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分做事七分做人是所有成大事者的成功秘訣。在做任何事之前,先學會做人。做人不成功,成功是暫時的;做人成功,不成功也是暫時的。人格是一個人的脊梁。得人心者得天下。成功之前,一定要有人格魅力。一個人失去金錢沒有什麼,如果失去朋友,就失去一部分,失去信用,就失去全部。
一個人不管有多聰明,多能幹,背景條件有多好,如果不懂得如何去做人、做事,那麼他最終的結局肯定是失敗。很多人之所以一輩子都碌碌無為,那是因為他活了一輩子都沒有弄明白該怎樣去做人做事。
做人是成功的基礎
做人難!連孔子也歎息說:“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上海灘黑社會老大杜月笙曾說,人生有三碗“麵”難吃,一是場麵,二是錢麵,三是人情麵,其中,最難吃的正是人情麵。
偏偏這碗難吃又難捧的“麵”,在學校往往沒人會教,出了社會又沒人敢教,於是,我們隻得憑本能,不斷在人情困境四麵碰壁中,學會做人的能力。
盡管不容易,但並非沒有脈絡可尋。隻要你能先厘清關於做人的幾項大惑問:比方說,到底是做事重要,還是做人重要?
很多剛進職場的年輕人,仗著聰明才智,總覺得“實力決定一切”,做人不重要。對於不如自己的人,不是當麵嗤之以鼻,就是在背後詆毀。
甫任美商聯邦快遞公司台灣地區總經理一職的朱興榮,回想11年前,自己就曾經犯了這個“每個聰明人都會犯的錯”。當時從美國念書回來,擔任小工程師的他,每天隻管窩在自己位置上,按時間完成專案即可,根本無須搭理其他同事,更遑論跨部門的合作。
因為專業表現亮眼,受到當時的總經理陳嘉良(現為聯邦快遞中國區總裁)器重,朱興榮被點名擔任一個囊括國內外中高階主管的跨部門專案主持人。一向是“拚命三郎”的朱興榮,過去工作有瓶頸,頂多熬夜加班就能過關,沒想到這次卻栽在一個緊要關頭隻會“推脫”的主管身上。他記得,當時專案流程出了問題,整個團隊必須24小時進駐,體力、壓力都不堪負荷,還要召開應變會議。就在會議進行到一半,心力交瘁到臨界點的朱興榮,又聽到那位讓他“感冒”已久的主管,沒有辦法又抱怨不休,他一時難掩怒氣拍桌大喊:“這件事溝通很多遍,不知道到現在為什麼還不做,如果有人不想做,這個專案也不用繼續了!”
隨即,這位隻有兩年資曆的毛頭小子,竟然當著眾多高階主管的麵,天塌下來也不怕似地甩門而出。
直到深夜12點半,呆坐座位已久的他,感受肩上一雙手的重量搭來,轉身隻見堆滿笑容的陳嘉良緩緩說:“你啊,就像一根針,戳人會痛啊!若把這個針拿來縫衣服,就會很有功效,不知道你為什麼要去戳人?”
“不是我要戳人,是他逼著我去戳人,我受不了!”朱興榮氣憤地說。
陳嘉良接著回應:“喔,因為你受不了,所以你就不去縫衣服,而去戳人?我知道你心裏很多委屈,在這個時刻,你若能把所有精力拿來縫衣服,大家會更感激你!”
朱興榮笑著說,當時自己一心想把事情做好,產生盲點,陳嘉良這番“戳人與縫衣”的道理,讓拘泥在“你錯我對”節骨眼的他,頓時心門大開:“與其當場讓他難堪,不如直接向他伸出援手,把事情解決了更有效率。況且,若我坐了他的位置,不見得能做得比他好!”
一般而言,年輕人容易陷入“做事”比“做人”重要的思考,因為做事的目標明確,短期即可見真章,投入與回饋十分直接。相反,做人得麵對“一樣米養百樣人”,不同角色的適應與考驗,講究的是長程的累積,無法立竿見影,且隨著職位升遷,扮演的角色趨於複雜,難度還愈來愈高。因此,做人的重要性常常被視而不見。實際上,這是一種非常短視的行為。如果你將七分的力氣花在做人、三分的力氣花在做事上,那將會功效卓顯。
當別人還在斤斤計較做事的方法,你卻能展露做人的本領,這樣你就比別人領先一步,成功的機會也就會更大。
做事為要,做人為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