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夫神道闡幽①,天命微顯,馬龍出而大《易》興,神龜見而《洪範》耀,故《係辭》稱“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斯之謂也。但世夐②文隱,好生矯誕,真雖存矣,偽亦憑焉。
“注釋”
①夫神道闡幽:神道:自然界中的規律。闡:明白。幽:不明。②夐:久遠。
“譯文”
根據自然規律可以闡明深奧的事理,使不明顯的自然法則顯現出來。馬龍獻出河圖就產生了《易經》,神龜獻出洛書就產生了《洪範》。《周易·係辭》中所說:“黃河出圖,洛水出書,聖人效法它”。講的就是這個道理。但經曆的時代太長了,有關記載很不清楚,於是就容易產生不真實的假托;因此,真的事物雖然存在,但假的也跟著出現了。
“原文”
夫六經彪炳,而緯候稠疊;《孝》、《論》昭晰,而《鉤》、《讖》①葳蕤②。按經驗緯,其偽有四:蓋緯之成經,其猶織綜,絲麻不雜,布帛乃成。今經正緯奇,倍適千裏,其偽一矣。經顯,聖訓也;緯隱,神教也。聖訓宜廣,神教宜約,而今緯多於經,神理更繁,其偽二矣。有命自天,乃稱符讖,而八十一篇皆托於孔子,則是堯造綠圖,昌製丹書,其偽三矣。商周以前,圖篆頻見,春秋之末,群經方備,先緯後經,體乖織綜,其偽四矣。偽既倍摘,則義異自明,經足訓矣,緯何豫焉?
“注釋”
①《讖》:指有關《論語》的讖書。“讖”是驗的意思,對未來凶吉的驗證。②葳蕤:草木茂盛的樣子。
“譯文”
儒家的六部經書光彩鮮明,而緯書卻十分煩瑣;《孝經》、《論語》等已講得很明白了,而解說《孝經》、《論語》的讖緯卻講得十分雜亂。根據經書來檢驗緯書,有四點可以證明緯書是偽托的:用緯書來配合經書,正和織布一樣,必須將絲或麻的經線、緯線分別配合,才能織成布或帛。現在經書是正常的,緯書卻很奇特,二者相背千裏。這是證明緯書為偽托的第一點。經書明白,那是因為這是用世事來進行教育的,緯書不明顯,那是因為都是用神奇的現象來進行說明的。那末,前者的文字篇幅必然要多些,後者的文字篇幅應該會少些。但現在卻是緯書的篇幅多於經書,神奇的事物講得也更為繁多。這是證明緯書為偽托的第二點。要有上天所降的旨意,才能說是“符讖”,可是有人說八十一篇讖緯,全是孔子所作,但緯書中又說在唐堯時代就已經出現了綠圖,周文王時出現了丹書。這是證明緯書為偽托的第三點。在商周以前,符命占驗已大量出現了;但經書是在春秋末年才齊全的。如果是先有緯書而後有經書,這就違背了經緯相互配合的正常規律,這是證明緯書為偽托的第四點。偽托的緯書既然違背經書,則經書與緯書的意義不同就很明顯了。經書已經可以成為後世的準則了,何須用緯書來參預呢?
“原文”
原夫圖籙之見,乃昊天①休命,事以瑞聖,義非配經。故河不出圖,夫子有歎,如或可造,無勞喟②然。昔康王河圖,陳於東序,故知前世符命,曆代寶傳,仲尼所撰,序錄而已。於是伎數之士,附以詭術,或說陰陽,或序災異,若鳥鳴似語,蟲葉成字,篇條滋蔓,必假孔氏,通儒討核,謂起哀、平,東序秘寶,朱紫亂矣。
“注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