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大放小是做人的哲學,更是做事的智慧。在人生的旅途中,每一個人都希望趕快到達人生旅途的目的地,因為路途的艱難使人心情煩躁,而心情煩躁更覺路途艱難。但是我們如果靜下心來,不把終點作為唯一的目的地,我們就不會感到疲憊,就會有閑暇去欣賞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去欣賞路邊不知名的野花。珍惜每一天,把每一天當作好日子去過,充分體驗伴隨你的每一分每一秒,牢牢地把握住現在。這就是三分做事,七分做人的“糊塗哲學”。
精明的糊塗人
難得糊塗,是人屢經世事滄桑之後的成熟和從容。這種糊塗與不明事理的真糊塗截然相反,它是大徹大悟之後的寧靜心態的寫照。
真正的智者,是曾經滄海閱盡人間興衰,從苦辣酸甜的百味中,體驗到人間爭強好勝的無聊,爭名逐利的無恥,從而淡泊功名利祿,不去計較個人的成敗得失,一切都淡然處之,以靜養心。此即古人所說的“寧靜以致遠,淡泊以明誌”。
其實難得糊塗,是指大事精明,小事糊塗,教人舍小利而圖大善。現在大家似乎都學精明了,其實變得更糊塗了。真正的智者,應該是小事糊塗大事精明,能夠在“該出手時就出手”!
宋代宰相韓琦以品性端莊著稱,遵循著“得饒人處且饒人”的生活準則,從來不曾因為有膽量而被人稱許過,可是在下麵這件事上體現的非凡定力,實在是沒有第二個人可比,這才是“真人不露相”的注腳。
當宋英宗剛死的時候,朝臣急忙召太子進宮,太子還沒到,英宗的手又動了一下,宰相曾公亮嚇了一跳,急忙告訴宰相韓琦,想停下來不再去召太子進宮。韓琦拒絕說:“先帝要是再活過來,就是一位太上皇。”韓琦越發催促人們召太子,從而避免了權力之爭。
大智若愚,即小事愚,大事明。這是一種很高的修養。愚,並非自我欺騙或自我麻醉,而是有意糊塗。由聰明而轉糊塗,由糊塗而轉聰明,則必左右逢源,不為煩惱所擾,不為人事所累。
晉代人謝萬,字萬石,是謝安的弟弟。謝萬曾經和蔡係爭一個座位,蔡係把謝萬從位子上推了下去,把帽子和頭巾都弄得快要掉了。謝萬慢慢站起來,拍拍衣服說:“你差點兒弄傷我的臉。”蔡係說:“本來就沒有考慮到你的臉。”後來兩人都沒有把這件事掛在心上,當時人們都稱讚他們。
這是曆史上有名的裝糊塗的故事,受侮受損的一方沒有為自己的難堪而大發其怒,記恨在心,相反,卻表現出了寬宏大量、毫不計較的美德和風度。結果不僅沒有受到更多的傷害反而得到了大家的敬重。
現實生活中,確實有許多事不能太認真,太較勁。特別是涉及到人際關係,錯綜複雜,盤根錯節,太認真,不是扯了胳膊,就是動了筋骨,越搞越複雜。
順其自然,裝一次糊塗,不喪失原則和人格;或為了公眾為了長遠,暫時忍一忍,受點委屈也值得,心中有數(樹),就不是荒山。
大事精明小事糊塗
人一生不應對什麼事都斤斤計較,該糊塗時就糊塗。不計較、糊塗處置一些不關大局的小事情;但對重要問題、原則問題,就不能糊塗,該聰明時就得聰明。有句成語“呂端大事不糊塗”,說的正是小事裝糊塗,不耍小聰明,而在關鍵時刻,才表現出大智大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