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的書被宮廷搜出,書塾閉館,隻有少量的經書以及其他雜書逃此一劫,運書的人馬車隊向朝歌行進,書堆積如山。
浩蕩的隊伍載著上古的文化,上古的曆史,上古人的生命結晶,卻要書如山高,始皇哈哈大笑。這華夏的寶藏堆疊在他的麵前。手下的幾個臣子淚如雨下,掩麵遮顏,心如刀絞,萬刺相穿。
秋高氣爽,向來碧日晴空?隻有雲,朵朵密布蒼穹,昏天暗地,大地一片狼煙四起。始皇手中的火把燃著,烈焰跳竄。
幾座書山燃著了,熱浪排空,怒氣衝天蕩。臣子眼望大火,興歎!淚花閃閃
“給我奏樂。”幾聲輕快的樂符跳動著。撥人心弦。樂曲夾雜著哀聲,參合著憤怒,響徹大地,一切,灰飛煙滅。
始皇哈哈大笑,火光中,始皇對酒當歌。不醉難入夢,開懷暢飲!
冥冥中,天神震怒,大地憤慨,生靈詛咒。這是一個暴君!
幾百年,上千年的文化詩書,在烈火中消逝,竹筒的爆鳴聲激蕩長空。
為己的享樂,為己的快活,你,始皇,可曾知道你已犯下了滔天之錯?
火光中,書畫吟唱著帝王的末路悲歌!
誌氣
記得辛棄疾在《南鄉子》裏有這麼一句話:“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孫仲謀即孫權,他年未二十即繼承父兄基業爭雄江東,但他並不滿足占有東南半壁江山,盡管他對陣的是擁有“臥龍”諸葛孔明的劉備,麾下猛將如雲,謀士如雨的曹操,他都不在乎,因為他始終牢記“須知少曰拿雲誌,曾許人間第一流”。終使一代梟雄曹操也不能不讚歎道:“生子當如孫仲謀”!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誌氣,喜好田園誌在平淡者,如陶淵明,誌在報效祖國者,如陸遊,誌在拯救人民者,如孫中山。誌在金錢者,如巴爾紮克筆下的葛郎台老頭……不管他們的目標有何不同,但他們都有一個共同點:誌氣是他們人生大廈的支柱。
“櫪驥不忘千裏誌,病鴻終有赤霄心。”“壯心未與年俱老,死去猶能作鬼雄。”一句句警語告訴我們,不論什麼時候都不應該忘記自己的誌向,自己的理想。“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賦有《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司馬遷《報任少卿書》)。這些聖賢即使在落魄不得意時,也能創出如此偉績,都是他們始終執著於自己的誌向。“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
蘇軾說過:“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誌。”讓我們牢記這句話,做一個有誌氣的人。
多下及時雨,少放馬後炮
《水滸傳》中有一個宋公明,人稱宋江的便是。這個人最初隻是一個小衙吏,在當地算是個土財主,憑這微未的道行,到水泊梁山坐第一把交椅似乎不好理解,他有什麼本事?那一百零七將都是何等人物,但是,怪得很的是,大家都有擁護他,拿他當皇帝一樣供著,他說一就不二。這當然是有原因的:原因是他給晁蓋們報了信兒,那是一場及時雨啊,這樣,服在江湖的威望就算立住了。可見,這及時雨比什麼樣都值錢。
宋江是聰明的,人家審時度勢,幹出的是讓人豎大拇指的事。可有些人不,他們在事後發表自己的高見,每當你辦事不利,他就會說出一車埋怨話,埋怨你為什麼當初不跟他商量,那架勢讓你感到自己慚愧得了不得。可是,你如果真有什麼事跟他商量,他又是半點主意都拿不出來,你逐漸就知道了,他們一共出說不出幾句話來,那大抵都是“我說什麼來著?你怎麼不早跟我說呢?”諸如此類,乏味得很。、
這被人們稱為“馬後炮”,這種人沒的任何價值。的一種比賽的點這炮的味道。這種炮質量不錯,能夠把體現大學生廣博學識和縝密思維的辯論活動同體現高科技的大眾傳媒結合起來,創意實在不錯。
但是,最近幾年,辯論賽的質量卻是逐年滑坡,直至發展到鬥嘴的程度,我不得不認為這是一種悲哀。特別是這種比賽還被當作節目搬到晚會上去,實在是令人在跌眼鏡。一切辯論所需要的邏輯能力、知識能力、譴詞能力、配合能力都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場生活話題的嬉鬧——
所以,做人一定要做及時雨,關鍵時候給人伸出溫暖的手,人家但凡有點兒良知,就不能忘了你。、
千萬別拿別人求你的事兒不當一回事,幫人等於幫自己。你不拿人家當回事兒,人家也犯不上總理你,誰活在這個世界上都有求人的時候,你別給自己樹立一大堆敵人,要想得到別人的尊重,就盡心盡力幫別人解點憂,別總是在背後說廢話,你以為你是太陽啊?說那些沒用的臭氧層幹啥呀?與其這樣你還不如裝啞巴。是個人就得發出有用的聲音,這一點你務必要牢記,否則,別人給幾個白眼也是活該。
