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雪白的心2(3 / 3)

英雄不悲傷

題記:有失去才會有得到 隻有經過磨練才配得起“英雄”這個稱號 隻是希望不要在“英雄”前麵加上“悲情”兩個字了

魔術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墳墓,荒草,大漠,苦酒,鹹沙..看看他們曾經那些豪華的陣容吧:奧尼爾,便士哈達威。之後的麥克格雷迪,格蘭特-希爾,肖恩-坎普。離開了猛龍的麥迪本以為自己是幸運的,因為這裏有可以把籃筐扣爆的“雨人”,雖然已經年近古

稀,但是隻要他能夠放棄惡習,仍舊是人見人畏的禁區統治者。“玻璃人”希爾,穿著西服的他更像是一個有涵養的某大學教授,跟他的明星老婆在一起的話,那就容易讓人聯想到好萊烏的紅地毯。可是當他健康地站著,沒有人會小視這個喬丹的接班人。魔咒?恩,現在是這樣的。可是這畢竟是一種象征,在當時是類似榮譽和證明的,管它是否已經灰飛煙滅呢。 跟這兩個人在一起,可能永遠是總冠軍最有力的爭奪者,但是必定要生活在他們的光環之下。但是麥迪並不在乎,他的骨子裏始終承認自己是需要嗬護的,而不是他來領導別人,隻要快樂地生存在NBA,隻要不再像在猛龍那樣,成天在板凳上看著自己的表哥表演,就已經足夠。卡特想永遠當老大,好吧,那就地仍然留給他,遙遠的多倫多,那個沒有夢想的城市,孤獨的牢籠。 可是他怎麼也沒有想到,魔術同樣是一個被詛咒的地方,天才的搖籃,隕落在崛起的地點,或者更像是命運故意那樣安排的。早已徹底墮落的雨人,習慣性倒下的玻璃人,穿著自己偶像1號球衣的麥迪被推到了老大的位置,那一年他才21歲。雖然球風與便士迥異,但他的表現越來越配得上那身球衣。在這個人才凋零的地方,他成功地完成了普通球員向巨星的蛻變。球技的提高不代表性格的改變。早就有人問過麥迪究竟有沒有做老大的意念,他總是很坦率地承認自己不習慣於向別人指指點點。 我始終認為每個人都有權利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按照自己的意願,免去種種強加的責任。可是命運這一生注定了要為難麥迪,每一件事情都是違背著他的意願。背傷與親人的離去,始終拚命地糾纏著,人的承受能力畢竟是有限的,心灰意冷這個詞大概最能形容那些長期生活在痛苦中的人。這些人往往會看淡很多東西,至少讓人這麼以為,斯托克頓的心一次次地被喬丹傷害,可是很少看到他渾身無力地癱倒在地板上,僅僅有一次,含蓄地倒在了馬龍懷裏痛哭,因為他寧願留給世人一個淒涼的背影,也要把失落揣在自己的懷裏。

大概也很少有人看到麥迪為了比賽落淚,逃離奧蘭多,讓很多人更願意稱他為害怕失敗的人,無視責任的人。又拿出科比來與之比較,襯托前者的軟弱。理性地問一句:“這樣比對麥迪公平嗎?”有多少人能夠跟沙克一起戴戒指呢?便士?他也不過是一個被拋棄的苦命人罷了。麥迪又如何呢?剛剛來到了魔術,那幾個泥巴做的明星便長久地睡在傷病名單上,他是被生拉硬拽著擔當領袖的啊,以至於年少的他不得不向鯊魚求教:如果才能領導一支球隊。他真的不渴望勝利嗎?那他就不會以一己之力三次帶領魔術殺進季後賽。雖然每次都止步於第一輪,但責任在誰呢?抗著希爾這麼大的薪金包袱,魔術已經沒有眼光和能力再尋找可以與之並肩戰鬥的人了。即使在那些最艱難的日子裏,他也沒有放棄對勝利的渴求,恥辱性的19連敗終結於太陽之後,麥迪賽後激動的和主教練約翰尼·戴維斯擁抱而泣。魔術助理教練和管理人員都來勸他,可他哭得像個孩子一樣,當他終於止住淚水後激動地說:“我等這一天等得太久了,以至於我都感覺到老多了。”一個正值風華的人竟然會說自己老了,為什麼?難道不正是他的磨難經曆的太多了嗎?人畢竟是會疲倦的,尤其是心累的時候最容易憔悴。科比,在他奔波於法庭和賽場之間的時候,的確很使

