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箭-10(1 / 2)

很快,一個月轉瞬過去。

從最初的興奮、以及稍後對匈奴人去而複返的擔憂之後,那支一夜之間跑得一幹二淨的匈奴大軍,就仿佛從來沒有攻來過、幽靈般消失了一般,始終渺無音訊,竟再也沒有了任何消息。

唯有金蒲城外那臨時堆砌的無數墳頭,以及支離破碎、殘破不堪的昔日營壘,依然提醒著金蒲城的眾人,那不久之前曾經被重重圍困的絕境。

直到此刻,不少城內之人還是依舊有些不敢相信,在沒有任何援軍的情況下,漢軍竟能奇跡般地擊潰了百倍於己的強大敵人。不過,前一戰所建立的巨大自信,也讓不少人口氣大了不少,底氣十足地覺得,縱使匈奴人卷土重來,也不過是重蹈覆轍的再一次重演罷了。

但是,眼下看似大好的形勢,對於金蒲城漢軍中的不少將校而言,這幾日卻似乎都有些憂心忡忡的樣子。

因為,繼那一夜之後,同樣始終渺無音訊的,不僅僅是被擊潰西逃的匈奴人,還有趁夜無故失蹤了的金蒲城主簿——竇齊。

事後經仔細清查,有人回憶說看到竇主簿帶著自己的幾名親兵自打一同出了南門後,便隻是跟在隊伍尾部。而在將士們轉而向東去摸近敵軍大營時,他們卻已消失不見了蹤影,當時天色太黑,原以為是跑到了隊伍前麵,或者臨時迷路了。誰又會想到,後來竟再也無人看到他們的身影,以至於如今竟活不見人、死不見屍。

從綜合分析來看,尤其是考慮到其之前的建議主張,竇齊當時很有可能是帶著自己的親信向南獨自突圍而去了。這也正是眾將校頗為擔心之處,若是其成功順利突圍、逃到了柳中城,甚至逃回了玉門關,倒也罷了。但如果十分清楚金浦城中真正虛實的這位主簿大人,在突圍途中不幸落入匈奴人的手裏。。。城中的真正底細,以及那晚突襲匈奴人的“援軍”真麵目,可就完全暴露了出來。而一旦被匈奴人知曉了金蒲城其實早已隻剩下一個空架子,惱羞成怒之餘再度去而複返的話,誰又能保證,曾創造過一次奇跡的金蒲城,能夠再次幸運地躲過一劫?

“屬下再次建議,我們還是應盡快派出信使,去向朝廷盡早報告。同時請求朝廷派出新的人馬,為我們補充此戰中損失的兵員缺額,才是萬全之策。”

在又一次的例行議事上,耿毅出列建議道。而耿樂卻依然堅持再等一段時間,謹慎為上,出言說道:

“可近期我們派出的斥候仍然未能發現敗退的匈奴人的具體下落,不知其是否已盡數返回漠北。倘若仍有敵人在通往東麵玉門關的道路上遊弋,不僅派出的信使凶多吉少,金蒲城的虛實也可能會暴露無遺。”

就此議題雙方雖已討論了多次,但是這一回,之前始終將其擱置在意的主將耿恭,終於做出了決定——不再等待,即日便向朝廷派出信使。

耿恭做此決定的理由,倒不是完全因為耿毅所說,而是匈奴人的馬匹隨著草原枯榮的四季變化,一向有著“春乏、夏飽、秋肥、冬瘦”的規律。若繼續拖延下去,待到匈奴人的戰馬養到秋肥馬壯之時,不僅很可能又會再度大舉來犯,屆時再派出使者,中途遇到危險的可能也會反而更大。還不如趁著剛剛入夏不久,匈奴人元氣未複、早作打算,盡管仍然敵情不明,但也不能繼續一味等待,該是冒險一試的時候了。

鑒於金蒲城一戰夜襲敵營所立下的赫赫聲威,此時軍中無人再對自家校尉有絲毫懷疑,自然也無人對其決定表示任何的反對。

隻是,考慮到此行路途遙遠、一路上又危機四伏,耿樂再度建言道,若決定派出信使,當挑選軍中弓馬騎術嫻熟、且忠實可靠之人為使。

一邊說著,耿毅與耿樂的目光,都不禁掃到了一旁沉默不語的耿破奴身上。無論是之前的蒲類海之戰,還是今番的守城與夜襲之中,耿破奴的英勇表現全城將士可謂有目共睹,早先雖有些芥蒂,但是此時,在信使人選一事上,方才還各執己見的耿毅、耿樂二人,意見倒似乎是完全一致的。

無論騎術、忠誠,以及對草原和匈奴人的了解,全軍上下似乎再沒有比耿破奴更加合適的人選了。而此番回朝報捷,作為大家一向心照不宣的慣例,信使一般也會給朝廷留下深刻的印象,從而得到更多的晉升機會與個人犒賞。況且此番取得如此大勝,聖上在京城若得知消息,龍顏大悅,甚至有親自召見問對的可能,那就更是信使本人一步登天、千載難逢的機會。

雖然把這一殊榮讓與他人,多少心中會有所不甘,但若是讓給功勞卓著的耿破奴,議事廳內的一眾隊率,倒也都覺得實至名歸、心服口服。

不過,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耿恭思忖片刻後,卻似乎另有心中人選,目光看向了站在近乎角落中的一人,有些不著邊際地問道:

“軍吏範羌在否?”

“卑職在。”聽到突然叫自己的名字,範羌本就瘦弱的身子微微一顫,從無人注意的角落中急忙邁步出列,略帶緊張地立即躬身回答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