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還隻有七、八歲的孩子們啊,不論數學,他們這學期要完成六種以上的語文作業,而每天不足兩節的語文課時如何能承受得住這樣大的作業量?什麼時候語文的學習竟演變
成了習題的海洋? 當我翻開那套《外國教育家評傳》時,我終於明白的是,我何以將目光首先鎖定在“克伯屈”身上。我最初的猜想是大概他有一個讀來有些拗口的名字吧!而當我走近克伯屈時,我簡直要擊節叫起好來。 克伯屈經常舉一個例子說,如果一個學生學完了曆史課,並且考試成績是A,但是一考完他就將曆史教科書往桌子上狠狠地一扔,並說:“這門該死的曆史課總算結束了,我再也不想讀任何一本曆史書了”,我們能說這位學生曆史課的學習是成功的嗎?回答是否定的。因為他的附學習完全失敗,他憎惡曆史課,可能還會憎惡上曆史課的教師或同學。久之,這位學生會形成一種對世界和人否定的看法。克伯屈指出,這種隻注意主學習、忽視附學習的做法正是傳統的“亞曆山大式教育”的弊病。他對當時教育界流行的各種成績測量也表示憂慮,認為這種測量往往隻限於機械性的技能和知識,強化了傳統學校隻注意主學習的優勢。如果校長根據這種測量來衡量教師的工作,勢必使學校工作發生偏差。兒童在掌握知識和技能的同時,學會了憎恨書本,憎恨教師,憎恨學校,在接受文明熏陶的同時成了文明的敵人。 周末我在陽光的斑斑點點的照耀下不能靜下心來讀書,孩子們憂傷的眼神令我煩燥不安。看著河邊幹枯的柳枝,“一些受傷的記憶。”讓我想起這樣一句“或者是春天”。
晨的禮讚
清晨,天方微曙,一抹淡淡的微曦似金粉般的灑在大地、灑在樹野林梢、灑在深穀溪壑,喚醒了好夢方酣的眾生萬物,也趕走了冗長深幽的黑夜。雞群們昂首振翅,喔喔的啼聲此起彼落;小鳥們啁啾跳躍在樹頭,仿佛迫不及待地傳達出初晨的信息;人們匆忙忙的離開黑夜,一天的行事於焉展開。在如此美好的清新的晨光裏,嶄新的一天正鋪陳在我們的麵前,氣象蓬蓬勃勃,精神蓄勢待發,正是拋開懶散,奮力進取的最佳時候。常言道:“一年之計在於春,一日之計在於晨。”正是其深蘊的道理在。 有人喜歡黑夜的深幽靜謐、星光燦爛;有人喜歡黃昏的夕陽遍地、彩霞滿天。但我一直鍾愛那清爽宜人、旭日東升的早晨。從溫暖的被窩起身,一眼就看到那燦爛陽光,心中瞬時間充滿了愉悅的歡欣的高情緒。如果說黑夜是適合靜心沉思的時刻,那麼早晨該是奮發有為的大好時機了。很多現代人非睡到日上三竿不起床,無疑是在虛擲生命中的美好時光;行事不利用頭腦清晰、精神振奮的時間,更待何時?看大地在晨光的輕喚下緩緩蘇醒,看那鳶飛魚躍、百鳥齊鳴,萬物都在和煦的晨光下生氣盎然,身為萬物之靈的我們,能不珍惜早晨嗎? 晨間徒步上學,最是悠閑自在的時刻。看路上行人神色匆匆;公車把一批批的上班族、學生載上了一天的旅途;小販們沿街叫賣熱騰騰的早點,每個人都在晨光裏忙著。而在鄉間,又是另一幅迥然不同的畫麵。農夫們早早下田,在綠油油的田間辛勤的工作,一畦畦的水田在柔媚的晨光輕撫下更顯得綠意盎然;一排排的果樹映襯著燦爛耀眼的晨光,灑落了一地點點碎碎的金鑽;蜿蜒潺潺的小溪仿佛披著晨光的銀帶,閃爍著令人眩目的光亮。走在晨光裏,觸目所及盡是如此賞心悅目的景色,怎不令人神采飛揚、煩惱盡滌?
