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休息”4個字,讓王近山和他的部隊一直“休息”到1948年7月初。這時,解放戰爭的仗打得炙手可熱,蔣介石已無力顧及中原,正集中兵力與華東野戰軍在豫東激戰。這樣一來,中原野戰軍在平漢一線可以“釣大魚”,中野司令員劉伯承和政委***一合計,讓王近山的六縱“伸伸拳腳”,遠距離襲擊襄陽。史稱“襄樊戰役”。
襄陽是一座曆史悠久的古城。早在周朝城垣就已成規模,到了公元1639年,明太祖在此修築了東、西、南三麵舊城。襄陽城依山傍水,地勢異常險要。北麵與樊城隔漢水相對,城南群山聳立,山勢陡險,為其天然屏障,易守難攻。襄樊古戰場演繹的“話劇”也很多,張獻忠和李自成攻戰過襄樊,而孫堅隻奪得樊城,在乘勝攻打襄陽時卻戰死在峴山,連屍體都被劉表擄去;關羽盡管奪取了襄陽,又在樊城水淹七軍,留下威震華夏的千古佳話,但後來還是功虧一簣,沒拿下樊城,反丟了自己的老家荊州。
這些曆史戰例,王近山不但知道,而且深知戰襄陽的“兵法”:欲取襄陽,必先奪南山,山存則城存,山失則城失。
7月2日,王近山受領了任務後,立即將手下的“三劍客”——十六旅旅長尤太忠、十七旅旅長李德生、十八旅旅長肖永銀——下達攻城命令。王近山的攻城部署遵循古訓:先奪南山,後再破城。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嘛!
經過短暫準備,7月6日,部隊開始向襄陽城南的虎頭山、十字山、峴山、萬山、大山頭、雙背梁子、鐵冒山和鳳凰山發起攻擊。然而,國民黨軍憑險阻擊,氣焰囂張,讓攻山部隊連戰兩天兩夜,毫無戰果,還傷亡不小。
王近山眉頭緊鎖:駐襄陽城內的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第十五綏靖區司令康澤會不會按古語“依山固守,耗其兵力,爭取時間,等待援兵”呢?如是這樣,應該打破“自古打襄陽,先奪山後取城”的常規,采取撇山攻城,猛虎掏心戰術啊!
於是,王近山向劉伯承和***報告了自己的想法和戰術構想:“敵人的防守重點在南門,西門防守較弱,我們避實擊虛,從西門直搗康澤老巢,南山的火力、碉堡先擱置起來,用小部隊看著就行了,在我們攻城的時候,它不敢脫離工事下山來攻我們,在山上的火力又夠不到我們,康澤隻有看戲的份了”。
劉鄧接到王近山的“撇山打城,主攻西門”的作戰方案後,立即回電:“完全同意作戰方案,睢杞已告大捷,白崇禧主力被鉗製在周家口一線;對南陽王淩雲,已派第二縱隊前往監視和阻擊。10天內援兵保證到不了襄陽,後顧之憂可完全解除,望按計劃加緊攻擊。”
王近山接到回電後,立即召開作戰會議,把調整後的作戰計劃如盤托出:“主力部隊放棄對虎頭山、十字山、峴山等大山的攻擊,隻奪取這些大山腳下的琵琶山、真武山兩座小山和西門外的鐵佛寺。這三處是從西麵攻城的三道關,所以,我們要‘刀劈三關’,奪取一條通道,然後從西門突破,活捉康澤。要知道,康澤是國民黨的中央常委,特務頭子,從他那裏得到的情報、密碼格外有價值。康澤司令部的資料,一張紙片也不能漏掉!”
王近山在布置任務時,似有勝券在握。確實,棋高一著滿盤皆活嘛!六縱在王近山的指揮下,於7月15日發起了攻城的“掏心”戰術,一舉成功。次日中午,生俘康澤。至此,襄樊戰役宣告結束。7月23日,中原軍區授予“刀劈三關”的六縱十七旅四十九團“襄陽特功團”榮譽稱號,授予首先突破西門城垣的十七旅四十七團一營“襄陽登城第一營”榮譽稱號。
襄樊戰役是王近山傷愈後的第一仗。接著,他率領六縱參加了淮海、渡江、進軍大西南等戰役。仗越打越勇,謀略一次比一次高,戰果一次比一次豐。
1949年2月,全軍統一編製序列。六縱改稱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十二軍”,王近山任軍長兼政治委員。王近山成了十二軍的首任軍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