對於一個死者來說,任何幫助已無濟於事,所以,對人的幫助應當在一個人活著的時候。
一個人不可能孤孤單單地活在這個世界上,盡管活著對誰都不容易,但要很好地活著,卻不能少一點寬容的與善良。沒有寬容的情懷與善良的心境到底不能使一個人生活的如意。中國人常講“萬事如意”,可謂是頭緒繁多而且意願美好。但是要成事就少不了多做幾回及時雨,因為有雨之後,才有晴天。這都是眾所周知的。
破☆蛹☆成☆蝶
有這樣一個小故事:有一個小孩撿到了一隻蛹,不久,蛹便裂開一個小口,裏麵的蝴蝶掙紮了許久,卻沒飛出來,小孩就剪開了蛹殼“幫助”蝴蝶,可是它由於身軀臃腫,翅膀幹癟,不久就死去了。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結果呢?因為蝴蝶由蛹變成蟲是要經曆一個過程的——破蛹。蝴蝶不僅要把蛹殼弄破飛出,更重要的是要在與蛹殼的“鬥爭”中把自己的翅膀磨練得強壯,有了強壯的雙翅,才能夠使它在自然界中生存。所以,破蛹是蝴蝶成長的一個非常重要的過程。知了和蠶出同樣是蛻變成蟲的。某些植物在生長過程中也是如此。山崖隙中的青鬆需要頂開堅硬的碎石,才能頑強生長,就連田裏的麥苗也要衝破土壤,才能接觸到陽光。那麼,我們人呢?我不禁想起孟子的一段話:“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這概括了偉人成才的過程,好一個“苦”!好一個“勞”!好一個“餓”!......正是這些困苦磨練了偉人們的意誌、性格,“增益”了他們的身體,也正是因為他們經曆了比一般人更多的磨難,才創出了比常人偉大的事業。
我們這些正值花季、雨季的青少年們,此刻也正在成長。在成長的過程中必定不是一帆風順,而是波折重重的。想要不被困難壓倒,就要具備很高的素質,因此就要從現在起接受困難的挑戰——要經曆艱苦的“破蛹”過程,也就是說“苦”、“勞”、“餓”、“空乏其身”的種種考驗會接踵而來,誰能夠堅持到底,誰就能健康地“飛出來”,成為祖國明天的棟梁之材。
我們現在好比正處於“破蛹”時期的蝴蝶,周圍有許多“好心人”手持剪刀隨時準備著來“幫助”,隻要我們開口,他們就會毫不猶豫地伸出“援助”之手。在這個艱苦與困難作鬥爭的時候,在這個對於要不要援助、內心充滿矛盾和掙紮的時候,我們更要把持住!堅持到底!因為這是最好的磨練,這是個“增益其所不能”的最好機會啊!當我們一旦“破蛹而出”,就會發現,破蛹時弄破的“傷口”此時已變成身上最美麗的花紋。
所以,朋友們,讓我們一起努力,今天接受生活的挑戰,明天就去挑戰生活,比一比誰飛得更高,誰飛得更遠。
我之“忘我”觀
《誰是最可愛的人》中記載的烈士李玉安和火海救人的馬玉祥,不以英雄自居,甘願隱姓埋名幾十年。他們曾對記者說:“這些功勞不屬於我,而屬於那些死去的戰士。”從這些質樸的話中,我們感受到了一種忘我的崇高境界。
伴隨著私有製的產生,“我”和“個人私利”之間似乎劃上了等號。於是,多少人為了“我”成了楊朱所說的那種“拔一毛利天下而不為之”的人。正因為如此,那些具有崇高思想境界,能為了一個光輝的目標而拋開“我”,達到“忘我”的境界的人,才顯得格外可貴。
那麼,他們為什麼能做到“忘我”呢?答曰:為了信仰。火刑架下的布魯諾,刑場上的夏明翰就用他們的鮮血和生命證明了這一點。再曰:為了祖國。從蘇武到文天祥,從史可法到鄧世昌,他們用自己的熱血和生命譜寫了一部中華民族的愛國史詩。三曰:為了事業。當羅馬士兵的寶劍刺穿阿基米德的胸膛時,他所想到的是一條沒有證完的定理,伽利略被羅馬教庭判處終身監禁以後,仍然在撰寫物理學巨著《對話》。
為了信仰,為了祖國,為了事業,古往今來,多少仁人誌士在忘我地奮鬥。英雄李玉安和馬玉祥正是他們中的傑出代表。在他們看來,信仰、祖國的事業,要比小小的“我”重上千萬倍。
從英雄的身上,我們學到了什麼呢?關鍵的一點在於:我們應該從現在起就樹立起自己的共產主義的信仰,培養自己熱愛祖國,忠於事業的高尚情懷。隻有這樣,我們才可能做到在今天能為自己的信仰、祖國和事業而忘我學習;到明天,將為自己的信仰、祖國和事業而忘我的工作。
學會異想天開
在漫長的人生之路上,我們年輕的心要裝載的很多,學會學習,學會休息,學會麵對挫折,學會享受生活……但是,請別忘了年輕的我們的一堂必修課——學會異想天開。
如今,異想天開被人們過多地充斥了狂傲的味道,麵對著“填鴨式”的教育方式,聆聽著老師們“隻許這樣,不許那樣”的訓斥之言,異想天開幾乎成了我們不可觸及的禁地。當一個新奇的想法從腦袋裏蹦出,一句簡單的“異想天開”就會將它綁了塊大石頭沉入深海之底。
難道我們隻能墨守成規,隻能怨天尤人,隻能對那些固有的說法一味盲從?不,我們不需要一群隻會點頭稱是的胡塗蟲,我們的國家,我們的民簇,我們的建設事業需要這樣的一種異想天開!