有一年暑期上阿裏山度假,天還未亮就被喚醒,披著大衣,頂著山上冷冷的夜露迎風而行,為的是去欣賞那人人讚歎的日出奇景。苦守多時終於一嚐心願,曙光乍現,一輪旭日仿佛縱身一躍就跳出來了,帶來了萬丈光束,也帶來新的一天。多麼新奇而有趣的一個早晨啊!那天就在山上度過與眾不同的早晨,在氤氳彌漫的霧靄中,在秀峰翠嶺的環繞下,山中的早晨,仿若披著麵紗、欲語還休的新婦,惹人愛憐,多麼恬淡自適的一個早晨,多麼新鮮美好的一天! 有時候會興致勃勃地想要晨跑。於是,披上外衣往靜闃無人的鄉間小道跑去。一路上,清涼的晨風與我擦肩而過,是多麼沁人心脾的一種享受;水氣渺渺的霧與我並肩而行,是多麼美好自在的感受。踩著晨曦而行,仿佛踩著一股勇往直前的希望。在漫長的人生道路上,我願意努力不懈地向著陽光前進、向著晴天朗朗的早晨前進。早晨,給了我無窮的希望,給了我向上的信心,給了我永不退縮的勇氣,造物者是何等的偉大! 早晨,是剛呱呱墜地的新生兒,張著圓滾滾的大眼睛,好奇地看著這個大千世界。陽光是他可愛的容顏,映照著大地跟著亮麗起來;陽光,更是它生生不息的力量,讓萬事萬物都呈現欣欣向榮的景象。沐浴在晨間,讓人有說不出的恬適與舒暢;環顧那生意蓬勃的花草樹木,更令人精神振奮、陰霾為之一空。走在晨光大道,我願是那勤於采蜜的蜜蜂,將美好的晨間訊息傳送到每一個角落,供人恣意享受芬芳。所以,讓我們好好珍惜早晨的每一分每一秒吧!畢竟,早晨的大好時光是易逝而難以追回的!
貝殼
貝殼,也許在你眼中隻是個不起眼的小玩意,也許是你喜愛的小飾品,又也許是你偶爾把玩的小玩具。 我有一個貝殼,它精致而堅硬,回旋的花紋中有過多過少的小圓點。呈橢圓形,摸上去凹凸不平,這也許是它坎坷不平的人生足跡。記載著它的風風雨雨。 貝殼,它生命極其短暫,但它不管在什麼時候,都無私的默默地奉獻著,既使裏麵的小生命已經消失了,也未停止過。在我們周圍不是也有許多像貝殼這樣的人嗎?他們生前為人們奉獻著,直到生命結束,他們的品質,行為始終激勵著人們。。。。。。 啊!我不禁又端詳著它,仿佛看見它曾經依一次次的被海浪衝刷,曾經和海鳥一次次搏鬥,曾經一次有一次遭到遺棄。。。。。。而它隻不過想展示它美好的一切。。。。。。 貝殼,我要把你的豐功偉績向浩瀚無邊的大海訴說,我要把你的品質灑向每個角落。。。。。。
四季之歌
春 春姑娘用她那輕柔的手撫摸著一棵棵高大的白楊樹,一棵棵白楊樹精神抖擻,生機盎燃。
看,春姑娘又邁著輕快的腳步走來了,百花吐豔,竹林有了生機,陣陣清幽的竹香來了翻飛的蝴蝶。於是,靜謐的竹林變的熱鬧起來。因此,我喜歡上了使萬物複蘇,而又使大自然熱鬧起來的春天------ 夏 夏姑娘悄悄從天空中飛來,各色的野花都盛開了,紅的,粉的,紫的,黃的------象繡在一塊大綠地毯上的燦爛斑點,成群的蜜蜂在花叢中忙碌著,吸允著花蕊,辛勤的飛來飛去。那時,我便喜歡上了使萬物生機勃勃的夏天。 秋 不知什麼時候,秋婆婆帶著豐收的喜訊飛向人間,把田野染成了金黃色,秋風吹過,象是對勤勞的人們唱起讚歌。 有的樹葉也紛紛被秋婆婆點綴成了一隻隻象是喝醉的黃蝴蝶紛紛從樹上搖搖晃晃地落下來,但楓樹上的葉子好象被風婆婆遺忘了,還是紅紅的,象一團紅雲,但在秋風的催促下在空中跳著舞,終於落了下來-------同時,我又喜歡上了充滿喜悅富有詩情畫意的收獲季節-----秋天。 冬 天氣變涼,冬不知不覺的給田野蓋上了白棉被,讓萬物在它的懷裏暖暖睡著,不知道什麼時候潔白的雪花象輕盈的少女在空中旋轉起來。 悄悄地寒冬隨著大雪來了天地好象被一層厚厚的並籠罩著街道仿佛是銀子鑄成的那麼亮,那麼有光輝,長長的冰棱象水晶的短劍掛在簷前,行人的呼吸也化成了一股白煙。悄悄地我也漸漸的喜歡上了銀裝素裹的冬天。
