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1
兩棵花
庭內有一棵花,之所以稱為一棵花,是因為那是棵高大的槐樹。高高大大地立在藍天下,清清爽爽地撐開一片天地來。清晨的霧太濃,花便一嘟嚕一嘟嚕地擁著擠著。花氣太濃,濃成馥鬱的白,又一絲絲一縷縷浸潤在澄澈的風中,鬆疏有致地垂落下來,叮叮鐺鐺地搖成陽光中薄的風鈴。
這樣美的花,每個三月惹起多少孩子的欣悅與向往。
然而我的小表妹卻說了:“我要種棵一樣的花。”
“那樂樂要種什麼花呢?”我逗她。
她在院中巡視一番後,指著角落裏一個土灰的花盆說:“喏,就它了。”
我一看,差點笑倒。那是盆半死不活的文竹,被媽媽棄置一旁。且莫說那細瘦綿軟的莖,瑣碎細小的葉和有氣無力的氣韻,單隻文竹能不能開出花了,就夠我的小表妹研究的了。
“不可能。你要知道文竹是文竹,槐樹是槐樹,文竹永遠成不了花。”
樂樂板著小臉,一聲不吭。獨自一人呼哧呼哧地把花搬到自己的“勢力範圍”內。
從此,窗外是妖嬈的槐樹,窗內是病懨懨的文竹。
春天過去了。楊樹依依,細草茵茵,紙鴛飄飄,孩童笑鬧。隻有我的小表妹一人製定養花計劃,嚴格執行,決不偷懶。
夏天過去了。荷香鄉陣陣,蟲鳴聲聲,處處花繁,枝枝葉茂。隻有我的小表妹一人愛花護花,鬆土澆水。
秋天過去了。秋風瑟瑟,落葉層層,果實累累,稻香撩人。隻有我的小表妹一人對花談心,望花成癡。
冬天過去了。白雪皚皚,瓊枝樹樹,萬物寂寂,齊家歡聚。隻有我的小表妹對花相坐,兩相陪伴。
又是一年春至。樂樂的花沒養成,人先病到了。二媽對我說:“真是!養什麼勞什子花,一草要能成花,還不成了笑話?”無語。
我去看她時,正是三月槐花盛。我怕她難過,便拉上簾子。她喊:“別關別關,姐姐去把我的花抱來。”
依言。她指著文竹說:“好看不,我的花?”我心想,哪有什麼花,莫不是燒糊塗了?她又指著剛發的芽尖說:“那不是花?”莖尖處將開未開,似綻未綻,一絲絲綠意從中心沁出,當真是花。我眼中一熱,抱住她說:“是花,文竹和槐樹是兩棵一樣美的花。”
窗外窗內,暗香浮動。
為“真”守盼
心中,那個月亮彎,停泊著曆史的古船,沉澱著文化的靛藍,靜靜地,為你守盼,那份真實的燦爛。
——題記
很喜歡一個人捧著茶杯品茶的感覺。漸漸西斜的殘陽,一抹霞紅穿透剔亮的玻璃,掩映著書房裏一排排古色發黃的線裝書。一騰熱氣衝淡了黃昏,凝縮的那份脆幹的青綠在熱水中翻躍,升騰,一旦浸潤了濕,就貪婪地吮吸久違的甘露,伸伸懶腰,緩緩的,蹬蹬腿,在古銅色的花杯中舒展開久封的筋骨。於是,脈胳漸顯了,青綠在熱水中延散了,一片片風幹的茶葉在浸潤中尋到了綠的真實,回到了曾在樹枝上招搖的青春與真實,清清的,露珠,泥土的味道彌漫在小屋,一份還真帶來的醉香蕩漾在心頭。
因為品茶,因為愛真,談及曆史,談及文化,也守著不變的概念——真。
我的書架上有著古老而真實的文化,明刻本,線裝書,發黃的記憶,永久的思索,不管春溫秋肅,還是大喜悅大悲憤,捧起一本原版古書,放在心頭,最後總得要閉一閉眼睛,平一平心跳,回歸於曆史的冷漠,理性的嚴峻,從一頁頁幾欲風幹的書頁中,我品到了一份曆史的真實,文化的真實。
從未想過要為文化說點什麼,隻到昨天,同學淩到我家,對著這一排排原版古舊的陳書而大笑,“你真傻,何不買幾張電腦光盤,既不需像你這樣舊書堆得似山高,又不需捧著文言實虛詞嚼半日卻難解其內容。”我先是驚愕,繼而苦笑。莫名中有絲淡淡的哀愁,名著古書融注於光盤,竟還翻譯成淺顯易懂的白話文,我不敢想,我不知道“兩彎似蹙非蹙絹煙眉,一雙似喜非喜含情目”該怎樣翻譯,我不知道“態生兩靨之愁,嬌襲一身之病”用時髦的白話文該怎麼講,我不知道“冷雨敲碎吟上心”的心情用白話文如何描繪,又如何讓讀者真正領會?古典的故事,曆史的沉重又怎能用一兩句幹巴淺顯的白話文闡釋得清?
