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 先破後立(2)(1 / 3)

英國政府一方麵自然而然地傾向於與英國公司合作,另一方麵又對美國公司持有開放的態度,認為美國公司可能在新觀念和新技巧方麵具有特殊的比較優勢,比如具有說服力的宣傳,反複演練、幾臻完美的說辭,對如何組織安排路演的了解等,這些也許能夠改變這一輪龐大私有化改革的基本運作方式。分別就職於英國皇家政府和英國能源部的史蒂夫·羅布森和約翰·吉尼斯爵士,均對開放這一領域很感興趣,或者說是非常支持在這個領域裏打破倫敦城裏英國公司一手遮天的壟斷地位。根本沒考慮其他公司,英國政府直接選擇了摩根大通時代後它們禦用的北美投行——摩根士丹利。這一點徹底惹惱了高盛的多布金。他決定在短時間內遊說他能找得到的每個英國政府高官。

這以後,高盛走運了——非常走運:而幫大忙的正是摩根士丹利。英國電信的私有化被搞砸了——先是摩根士丹利承銷團的主管盛氣淩人地告訴英國政府,摩根士丹利決不會接受英國傳統的兩星期承銷風險窗口期。英國資本市場的股票發行人多數是早已在倫敦證券交易所上市的成熟企業。發行量通常為已發行股票總額的10%~20%,一般采用配股方式。絕大多數股票都由機構投資者認購,他們作為次承銷人組成承銷團,按照提前商定的價格和認購數額購買。承銷團的認購價格在“影響日”予以確定,然後保持兩星期,讓個人投資者有時間閱讀報紙上的整版股票發行公告,剪下頁末的表格,寄出購買訂單。就融資額不高的一般性英國公司配股而言,這種閑適的紳士方式倒也令發行人和投資人滿意。但是撒切爾夫人龐大的私有化改革可與以往不同——從規模和結構上看都有天壤之別。

從規模上來說,私有化改革不但規模巨大:比傳統的小額配股大若幹倍,而且在一個鮮有IPO的市場上進行新股上市。新股既沒有曆史價格可循,也無現成的股東群體。這意味著其中的承銷風險,以及長達兩周的價格鎖定期,都比美國式的承銷風險要大得多。美國的承銷交易在經過幾周或者幾天的非正式提前協商後,在幾分鍾或者幾秒鍾就能正式完成。摩根士丹利止步不前,英格蘭銀行隻得同意承銷美國份額,承擔100%的市場風險,相當於為摩根士丹利的損失提供擔保。

可這之後全亂套了。英國承銷商嚴重低估了英國電信的發行價格和後市需求。機構和個人投資者的需求非常強勁。大型指數基金的需求尤其旺盛,這是因為《金融時報》決定從英國電信股票發行當天就將其納入FTSE指數[36],每家指數基金都覺得非買英國電信不可。但是,盡管英國電信首次上市發行的股票僅占其總股本的25%,FTSE指數在計算英國電信的權重時卻好像其所有的股票都已經上市發行一樣。結果就是,有限的發行量根本無法滿足指數基金的需求,股票發行當天價格就令人吃驚地翻了100%。

在英國的發行過程已經頗不順利,在美國就更糟糕了。盡管英國政府的政策要旨是建立廣泛的個人投資者群體,摩根士丹利卻將其負責發行的絕大多數股票出售給少數幾家其認可的機構客戶,而這些機構又迅速將所認購的股票出手,掙了一筆快錢。認購協議的簽字墨跡未幹,所有本指望由北美投資者長期持有的股票就已經搭上超音速的協和式客機,一路飛回倫敦來滿足英國指數基金的需求。回流情況十分嚴重,英國電信在美國一股不剩!簡直是一場災難。媒體上充斥著對摩根士丹利的批評。從政治角度上看,英國政府很難再選擇摩根士丹利承擔下一個大型私有化項目。

多布金見其主要對手受阻,競賽場地無人防守,立刻展開了攻勢。他開始每周往倫敦跑,有時搭乘早上的協和飛機過來,再搭下一班回去,有時在倫敦住上幾晚。他的目標:爭取成為下一個私有化項目的主承銷商。英國燃氣公司上市有望成為當時全球最大的IPO;所有機構投資者對此都興趣濃厚;北美主承銷商的競爭將異常激烈;這一機構的選擇將完全是“能者得之”;而英國政府的禦用承銷商摩根士丹利,由於在英國電信項目上的失誤幾乎完全被排除在競爭之外。多布金想要來個大獲全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