我寫小說
楔子 老媽的小說羽昕女 再三十一天就聯考了,每天到學校就是拚命的念、念、念┅┅我是說我同學啦!超用功的,相形之下┅┅我好像給他有點太混了說。 好不容易熬到放學,一回到家,我那寶貝老媽沒事突然衝出來,落下一句“幫我寫篇序,給你一千塊!” 哇咧!序啊?序是什麽碗糕?不過看在一千塊的份上,就勉強研究一下嘍!嗬嗬┅┅要寫什麽哩?啊!偷偷告訴你們,老媽剛開始寫小說時的一些事好了;老媽很喜歡看小說,尤其是浪漫愛情小說。每次買小說,都看她是成堆成堆的搬回來,堆到現在都可以開家小說店了。她還說她平常照正常速度的話,一天可以看個三、四本。哇!笆拜下風。 後來不知怎地,老媽突然迷上電腦打字,有事沒事就把我召喚過去(那時家隻有我比較會電腦),問這問那的;一會兒字變得一大一小,一會兒又是段落斷得亂七八糟,最後還問我要如何設定檔案文件的密碼,我一聽,啥?幹麽要設定密碼?
接下來的一、兩個月,常看她一個人躲在房(電腦放在她房),劈哩灦仃問知在打什麽;我們都感到奇怪,平常看她不論何時一定抱著本小說不放,怎麽現在老是黏著電腦不放?難不成她老人家轉性了? 有次,我趁她不注意,偷偷的給她瞄了一下,喔┅┅小說嗎?還沒開口就被她趕了出去。嘿嘿!小說看不過癮,乾脆自己寫對吧!罷開始隻有我們幾個小孩知道,老媽一直不敢讓老爸知道,怕老爸會吐糟她,可到最後還是給發現了,不過老爸也沒說什麽,既不反對也沒什麽支持的行動。 一直到後來,出版社打電話來說錄取了老媽的小說,從那次以後,老媽隻要寫小說遇到了問題,老爸馬上到處翻畫幫忙找解答,連我的地理、曆史課本也被他們拿去找資料,不過反正我也沒在看,沒差!嘻嘻┅┅基本上,老媽寫小說,我是滿讚同的,反正她喜歡,做女兒的不支持怎行哩!最重要的,我要是幫忙出點靈感,還可以賺點小外快哩! 好了!老媽,我的序寫完了,別光坐那看書了,換手啦,上!
交流如
交流如雨絲般細微但不乏晶瑩閃亮,它奔向大地,彙成細流,義無返顧地流入心靈交彙的江河。 交流如雨滴般無聲勝有聲,一滴一滴默默地流墜,碾著時光的足跡,最終滴穿了人與人之間如磐石般堅硬的隔閡。 古人有訓: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如澧。君子之交是心與心的交流,是一種與天共存的默契,如絲縷般交織在一起。 當俞伯牙依水將瑟瑟琴聲幽繞山穀的時候,於江之上的鍾子期聽得如癡如醉。那麼深奧而又玄要的琴聲,竟被鍾子期如此巧妙地領悟。你難道不認為這正是心與心之間的交流嗎? 依山臨江的感受讓鍾子期感歎世間竟有如此一位能與之交流的知己。 所以當鍾子期去世後,俞伯牙斷琴而誓,不再彈琴。是啊,缺了知己,缺了可與心交流的人,存在的意義何在? 這個故事曾在千百萬華夏子孫的內心泛起波瀾,它讓人懂得人與人之間需要的正是心靈與心靈的交流。 人與人之間交流難,但人與物之間的交流又談何容易。 “我本楚狂人,鳳歌笑孔丘”的李白麵對仕途的坦淡,毅然選擇了與山川秀水為伴。“安能催眉折腰事權貴”的煩惱拋之腦後,與大自然交流,才是他人生樂趣所在。與月邀相懷而後臥水而終的死去,更讓人覺得李白對萬物的依賴。 還有“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陶淵明在與自然的交流中找到了恬靜;“我以我血薦軒轅”的魯迅在與“野草”的交流中找到了堅定;“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範仲淹在與洞庭湖的交流中找到了人生的奮鬥目標。 交流如水,緣古至今,奔流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