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老師如何麵對早戀
早戀這一個話題早已被許多老師、家長說了個爛透。他們總以早戀影響學習和其他原因為理由加以製止、幹預和處分。 我覺得這樣是不好的。 對於早戀的做法應該分期討論: 近年來,在青春期以前,特別是在小學階段的早戀現象,在無形中蔓延。但在這個時期幾乎沒有人懂得什麼是愛情,隻是聽說了戀愛這一種和異性交往的方式,並用這種方式和異性交往。感覺有一點趕時髦和炫耀的成分。他們以為自己在談戀愛,而自己卻沒有。這時說出的一句:“我喜歡你。”並沒有多大的意義。 我想這樣的戀愛不是身心發展的必然結果,而是社會環境所致,是他們在學習和模仿。在這青梅竹馬、兩小無猜的時期扼殺小孩子純真的友誼是不對的。而給他們說戀愛的危害也為時過早,反而會讓他們對戀愛有更高的好奇心。小學生早戀現象的蔓延,錯的是大人而不是孩子。應該要從我做起讓下一代對戀愛有正確的認識,也希望大家一起努力,讓電視、電影、報刊、書籍與歌曲等中的早戀成分減少。 進入青春期之後,隨著少男少女的逐漸成熟,呈現出的友誼需要高漲,這是與身心發展吻合的。由於男女同學在一起都覺得十分愉快,他們之間的隔閡早已不攻自破。渴望與異性交往,這是一個普遍現象。許多男女同學就在這一份衝動、渴望與迷茫中走到了一起。這一時期男女同學交往具有廣泛性。交友對象沒有固定,在思想上還是覺得異性朋友越多越好,所以今天交一個,明天又交一個,甚至有時與幾個異性朋友同時交往的現象並不鮮見。這樣一種行為是出於對異性的好奇和對成人的模仿,缺乏真正的愛情。所以,關係極不穩定。說好就好,說散就散的,沒有什麼留戀之情。 在初次遇到這些問題時,由於缺乏經驗,往往不能自控,可能陷入難以自拔的癡迷境地,這樣早戀就可能發生。 不難發現一個現象,學生成績大幅下降往往是在早戀被發現後才發生的。有時這種成績下降並不是早戀的結果,而是老師、家長幹預、製止和處分的結果。采用這種方式處理早戀,如果處理不當可能會造成嚴重的後果,許多學生因此產生逆反心理,從而和家長老師發生矛盾。小則讓學生的心理受到壓抑而影響學習,大則會出現逃學、輟學、離家出走、自殺殉情等本來可以不發生的事。這比中學生談情說愛相比危害更大。 所以應該采用正確的方法來調節早戀,應順應青春期的心理,采取預防教育、感情的遷移和升華等措施,把早戀轉換為友誼,把這一青春衝動轉化為學習的動力。
惡魔與天使
事實上他們曾經都是神的孩子,都是躺在一起的兩個兄弟,但是就是因為在睜眼看父母時,看到了不一樣的事物,於是誕生了惡魔與天使..
惡魔睜眼看到了蝙蝠,於是他有著血紅色的眼睛,尖利的牙齒,駭人的爪,還是代表著自己的那雙寬而大,黑而恐怖的翅膀,看見了他似乎就看見了絕望,破滅,死亡;天使看見了鴿子,於是他有著天空般碧藍的眼睛,潔白的皮膚,美麗的微笑,還有那象征著天使的雪白的翼。自然的看著他,感到的是幸福,快樂,希望與生命的延續.. 就這樣,上帝繼續養育著他們,不記後果的,因為他們都是他的孩子啊。隨著時間的流逝,2個孩子不斷長大,期間作為天使的哥哥總是保護著弟弟,想與他一起玩耍,但是都被弟弟的利爪所傷,被逼遠離,作為惡魔的弟弟也就一人玩著,哥哥無奈地歎氣,上帝也隻有微笑說這是“命運”。 到了該體驗成長成果的日子,上帝將2個孩子送到了人間嚐試生活,以看看他們是否能獨當一麵。與上帝所想的一樣天使被人們所擁護著,大家都願意和天使一起玩樂,他為人類帶來了許多美好,他給予人類幫助與希望;而惡魔帶來了黑暗,陰影,他使人們互相憎恨,廝殺,為人們帶來絕望與悲傷..但是無論如何,這個世界再一次平衡,有著光明照耀的地方,必定有著陰影的侵蝕,有著成功必有失敗,有快樂必有悲傷.. 人類同樣是這樣,在成長的過程中,父母就充當著上帝的角色,要讓自己的孩子成為天使或惡魔,要看父母的影響,隻有好的影響才能誕生“天使”,反之有著心靈陰影的孩子,他們隻有當“惡魔”的份了,不能為社會作貢獻,隻有獨自一人或被人們所孤立.. 所以我希望世間都充滿著幸福,快樂,歡樂,美麗,我希望各位“上帝”都能將自己的孩子培養成天使,而並非惡魔..
