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愛4
讀《遭遇美國教育》有感
作者:甸柳一中數學組張文
近幾年,一些關於美國教育的文章在社會上興起,真可謂是“一石激起千層浪”,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與思考,也許是因為美國在世界上的強國地位,也許是因為其頻頻奪得諾貝爾獎項,使得人們對美國教育尤為好奇。那麼,美國教育到底是什麼樣的呢?它的精髓究竟是什麼?與我國的教育又有何區別?近年的三部作品裏便有極為詳盡的描述。一本是高歌的《赴美就學筆記》,作者記錄了自己從美國小學高年級直到大學的受教育經曆;一本是留美教育學博士黃全愈的《素質教育在美國》,裏麵記錄了自己兒子在美國受教育的經曆;還有高鋼在《北京文學》上發表的《遭遇美國教育》。這三位作者都有相同的背景,都是移民到美國,都是從中國教育過渡到美國教育,都是對美國不同等級教育的長期觀察和記錄。這三位作者居住在美國不同的州,自己或孩子上不同的學校,卻對美國教育有著驚人相似的感受和判斷。那麼美國的教育到底是怎樣培養出那麼多有創造力的人才呢?帶著這個疑問,我拜讀了高鋼的《遭遇美國教育》。
“10歲的孩子被送進了美國的學校,上英文課,老師布置的作業是寫論文,題目居然大得衝天:《中國的昨天和今天》《我怎麼看人類文化》;上曆史課,老師讓孩子扮演總統顧問,給國家決策當高參;在中學的物理課上,作業竟然是一個市政研究項目--城市照明係統的布局;而道德教育,居然是從讓孩子們愛護小動物開始。沒有統一的教科書,沒有統一的考試,沒有對學生的三六九等的分類排位。這就是呈現在我們麵前的美國教育。”
從一點一滴的小事上細細品味,它讓我看到了一種全新的教育理念,一種全新的教育模式,一種與我們迥然不同的基礎教育方式,由此便也引發了我頗多的感觸。
感觸一:“學多悟少”與“學少悟多”
美國的高等教育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好的教育,但論及美國的基礎教育,人們的看法則有著較大的分歧。將中國的基礎教育與美國相比,人們的普遍看法是,中國的基礎教育是基礎的教育,“學多悟少”,美國的教育是培養創造力的教育,“學少悟多”。文中提到,兒子在六年級時,學習曆史,老師留給他們的作業是一串關於“二次大戰”的問題:“你認為誰對這場戰爭負有責任?”“你認為納粹德國失敗的原因是什麼?”“如果你是杜魯門總統的高級顧問,你將對美國投放原子彈持什麼意見?”“你是否認為當時隻有投放原子彈一個辦法去結束戰爭?”“你認為今天避免戰爭的最好辦法是什麼?”也許有人不解:這是給一個小學生的作業嗎?簡直是在競選參議員!可是細細想來,老師正是意在通過這些設問,向孩子們傳輸一種人道主義的價值觀,引導孩子們去關注人類的命運,引導孩子們學習高屋建瓴地思考重大問題的方法。這些問題在課堂上都沒有標準答案,它的答案,有些可能需要孩子們用一生去思考。由此看來,正是這樣的方法,留給了學生更大的感悟空間,讓他們學會自己去思考,去領悟。
可我們學習二戰史呢?按照年代、事件去記憶,把書上的結論當作聖經一樣去背誦,絲毫不敢對權威有所懷疑,因為還要通過嚴格的考試升學呀,由此,學生的基礎知識是鞏固的很紮實了,應付考試遊刃有餘,可是思維卻被限製在了狹小的範圍之內。
可見,中美兩國的教育有著極為不同的傳統,美國更注重培養學生運用知識的實際能力,注重培養學生對各種問題的思考,注重對知識的拓展;相比較,中國的基礎教育則注重對知識的積累和灌輸,注重對知識的掌握和繼承以及知識體係的構建。這兩種教育表達了兩國對待知識的不同態度。美國的教育表達的是對知識的動態改變,中國的教育則表達的是對知識的靜態接受,這一“動”一“靜”之間,反映了兩國教育不同的知識觀。
感觸二:培養動手能力
讀過此文的人,相信都會對文中兒子在完成作業時所表現出的探索精神和較強的動手能力有著深刻印象。
有時,兒子的老師會留下這樣的作業:用紙製作一個你喜愛的房子;寫一篇螞蟻怎樣生活的觀察報告;寫一篇人類怎樣發明了汽車的文章。每次,隻要作業一下來,孩子就忙活開了,家裏像遭了劫一樣,被翻得一片淩亂。他要麼找出一大堆過期雜誌,畫筆剪刀膠水擺滿桌子,又是畫又是折又是剪又是粘,最後鼓搗出一個不倫不類的龐然大物,得意地告訴我,這是50年後的房子模型;要麼就連續幾天,放學後和同學到公園去,晚上回來時像個泥猴似的,問他幹什麼去了,那張小髒臉興奮得發紅:“觀察螞蟻去了!”然後給我看他們寫的對螞蟻行為的觀察報告,要麼就是去圖書館,背回來一堆書和錄像帶,寫他的汽車發明史的“論文”。對於作業,兒子總是要興致勃勃、全身心都投入其中,忙上一段時間。