還記得餘秋雨寫在《藏書》中的那句話,當學生問他為何藏如此多明刻線裝書,藏這些原版發黃的記憶時,他說:“那是曆史風塵,舊得有味,真實”是的,原版的文言書固然難讀難懂,但有厚度,一旦失去了原版的真實,幾句百話文,簡寫本已失去了厚度,很容易被歲月長河風幹,甚至脆折。
我們需要真實,需要那種古典文化事業的象征,而非簡單的故事情節,淺顯的內容。
永遠為“真”守盼。
快樂的讀書腳印
記得董其昌在他的《畫旨》中說:“讀萬卷書、行萬裏路”。也記得高爾基也曾說過:“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古人亦雲:“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千鍾粟,書中自有顏如玉。”當然,很多人讀書有各自的目的,為考取功名、為博得眾人的敬仰、為裝點門麵、甚至是為了在與人談話時可以滿足一下自己的虛榮心……好在我讀書沒有什麼功利目的。我從來就是一個快樂的讀書人,常常覺得在書中自己的腳步正邁得轟轟作響。
我沉浸在書的馨香中。在其中,我可以感受司湯達的深刻,傑克·倫敦的激情,雨果的憂鬱;可以體會李太白的豪放、杜工部的沉重、李義山的秀逸;可以品味梁實秋的隨意,錢鍾書的睿智、朱自清的平和;也可以隨李敖一起快意恩仇,甚至像王塑般著著實實過上一把“痞”癮。每一次閱讀都是與筆者心靈的交流,都是心頭的一次洗禮,都是充滿樂趣的。我可以無拘無束地細細品味個中精髓,也可以隨性地“好讀書不求甚解”。
在書中,我體味著俄國人對草原和河流的觸撫,印度人對天空和飛鳥的詠歎,日本人對冰雪和草葉的凝眸,以及中國人對鬆間、大漠、孤煙、小橋流水、野渡橫舟的深度感動。這一切讓我有一種既充實又幸福的快感。每一種不同的民族的文化、曆史在書中都那麼清晰地顯露,這時我便像那個在海邊拾貝的小孩,那麼欣喜,那麼有收獲。似乎清晰可見自己思想的野馬正在厚實的大地上恣意地奔騰。
契訶夫說:“書是音符,談話才是歌。”其實書也是歌,隻有快樂的讀書人才能聽到,才能吟唱。
讀書於我是純快樂的,因為快樂,所以自己腳下的路更綿長,自己的腳印更清晰;所以地平線並不遙遠;所以能讓人風雨兼程並迷醉其中。
一次對學生隨筆的瀏覽
我常常為自己是語文老師而感到慶幸,因為每次閱讀學生交上來的隨筆時,那清新獨特的文字就如夏日逐漸燠熱的天空中寧靜而清爽的涼風。
1、xxx——政治課代表
我在沙土中讀出了石頭的微笑,在露珠中讀出了大海的味道,在綠葉上讀出了秋風的跳躍,在雪花上讀出了陽光的舞蹈。
2、xxx——美術課代表
我最喜歡的顏色是綠色加上一點綠,猶如平靜的湖麵上飄蕩著修長的柳條;我最喜歡的顏色是白色加上一點白,就像潔白的雪花簇擁著飄香的梅花;我最喜歡的顏色是紅色加上一點紅,好像迷人的晚霞遮住太陽的麵龐;我最喜歡的顏色是藍色加上一點藍,仿佛廣袤的海麵上漂浮著的藍水晶;我最喜歡的顏色是黑色加上一點黑,就如傍晚的山腰上靜駐的樹影。
從世界上看似單調的色彩裏,我讀出了斑斕。
3、xxx——社會課代表
態度如磁鐵,無論你的思想是正麵還是反麵,你都要受它的吸引。思想如同車輪,它帶領你前進或後退。
