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者,萬物之奧”靠窗邊的一個麵色略顯蠟黃的少年正皺著眉頭,“李耳在《道德經》中指出:道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繳。”少年眉頭皺的更深:“但終究沒有說清楚,道,到底是什麼?”
合上那本在地攤上淘來的二手《道德經》,少年微仰起頭,眯著眼睛,做古人沉思狀。但苦思冥想良久後卻終不得解,不由的有些自嘲的搖了搖頭,不再多想。
許是少年在家裏待得時間長了,腦子都變得有些昏昏沉沉的。用力甩了甩腦袋,從抽屜裏抽出一扇比那《道德經》還破的舊鏡子,對著鏡子將那如自己內心一般糾結的頭發稍微地順了順,感覺整個人不似那麼邋遢,方才走出房門,走時還不忘將那本二手《道德經》揣到懷裏。
這少年顯然對這本書極其愛護,雖已破爛,但書頁卻很幹淨,沒有絲毫折過的痕跡。書的正麵則寫著少年的名字——易雙!
“易雙是個孤兒”,這是許多人在介紹易雙時說的第一句話,但隨即也會補充一句:“這小子克親。”
沒錯!易雙也認為自己似乎真有克親的能力,而且這個想法還是最近幾年才冒出來的。無可否認,如果是以前,自己或許會衝上去叫囂一番,那時候,誰敢說自己克親?但現在,易雙也長大了,有些事就任由他們閑雜碎語的說了。
畢竟,有些事,就是這麼無可奈何。
何為“克親”?顧名思義,易雙專克那些與自己親近的人。
或許真的是命,自從易雙出生時帶走了母親的生命,父親就整天抑鬱寡歡,煙酒相伴,兩年後將小易雙送到奶奶家後就跳樓了,聽說屍體慘不忍睹;又是兩年後,奶奶一覺睡去就再也沒醒過來,走得無聲無息。
之後,舉目無親的小易雙就到了孤兒院,也就是他在這世間的轉折點。在孤兒院裏,易雙遇到了許多同齡人,也交了許多朋友,總算是彌補了一下易雙那悲苦的童年。但幸福在懵懂中過的很快,又是一個兩年後,一場大火幹脆利落地將孤兒院燒成廢墟。也不知算是命大還是命苦,偌大的孤兒院,幾百號子的人,最後就活了易雙一個。
在之後的之後幾年裏,流言蜚語傳起,說是易雙克死了孤兒院的幾百人。就連同齡人都知道自己“克親”,所有人都對他避之唯恐不及,害怕哪天一不小心也被沾了晦氣。
時間長了,易雙倒也漸漸的習慣了,樂的清閑。好在,在政府的資助下,以及曾經在孤兒院中學習到的一些知識,易雙無論在初中還是高中,學習成績一直在全校都名列前茅,終於在今年高考中考了668分的高分,著實風光了一把,但風光沒人看又有何用?
對於易雙而言,幸福的右邊荒無人煙。
當別人都在相約遊玩,高考之後就開始放肆的時候,易雙則隻能悶在家裏,看看書,寫寫字,好生無聊,真是蠻給高中畢業生丟臉的。不過,也幸好淘了這本李耳老先生的《道德經》來解悶,整天閑暇時還可以研究老子的道學。
不過,這真是不讀書不知眼睛疼,研究之後易雙才發現自己這麼多年的語文文言文都白學了,讀來倒是朗朗上口,就是讀過之後啥意思都明白不了。好在,易雙是高材生,隔了幾千年,李耳他媽易雙都能百度出來,更何況李耳寫著拿來忽悠人的書了。
不過,李耳這忽悠的確實不錯,幾天研究下來,易雙感覺這世界都簡單了許多。畢竟,除了吃飯睡覺看看書,易雙又沒有什麼朋友,想不簡單都不行。
許是感時傷懷,易雙長歎口氣,沒有再猶豫,將腦海裏那些雜碎的想法甩開,再次整理了一下懷裏的《道德經》,臉上罕見的露出珍愛之色。
想當初那位地攤前的老頭信誓旦旦的保證此書可以令人脫胎換骨,更甚者超凡入聖,本來易雙應該用鄙夷的眼神去嘲諷一下的,事實上易雙也確實這麼做了。但書攤老頭那一副的道貌岸然著實將易雙唬住了,其語氣之誠懇,表情之虔誠,易雙都開始懷疑這老頭是不是自己研究過這本書,現在都開始投胎了。
不過,雖說易雙應本著紅旗下的好學生的姿態,但還是抱著僥幸心理試了試,將那本《道德經》帶了回去。畢竟,試一試又不會死,在家閑著也是閑著。結果,之後的情況就可想而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