧食定量標準是每月四十五斤,也就是每天一斤半。可這一斤半,讋久春還

72

就是吃不飽。在連隊還好,大鍋飯,管夠吃,連裏虧了,上級每年還從農場裏給補助。可到了機關,吃食堂,排隊買飯吃,不行了,怎麼也吃不飽。城裏老百姓糧食定量才二十七八斤,好一點農村的農民一年分的毛糧也才四五百斤。要是讓全國老百姓都吃飽肚子,不種糧食可怎麼得了!所以,毛主席他老人家提出要抓糧食是對的。隻是到烏蘭圖格第一天,在公社食堂買了一碗肉粥,他才覺得肉比糧食更能吃飽,更經餓。

什麼肉粥啊,那是一碗肉。半頭牛,足有一百多斤的肉切成寸塊,再加上斤把米,煮

在一口大鍋裏,放一把鹽、一盆碎蔥,就是肉粥。那哪是肉粥,那米煮成米湯,隻起到勾芡保味的作用。實際上還是一碗肉。讋久春狠了狠心,買了兩角錢的一大碗肉粥,估計這碗肉沒有一斤,也有八兩,可這是半天的夥食費呀。夥食費一天的標準是四角三分錢,這一頓就吃掉兩角,可真有點資產階級了!

這一碗肉,他吃得很脹,可以說是第一次吃撐著了。而且這一頓飯真經餓,中午吃的肉粥,到晚上七八點了,還不餓。公社廣播站的金香、鮑色娥兩個姑娘請他吃了一把黃油炒米,拳頭大的一把,他就又撐得不行。

他覺得,還是肉好吃,吃得飽。那黃油炒米更是在他印象中,比後來進口巧克力還好吃。炒黃米,抓一點象橡膠泥一樣的黃油再加一點白糖,象搓泥團一樣捏著、搓著。搓成一塊吃一塊,香甜無比。吃膩了,喝熱騰騰的磚茶,又爽口又解饞又吃飽了肚子。

“多養牛羊,天天吃肉多好!”讋久春脫口對三宣隊隊長鄭波說。

“中國人多,七億人,土地有限,養牛羊養不起。平均一畝優良草場才放五六隻羊,才出一百多斤肉,要是光吃肉,才夠一個人吃不到兩個月的,可一畝良田,種麥子,就算畝產過黃河的指標吧,可產五百斤小麥,夠一個人一年的口糧。要是種玉米,畝產八百斤、一千斤,夠兩人吃一年。所以還是得種糧食。”鄭波這一算,讋久春不吭聲了。還是人家地方幹部懂得多!讋久春想。

六十年代,中國出台了一份農業發展綱要,那裏規定,農業發展,糧食畝產要達標,長江以南,年畝產要達八百斤,叫“過長江”。長江與黃河之間,要畝產五百斤。黃河以北,畝產四百斤。據說全國七億人有可耕地不到十億畝。按這個指標,所有耕地必須全種糧食,全國老百姓才有飯吃,才能吃飽肚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