誰說異想天開注定隻會是異想天開?不,看看這些活生生的事例吧!亞裏士多德的“地心說”被封建教會奉為不可撼動的真理,是哥白尼“異想天開”地提出“日心說”,開創了一片天文科學的新世界。中國的“貧油論”讓中國默默忍受了進口洋油的不公正待遇,是李四光“異想天開”地進行地質研究,發現了我國豐富的石油寶寶藏。一個世紀前,“嫦娥奔月”隻被當作一個“異想天開”的美麗神話,而現在,人類已能站在月球向著地球微笑。看著今日愈發繁榮的香港澳門,又有誰還會去質疑鄧小平爺爺“異想天開”而得出的“一國兩製”。在建國初,又有誰不會認為祖國有今天這樣的繁榮是“異想天開”呢?然而事實上,中國已屹立於今日的世界之林,沉睡的雄獅覺醒的聲音已威震四方。
異想天開不是錯,我們人人都應該學會這樣的一種異想天開,雖然我們的異想天開很有可能成為人們不屑一顧的茶餘飯後的笑料,但難說它不會成為世界第八大奇跡。
書到用時方恨少
20多年前的那場浩劫中曾提出“知識越多越反動”的言論,不知道它的理論根據是什麼。最近,提出了知識經濟,讓人感受到知識的曙光。人們競賽似地在各種地方進修,以期最大程度地豐富自己,我小的時候聽說誰是博士,那簡直崇拜我行我素得不得了,如今,身邊有很多博士,那同樣是一群努力拚搏的人,是榜樣也是同誌,這無疑是時代的進步。越是在某個領域研究精深的人,越是覺得自己淺薄。特別是在操作的時候,,“書到用時方恨少”的感覺是非常明顯的。
可是生活中有很多怪事。古人們尚且知道“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可是,如今的一些年輕簡直就沒有讀書的意思。一個17歲昵稱藍色眼睛的安徽女孩在網上對我說,我們這代沒有希望了。就讓我震驚了好長好長時間。她不解釋,隻做結論。再見的同時她敲出了兩個字“遊戲”,然後是三個大大的歎號,權作最後的思想說明。這裏的“遊戲”應該是極具魁力的雙關語,跨越兩個時代熱熱鬧鬧地改變著人們的娛樂生活空間,都要主流起來。可是,這並不能構成“讀書無用論”,任何人荒廢光陰,都是不能被原諒的。
一些象牙塔內的年輕人常為“遊戲”樂不思蜀,盡管他們就讀在計算機應用一類的專業,可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全在乎遊戲之間也。自打接觸電腦以來,他們關注最多的是那些解秘電子遊戲的小冊子,然後在屏幕上對號入座,屢遭掛科之苦,任憑父母苦口婆心,不過科照掛,遊戲照玩。這就是某些20多歲人的生活。他們從來不去思考“書到用時方恨少”的道理,因為他們根本不用,他們與自己背得最流利的“科技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背道而馳。這是一件很令人感到痛心的事情。
中內電視台播出了一係列公益短片-——《知識改變命運》。無論是題材本身還是製作深度都很有震撼力。特別是那對姐妹,因為家裏窮。隻有一個能念書,於是,母親讓他倆抽草棍兒,抽著長的那個念書,結果是姐姐最後抽了個短的,輟學了。如今,妹妹已經考上一所大學,而姐姐要整天跟土地打交道,鏡頭上的反差是非常強烈的,知識對一個人命運的改變如此明顯,也如此殘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