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古人雲:“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闕之下。”神思之謂也。文之思也,其神遠矣。故寂然凝慮,思接千載;悄焉動容,視通萬裏;吟詠之間,吐納珠玉之聲;眉睫之前,卷舒風雲之色;其思理之致乎?故思理為妙,神與物遊。神居胸臆,而誌氣①統其關鍵;物沿耳目,而辭令管其樞機。樞機方通,則物無隱貌;關鍵將塞,則神有遁心。是以陶鈞文思,貴在虛靜,疏瀹②五藏,澡雪精神。積學以儲寶,酌理以富才,研閱以窮照,馴致以懌③辭,然後使玄解之宰,尋聲律而定墨;獨照之匠,窺意象而運斤。此蓋馭文之首術,謀篇之大端④。夫神思方運,萬塗競萌,規矩虛位⑤,刻鏤無形。登山則情滿於山,觀海則意溢於海,我才之多少,將與風雲而並驅矣。方其搦⑥翰,氣倍辭前,暨乎篇成,半折心始。何則?意翻空而易奇,言征實而難巧也。是以意授於思,言授於意,密則無際,疏則千裏。或理在方寸而求之域表;或義在咫⑦尺而思隔山河。是以秉心養術,無務苦慮;含章司契,不必勞情也。
“注釋”
①誌氣:情思、氣質。②瀹:疏通。③懌:整理、運用。④大端:要點。⑤虛位:指抽象的東西。⑥搦:握、持。⑦咫:八寸。指距離很近的地方。
“譯文”
古人曾說:“有的人身在江湖,心神卻係念著朝廷。”這裏說的就是精神上的活動。作家寫作時的構思,他的精神活動也是無邊無際的。所以當作家靜靜地思考的時候,他可以聯想到千年之前;而在他的容顏隱隱地有所變化的時候,他已觀察到萬裏之外去了。作家在吟哦推敲之中,就像聽到了珠玉般悅耳的聲音;當他注目凝思,眼前就出現了風雲般變幻的景色:這就是構思的效果啊?由此可見,構思的妙處,是在使作家的精神與物象融會貫通。精神蘊藏在內心,卻為人的情誌和氣質所支配;外物接觸到作者的耳目,主要是靠優美的語言來表達。如果語言運用得好,那麼事物的形貌就可完全刻畫出來;若是支配精神的關鍵有了阻塞,那麼精神就不能集中了。因此,在進行構思的時候,必須做到沉寂寧靜,思考專一,使內心通暢,精神淨化。為了做好構思工作,首先要認真學習來積累自己的知識,其次要辨明事理來豐富自己的才華,再次要參考自己的生活經驗來獲得對事物的徹底理解,最後要訓練自己的情致來恰當地運用文辭。這樣才能使懂得深奧道理的心靈,探索寫作技巧來定繩墨;正如一個有獨到見解的工匠,根據想象中的樣子來運用工具一樣。這是寫作的主要手法,也是考慮全篇布局時必須注意的要點。在作家開始構思時,無數的意念都湧上心頭;作家要對這些抽象的意念給以具體的形態,把尚未定形的事物都精雕細刻起來。作家一想到登山,腦中便充滿著山的秀色;一想到觀海,心裏便洋溢著海的奇景。不管作者才華的多少,他的構思都可以隨著流風浮雲而任意馳騁。在剛拿起筆來的時候,旺盛的氣勢大大超過文辭本身;等到文章都寫成的時候,比起開始所預計的要打個對折。這是為什麼呢?因為文意出於想象,所以,容易出色;但語言比較實在,所以不易見巧。由此可見,文章的內容來自作者的思想,而語言又受內容的支配。如果結合得密切,就天衣無縫,否則就會遠隔千裏。有時某些道理就在自己心裏,卻反而到天涯去搜求;有時某些意思本來就在跟前,卻又像隔著山河似的。所以要駕馭好自己的心靈,鍛煉好寫作的方法,而無須苦思焦慮;應掌握好寫作的規則,而不必過分勞累自己的心情。
“原文”
人之稟才,遲速異分,文之製體,大小殊功。相如含筆而腐毫,揚雄輟翰而驚夢,桓譚疾感於苦思,王充氣竭於思慮,張衡研《京》以十年,左思練《都》以一紀。雖有巨文,亦思之緩也。淮南崇朝而賦《騷》,枚皋應詔而成賦,子建援牘如口誦,仲宣舉筆似宿構,阮禹據案而製書,禰衡當食而草奏,雖有短篇,亦思之速也。若夫駿發之士,心總要術,敏在慮前,應機立斷;覃思①之人,情饒②歧路,鑒在慮後,研慮方定。機敏故造次而成功,慮疑故愈久而致績。難易雖殊,並資博練。若學淺而空遲,才疏而徒速,以斯成器,未之前聞。是以臨篇綴③慮,必有二患:理鬱者苦貧,辭溺者傷亂,然則博見為饋貧之糧,貫一為拯亂之藥,博而能一,亦有助乎心力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