規矩
世上有一道多解的文字方程式。至今尚未有唯一公認解。它要求綜合運用邏輯思維,形象思維來求解。這道方程式是:“規矩=?” 看到這個題目,就冥思苦想,絞盡腦汁琢磨半天竟毫無收獲。無意間看到外公的遺像,腦子裏突然冒出了外公的“規矩論”。 答案一:規矩=原則 “規,圓也;矩,方也。沒有規矩就不成方圓,規矩就是原則。”外公運用他獨特的方式,挺著將軍肚發表了他的“規矩論”。話音未落,笑聲未止,“叮叮..”來客人了,門縫鑽進一副眼鏡,還捧著一個牛皮信封,點頭彎腰地說:“陳老啊,幫個忙。小活,給把把關..”“得得得,又是你們。”外公撇撇嘴:“不是說了嘛,上頭不允許底下私自批,你們不是讓我這個老革命違反原則嘛,臨了晚節不保,這事說破天也不成!”又是一陣懇求,皆被一句句回絕,最後外公呼哧帶喘的送走“瘟神”搖搖頭,“哎,真沒規矩!” 已經過逝的外公的“現身說法”詮釋了老一輩人心中的“規矩”——有理有力的原則。 可是,“真理”不隻一個呀?十年寒窗讓我學會思考問題要考慮多方麵的因素,所以尋求老爸的幫助去也。 答案二:規矩=習慣
“生活裏哪來那麼多的文縐縐?規就是習,矩就是慣。習以為常,慣之以行,規矩就是習慣!”老爸一邊掃描我的房間,一邊給我傳授他的“規矩經”。我正聽得起勁,老爸卻瞄上我的“亂窩”:“我說,大星期天的你怎麼連屋子都不收拾,哪像個女孩子家,真沒規矩,快快!”老爸一揮手我立刻變成了快速清潔員,待到房間收拾整齊後,他的臉上才溢出了滿意之色。接著拍拍腦瓜:“剛才我說到哪裏了?”..“大人說話哪有小孩之插嘴的份兒,真是臭習慣,去去,沒規矩。” 爸爸的“胡亂教育”揭開了家長那“至上”“專製”的權利——養成好習慣。 剛要收筆,又來了一個“解題高手”。 答案三:規矩=束縛 “有這樣一幅漫畫,一堆各種各樣的形狀,三角、方塊,排著隊進了學校,而出來的全是一個溜溜圓,這叫‘規矩效應!’”老姐正捧著高三物理發牢騷:老姐最愛每年學校的運動會,那可是她的舞台。可今年她高三,班主任給她一句話:“這可是學校的規矩,不許參加!”..“你說說!”..“啪”老姐扔掉書:“這就是束縛!什麼規矩,摧殘人的!”無賴中,屋裏多了一絲“規矩”的愁雲。 老姐的“滿腹怨氣”敲響了社會的警鍾——束縛全麵發展。 慌亂後,又有許多人送上了此題的答卷。思路多多,答案多多,就不一一列舉了。因為按規矩,我得趕快去做作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