2005年感動中國的叢飛向我們展示了態度與信念的偉大。這位普普通通的歌手,憑著對孩子對社會的無私的愛,使140多名學生重返校園,甚至在生命的最後一息,他還要求捐出自己的眼角膜。
我從叢飛身上讀出了偉大。
4、xxx——語文課代表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使我讀出了陶淵明的閑適,“舉世皆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使我讀出了屈原的高潔,“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使我讀出了周敦頤的獨立。
5、xxx ——勞動課代表
生活就像掛在屋簷下的一串蘿卜幹,隻有在回憶的香油中慢慢浸泡後,方能顯出其中酸甜苦辣的滋味。
6、xxx ——數學課代表
在空間直角坐標係中,我以信息為軸,以行動為點,讓點動成美麗的弧線,讓線動成優美的曲麵,讓麵構成我美麗的明天。
……
身為語文老師的我,又一次被我的學生所折服。從他們身上,我讀出了自己的不足,讀出了生命的美好,讀出了自然的偉大。
黃山鬆,我讀懂了你!
你能讀懂黃山峭壁上的那株迎客鬆嗎?
雲纏它,霧繞它,雨抽它,風摧它,霜欺雪壓,雷電轟頂,大自然仿佛容不得它的存在,定要除之而後快。然而,它不低頭,不讓步,不畏風刀雪斧的剔抉,在數不盡的反擊和怒號聲中,練就了一身錚錚鐵骨,凝聚了一腔朗朗硬氣。
一次次,它在風雨中抗爭呐喊;一回回,它把雲霧撕扯成碎片;它以威嚴逼迫霜雪乖乖逃遁;它以剛硬驅逐雷電遠避它方……
一切生之渴望、生之奮鬥、生之抗爭,都在這由蒼鬆搖出的命運交響曲中展現出來了。
讀黃山鬆,你不覺得我們的安徽正是一棵偉岸挺拔的勁鬆嗎?
安徽,襟江帶淮,千年激蕩,幾經興衰,這片遼闊的大地上曾上演過多少群雄逐鹿、驚心動魄的故事啊!
這裏曾經是華夏文明的發祥地之一。老莊道學,三曹華章,新安文學,桐城散文……這些,都是中華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一句“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道出了多少人世滄桑;一句“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道出了安徽人民的勤勞和艱辛。
“相看兩不厭,獨有敬亭山”,“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五嶽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嶽”……這些,不正印證了文人墨客們對江淮秀麗景色的向往嗎?
眾人皆知大禹“三過家門而不入”,卻有幾人清楚那倚門而立翹首遙望、“人麵桃花相映紅”的正是咱安徽潛山姑娘呀!“喬公二女秀所鍾,秋水並蒂開芙蓉”令詩人充滿了無限的向往,而那“舉手長勞勞,兩情同依依”的焦劉之戀不也跨越時空感動今人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