當然,作業不光是手工和玩耍。做一個紙房子可不算完,老師還要讓孩子同時提交記錄製作過程的文章,特別是製作想法的文字說明;光寫一個螞蟻生活習性的“調研報告”也不行,老師還要讓孩子提供“最能反映螞蟻習性”的三張照片;交上汽車發明史的“論文”,老師會要求孩子同時提交在圖書館查閱圖書資料的借閱目錄存根。
這一切的一切,當然都與教師的“別出心裁”分不開。我很為美國老師想出的這種作業方式而感慨!更為美國學生的動手能力感到驚訝。我想,孩子對學習的興趣,他們學習的主動性,他們的想像力和創造力,可能就是在這樣的作業中一次一次、一點一滴被開掘出來的。
很快,作者就感受到這種動手教育帶給他的震撼:“兒子小學畢業的時候,已經能夠熟練地在圖書館利用計算機和縮微膠片係統查找他所需要的各種文字和圖像資料了”,一次,作者與兒子為獅子和豹的覓食習性爭論起來,第二天,兒子就從圖書館借來了美國國家地理學會拍攝的介紹這兩種動物的錄像帶,拉著作者一邊看,一邊討論。孩子麵對他不懂的東西,已經知道到哪裏去尋找答案了。這難道不是教育的力量嗎?難道不是長時間的動手教育所給與孩子的嗎?
很多事實也證明,美國學生的學習主要以動手操作為主,動手操作活動的目的是發現課本上以及課本外的理論和結果。因此,學生受到鼓勵進行不同的實驗,用不同的方法和材料,並得出不同的解決問題的方案和結論。而我們則是以書本學習為主,動手操作實踐是為了證明課本上的理論和結果。學生隻需用相同的方法和儀器,做相同的實驗,並被期望得出相同的結果。動手實驗、操作的目的不同,培養出的人在創造性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方麵自然會有差異。也許這正是我們教育應該深思的問題。
感觸三:重視合作能力
文中可以清晰地看出美國教育非常重視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
兒子在高中階段遇到過這樣的作業:是亞利桑那州圖桑市政府的一個市政科研項目。令人不可思議的是,這是一個個尖銳的問題,讓市政府和相關科學工作者都非常頭疼,始終找不到一個兩全的方案。如果一兩個學生單獨做這個作業的話,是肯定辦不到的。而兒子和同學卻組成一個研究小組,走訪專門的機構,查找資料,在網絡上向專家請教,他們用了所有能用的方法,並不斷在一起討論、研究,終於,他們用了一個學期加一個暑假,提出了圖桑市區新型照明係統建設的可行性報告和一組新型照明係統的規劃圖。沒過多久,他們的研究報告還受到了市教育部門的嘉獎。這種作業在我們這裏是絕對不會出現的,而美國的學校就是在這樣的活動中,讓孩子們知道,一切學習最終都是要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勤於動手和協力合作是最好的解決方法。
現在,我們的基礎教育也逐漸意識到了這一點,比如有很多教學模型,都是學生親自動手來做,不易解決的問題我們也常常拿出來進行小組討論,考試中,出現了“合作卷”,這些也都是為培養學生合作精神的舉措。畢竟,我們步入社會之後的很多工作都是需要合作完成的,隻有從小培養孩子的這種精神,才能適應社會,才能為我們的社會做出更多貢獻。
感觸四:培養學生的創造性
創造本身是一種美。不僅如此,我一向認為,發明創造是人類最浪漫的舉動之一。木牛流馬,造紙印刷,每一項創造都或多或少地影響著人類文明的進程。中國不同時代的巨著—《考工記》、《夢溪筆談》、《天工開物》,都記錄了當時的重要發明及詳細的工藝。及至近代,從愛迪生到比爾·蓋茨,從瓦特到貝爾實驗室,人類社會依賴精英們的專利、發明成果不斷躍進新的文明。當代,每一項諾貝爾獎也都孕育著無限的創造力,為我們時代的進步不斷注入新的活力。因此,怎樣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是我們教育的一個重要環節。
作者在文中也提到,“美國的學校雖然沒有在課堂上對孩子們進行大量的知識灌輸,但是,他們想方設法把孩子的眼光引向校園外那個無邊無際的知識的海洋,他們要讓孩子知道,生活的一切時間和空間都是他們學習的課堂;他們沒有讓孩子們去死記硬背大量的公式和定理,但是,他們煞費苦心地告訴孩子們怎樣去思考問題,教給孩子們麵對陌生領域尋找答案的方法;他們從不用考試把學生分成三六九等,而是竭盡全力去肯定孩子們的一切努力,去讚揚孩子們自己思考的一切結論,去保護和激勵孩子們所有的創造欲望。”勤於思考,才會有創造的產生,文中的美國老師在給學生布置作業之前,肯定是動了一番腦筋的。如何讓學生去動手、動腦,如何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是美國老師思考最多的問題。而事實也證明,不斷的為學生創設良好的情景,讓他們在更加自由的氛圍中充分施展自己的能力,不斷增加創造的源泉與動力,確實可使孩子的潛在創造性能力得到最大的發揮。而這一點恰恰是我們老師做的有所欠缺之處。所以,在今後的工作中,我們是不是可以留給孩子更大的思維空間,讓他們去思考、去創造呢!