人動容,可是出身富貴的他究竟多少次嚐到過這種喪親無助的滋味呀。 當年執教魔術隊的裏弗斯曾經對麥迪說過這樣的一句話:“如果你的腰壞了,那麼它就永遠好不了了。”現在看來這句話是多麼的有先見之明。當然他的意思並不是指傷病,而是麥迪的個性。一開始他也是個拿命去賭去拚的人,但是種種經曆讓他不得不選擇另外一種思考問題的方式。自私?嗬嗬,我倒要看看這個世界上有幾個人拍著胸脯去舍己為人。

因為“愛”

《悲慘世界》作為人類思想產生的一部偉大作品,已為全世界所接受。作為文學巨著的一個豐碑,已在世界文學寶庫中占有無可爭議的不朽地位。 ——鄒豔芳 生存在“善與惡”的永恒主題中,《悲慘世界》――這一部聞名遐邇的世界名著,以其獨特的魅力贏得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喜愛,成為世界文學殿堂中一道絢麗多彩的風景。 在這部作品中,作者將同情的目光投向在社會底層苦苦求生的人們,對資本主義社會的黑暗進行了有力的揭露和批判。雨果以他細膩的文筆,淋漓盡致的描繪了處於水深火熱中的人們地獄般的生活。然而。正如文中的那句話一樣,“有一種比海洋更大的景象,那便是天空;還有一種比天空更大的景象,那便是人的內心。”的確,他們的命運是悲慘的,但是他們的心靈是高尚的,他們心中都有一個強有力的信念――愛。有了這種愛,一切都將變得美好,有了這種愛,就能抵禦痛苦,消滅痛苦。 米裏哀主教就是一位博愛的化身。當出獄後的冉阿讓背負著囚犯的身份,飽受嫌棄鄙視。社會的不公與排斥,消弭了他重新做人,改過向善的信心時,是寬大為懷的主教伸出慷慨的援助之手收容了走投無路的冉.阿讓,他不僅不計較冉.阿讓偷他的銀器具,反而將一對銀製燭台送給了他並囑咐道:“答應我一定要把這些錢用到好的地方。把這些銀器賣掉,用這些錢讓自己過得好一些。”於是在主教的寬大與仁慈的感化下,冉.阿讓再次對人生充滿了無限的希望,他徹底悔悟並開始了新的生活。他開始一心向善,樂於助人,終於得到了人民的愛戴,搖身一變成了受人尊敬的市長。這時冉.阿讓不禁感慨到:“燭台是白銀的,但對我來說是黃金的,鑽石的。蠟燭插上去就成了聖燭了。我不知道送我燭台的那一位在天上對我是否滿意,但我已經盡力了。”可見,因為有了愛,人是可以改變人的。 同樣,那位冉.阿讓救過的老人不同樣也是充滿著愛得嗎?他知恩圖報,當冉.阿讓身處絕境時幫助他度過了危險。還有,那冷酷固執,曾一味追捕冉.阿讓的警長沙威,不同樣也被冉.阿讓的善良給感化了嗎?而最終感歎道:“一個行善的惡人,一名苦役犯,卻有同情心。既和藹,又樂於助任,心腸寬厚,以德抱怨,以怒道化仇恨,重憐憫輕報複,寧願斷送自己,也不毀掉敵人,救助打擊過他的人,跪在美德的高高神壇上,超越凡塵,接近天使。我不得不承認,這個怪物確實存在!”

這也正是作者想告訴我們的:“隻有愛,才能消滅世界上的一切不幸。”在現實生活

中,愛也是隨處可見的。慈祥的母愛,博大的父愛,純潔的友愛.. 還記得嗎?當你沮喪不已時那溫暖的懷抱;當你激動萬分時那熱情的擊掌;當你憤怒難堪時那理解的目光;當你驕傲自滿時那嚴厲的皺眉.. 不能忘記吧。那溫暖的語言,友善的微笑,溫柔的目光和那輕柔的拍撫.. 是的,愛或是一句親切的問候,或是嚴厲的責罵,或是人們之間的互幫互助,愛或許還是一個微小的動作.. 冉阿讓死了,他安詳的閉上了他的雙眼。然而,在他的身後卻留下了一曲曲用愛編織的篇章,久久流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