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名利是成就的絆腳石,謙遜為事業的加油站(1)(1 / 2)

從古至今,有多少人掙紮在名利場上,正所謂,“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能有多少人又能真正做到淡泊名利、笑看人生呢?司馬遷說的好:“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名利本為浮世重,古今能有幾人拋?”由此可知,淡泊名利甚難,笑看人生亦難,說起輕鬆做起難,就連儒家大師朱熹也感歎道:“世上無如人陷欲,幾人到此無誤平生。”沒有一定的身心修養和良好的心理素質,就不要去想淡泊名利,笑看人生的做人哲理了。

淡泊明誌,寧靜致遠

一個人能夠取得權力和榮譽是不容易的,但是如果一味地沉浸在自己的榮耀裏,傲視眾生,卻無所作為,到最後必定會連本帶息一起失個精光。《金剛經》裏有一段記載:說那時,佛祖的影響已經遍及恒河流域的許多國家和地區了,可是他依然過著平民一樣的生活。每天,他都像普通的印度人一樣,光著腳走在街上。該吃飯時,也要像他的門徒一樣,挨門挨戶去化緣,然後把飯端回居處吃。吃完飯,收拾好衣服和缽具,就去打水洗腳。因為光腳走路會沾有不少泥巴,所以洗完腳,還要整理一下自己打坐的地方,做這一切的時候,都是他自己,真是很平淡、很具體、很普通。然而,就是在這種最平凡的現實裏,他卻擁有著最不平凡的境界。由此可見,世界上最高明的人,往往最平凡、最普通。

法國著名畫家米勒,當年主要以畫女人裸體畫而小有名氣,並且以此來賺錢維持生活。一天黃昏,米勒路過一個陳列櫥窗,忽然聽到正站在櫥窗前觀看櫥窗裏陳列的繪畫作品的兩個青年的對話,一個說:“這幅畫畫得太糟糕了,叫人厭惡極了。”另一個說:“可不是,這個米勒除了裸體女人之外,什麼也不會畫。”米勒聽了這些話,如同五雷轟頂,他感到頭暈目眩,羞愧難抑。回家之後,他心情激動地對妻子說:“我決定以後不再畫裸體畫了,即使我們的生活會因此過得很苦,也必須堅持做到這一點。”

因為當時的巴黎,畫女人裸體畫還可以賺一些錢維持生活,如果畫其他的畫往往一幅也賣不出去的。米勒選擇了寧肯挨餓,也不畫裸體畫的道路。不久,他又用商量的口氣對妻子說:“我已經厭惡巴黎了,我想回到農村去,住到農民中間去。”妻子同意了,於是他們一家離開了巴黎,移居到巴比鬆定居下來。

一個寒風凜冽的冬夜,一個朋友去米勒家看他,隻見米勒蜷縮在暖爐旁,原來他有兩天沒吃東西了,隻有幾個孩子在吃麵包屑。那位朋友心酸地把自己身上的錢都留給了米勒,讓他趕快去買麵包。米勒一家在巴比鬆大森林一間風雨飄搖的小屋裏一住就是27年,米勒一麵在園子裏種地,一麵堅持畫畫,維持著最低的生活標準。他熟悉附近的農民,和他們有著深厚的感情。他在畫中畫出了農民勞動的艱苦,農民生活的辛酸。多年來,米勒的作品一幅幅寄到巴黎去,卻總是一次次被退回來,因為他的畫根本不符合貴族們的胃口,上流社會對這個整天與泥土打交道的人不屑一顧,他們嘲笑米勒是一個生活在森林中的野人。但米勒堅定地說:“我不會向他們屈服,我不會把巴黎的沙龍藝術強加在自己身上。我生來是個農民,到死也要做個農民。”他把自己的人生目標定位在揭示艱辛勞動與淒慘苦役中的生命之美。他在艱難貧困的生活中,創作出了一大批農民題材的作品,像《晚鍾》、《扶鋤的農婦》、《播種人》等等,表現了農民的辛勤勞苦,揭露了社會給他們帶來的貧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