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換作你

這是11個關於智慧、勇氣與道德的故事。

11位主人公來自不同行業:化工、豪華連鎖酒店、奢侈品、出版、醫藥、金融等等;不同地區:歐洲、美洲、非洲與亞洲;不同性質:有家族企業、有上市公司、還有國有控股企業;不同年限:有一家初創企業,還有眾多百年老店。

他們身陷不同處境:有人被一家深陷醜聞泥潭的公司請去,重振其破碎的聲譽;有的剛在新市場設廠投產,就接到當地政府一紙法令,定性其為非法生意;有的則在一片無人青睞的充滿腐敗、戰亂、貧窮與傳染病的市場展開新事業;有的已年屆80高齡,還猶豫在勤奮的兒子與卓越的外部人之間選擇接班人;有的則接手了一個曆史悠久出身高貴卻死氣沉沉風光不再的品牌;還有的在金融危機中麵臨裁員,還是讓員工停薪留職的兩難選擇。

而共同點是:這11位主人公都演繹了一個精彩絕倫的逆境翻盤、絕處逢生的故事。

《How I Did It——實戰複盤》是《哈佛商業評論》的王牌欄目之一。這個欄目每次選擇一家企業,請其CEO講述他們如何成功解決了某個難題——隻能是一家企業,必須是CEO,隻能談一件事,必須是CEO親口敘述。

口述體作為一種常見的體裁,在商業媒體上卻甚少采用。也許是為了避免企業主觀性與自我宣傳的味道。而在《哈佛商業評論》上,這個日漸成熟並廣受歡迎的欄目,讓CEO口述實錄越來越散發出獨特的魅力和價值。

因為是核心當事人,因為是就事論事,因為是塵埃落定後的回顧和複盤,這些口述故事因此得以兼具理性的邏輯和情感的溫度。彼時巨大的困難與壓力所引發的情緒與衝突,都隱含在字裏行間看似平淡的敘述中,讓這些故事充滿了張力與回味。時過境遷,當初經曆的一切都成了必須付出的代價與寶貴財富,留下的是閃閃發光、值得總結和分享的經驗與心得。而這些經驗與心得,既包含極具借鑒意義的實踐技巧,更包含巨大的精神力量——一種在絕境中冷靜找到出路,在壓力下保持理智與樂觀的態度。這正是“企業家精神”的內涵,也正是今日中國仍然匱乏的精神。這也是《哈佛商業評論》收集這些故事,並結集為特刊回饋給讀者的初衷。

這些故事也很有帶入感:中國的CEO們,不妨把自己帶入每一個情境當中,想象那一刻如果換作是你,你會做怎樣的決定,又會有怎樣結局。

《哈佛商業評論》中文版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