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等風,風卻不來,怎麼辦?(1 / 2)

雷公資本,雪球用戶,發布於2014/06/10

雷公非專業出身,文科背景,2005年懵懂入市,5年前開始全職投資。近十年間我大賺過也大虧過,憑著一股韌勁和勤奮,近5年來一直維持著10%~15%這樣平均偏低的收益率水平。直到2013年有了一個顯著的變化:A股賬戶依然維持著不高的12%收益率,美股賬戶總資產卻實現翻番!有點沾沾自喜?是有點,但我還需要搞清楚這其中的運氣成分有多高。非常客觀地說,我覺得運氣是主要因素——我趕上了美國科技股的大牛市。這期間雪球上也出現了不少大神,無一例外,他們都撞上了牛市行情。用一個當下比較流行的表述:風來了!

在雪球上的朋友,應該說絕大多數是“非專業選手”,投資不是主業。大家做投資無非是希望在工薪之外能夠獲得一些額外的資產性收入,這無可厚非。遺憾的是,能如願者寥寥,更不要談什麼“財務自由”了。

怎麼辦?

在《聽風與識鳥》這篇文章中,雷公提出這樣一個觀點:投資隨大流的(平庸)企業很難獲得超額收益,隻有那些超越平均水平的企業才是良好的投資標的。我們必須認識到這個問題,在一個超速增長的行業中尋找理想的標的,遠比在一個低增長(平庸)的行業中尋找要容易得多。當然,這不是說高增長就一定好,也不是說低增長中就沒有好企業。任何一個行業中總會有一些好企業,但好企業的稀缺性導致它們大多數情況下不便宜,或者性價比不高。於是,把握有限的曆史機會顯得尤為重要。正所謂:三年不開張,開張吃三年。是的,許多業餘投資者整天殺進殺出,真正的大機會卻抓不住。費盡心機卻不見收益,實在是吃力不討好。

有一定經曆的投資者會發現,股市常有板塊現象,當“風”來之時,板塊中絕大多數股票都會被吹起來,這就是風的作用。隻要風不停,你甚至可以閉著眼睛在風中任選幾隻買入,且不管他是鳥還是豬,勝率都不會低。2013年的創業板牛市就是一陣風,由此導致絕大多數創業板股票飛上了天,其中鳥是少數,豬是多數。

“聽風”是一種大局觀,是一種“嗅覺”和“方向感”。“識鳥”是一種更高級的能力,需要花更多時間深入研究,大多數業餘投資者都不具備這種專業知識深度,搞不好容易走偏。因此,對於這些投資者來說,首先要解決風在哪的問題,其次才是企業基本麵研究。可惜的是,很多業餘選手受某些專業選手誤導,掉進了重“鳥”而輕“風”的誤區,結果是鳥沒找著,風卻錯過了。或者自認為找到鳥了,等風,風卻不來。可惜了。

有些人說:創業板估值過高,有泡沫。也有人說:上證指數才2000點,藍籌嚴重低估……不管怎樣,的確是有很多人錯過了這陣“風”。但同時也有人雖然碰巧買了創業板股票,卻沒敢重倉持有,股票也許翻了幾番,但看得見的絕對收益卻少得可憐。雷公想說的是:作為業餘投資的球友,請正視你的能力圈。如果沒有能力或沒有精力做深入研究,我建議你將精力放在“聽風”上,“識鳥”的任務就交給專業選手吧。雪球上有不少高手,他們無私地貢獻了許多優秀的研究成果,在他們的辛勞成果之上,為廣大球友的成功投資帶來了極大的便利。在這裏,我希望大家尊重他們的勞動成果,善用之、善待之。

雷公不才,曾經也堅信創業板估值過高,過於謹慎,出手較晚,但最終還算是與這陣風打了個照麵。受主流思潮的影響,雷公當時對創業板是有偏見的,這些股票我研究得很少,很多公司沒研究過也來不及研究。但是隨著市場情緒的激化,我意識到應該參與一下,隨後買入了一些$創業板(SZ159915)$指數基金和$基金金鑫(SH500011)$,最終的收益都還過得去。當然我沒有投入太多的資金去做,其一是因為這兩隻指數基金價格便宜且交易量不大,交易清淡的時候買賣幾十萬股就能導致好幾個價位的變動。其二是去年的主要精力在美股,抓住了諸如$特斯拉電動車(TSLA)$和$Facebook(FB)$等大牛股,美股賬戶總資金翻一番多。由此可見“聽風”對於成功投資的重要性。風來的時候要抓龍頭,沒能力抓龍頭就買指數基金,如$太陽能ETF-Guggenheim(TAN)$$高科技指數ETF-SPDR(XLK)$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