總之,我認為教育觀、知識觀是中美教育本質的差異。中國教育的基礎是指大腦在獨立於計算機的前提下,盡可能多地儲備知識,因而中國學生在這方麵得到充分的訓練。美國教育的基礎是指在充分利用計算機的前提下,放棄發展那份屬於計算機的工作領域所需要的能力。因此在閉卷考試的形式上,美國的學生比不上中國學生,但是在可以隨意使用各種信息工具的現實研究中,中國的學生比不上美國學生。於是一份耕耘一份收獲,中國學生在國際奧賽場上大獲戰果,美國人則搬回了許多的諾貝爾獎。
現在很多人熱衷提倡美國式的教育教學方法,但這並不一定完全適合中國的國情,美國的教育傳統是與美國的文化傳統相一致的,同樣,中國的教育傳統也必然根植於中國的文化傳統。我們不能隻看到別人好的一麵,盲目崇拜,應該虛心借鑒美國基礎教育先進的理念和先進的教學技術,但也應該看到我們自身的優勢,那樣才不失自信,才更積極客觀,才能更好的創造出本土化和國際化相結合的現代化教育模式。
青山湖的變化
我的家鄉南昌是一個美麗的地方,特別是位於東北隅的青山湖,近幾年來的變化真叫人大吃一驚!
記得前幾年,青山湖散發出來的味道是多麼難聞啊!還沒等人靠近,鼻端就衝來一陣陣令人作嘔的腥臭味。在岸邊,人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已經呈黑綠色的湖麵上,浮著一大群肚皮翻白的死魚和一些遊到水麵上透氣的魚。在湖麵上或者在岸邊,人們可以聞到發出酸臭味的垃圾堆。
我第二次到青山湖的時候,那黑綠色的湖水開始邊清了;湖麵上沒有死魚和在水麵上透氣的魚了;岸邊的垃圾逐漸減少了,自然也沒有魚腥味和垃圾味結合起來的味道了。周圍也有散步的人了!
等我第三次來到這裏,使我驚歎不已!古時候有一位詩人來到這裏,吟誦道:“十裏長堤,綿延曲折,綠樹成陰,萬頃碧波,遊船追嬉,鷗飛魚翔!”果真,先在的青山湖和古時候一樣,像幅山水畫。青山湖擁有3170000平方米的廣闊水域、豐富的植被和茂密的樹林,形成了一個天然的“綠肺”。這個天然的“氧吧”對周圍的空氣、小氣候狀況改善有很大的幫助。人行道兩邊的樹都是香樟、雪鬆、夾竹桃、桂花、廣玉蘭、文竹等來裝飾的,寬有10~20米的綠化帶。早晨來青山湖的人們有練操的、有練劍的、有觀光的、有……晚上的景色最美了:各式各樣的燈發出奪目的光亮,好看極了!我不禁讚歎道:“如今青山湖舊貌換新顏了!”
現在,我們勤勞的南昌市民開始創建文明城市。我想:幾年後,我們的南昌會變得更加美麗的!
夏天的夥伴,冬天的朋友——風扇
隨著我們祖國日益繁榮富強,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電冰箱、洗衣機、電視機、電子計算機、音響等等的高檔商品,都像雨後春筍般紛紛地走進了千家萬戶,為人們的幸福生活送上了一份溫馨。人們都高高興興地安居樂業,盡情地享受著現代生活。
我清楚地知道:科學技術的水平日新月異,確實,它為我們帶來了很多方便。但是,俗語說:“針無兩頭利。”就算最先進的科學產品,也會有它自己的缺點和優點。在這,我就拿風扇來舉例吧!
一、使用中,風扇有什麼缺點?
我相信每個家庭都會有風扇的,那麼風扇有什麼缺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