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通權達變(1 / 3)

第一章通權達變

藺相如完璧歸趙

秦王聽說趙王得到了稀世珍寶“和氏之璧”,十分垂涎,想奪為己有,便致書趙王,假稱願割城十五座換這塊玉璧。趙王看了信很為難,給吧,怕秦不守諾言,不給吧,又怕惹怒了秦國。最後決定派一個有智有勇的人攜璧前往秦國,得到城便把玉璧給秦,得不到城則仍舊帶玉璧回趙。藺相如接受了這個任務。

藺相如帶著和氏璧來到秦都鹹陽,秦王接過來觀玩了很久,卻絕口不提償城的話。藺相如見秦王毫無誠意,便說:“這塊玉璧上有一個小小的汙點,請讓我指給大王看。”秦王把玉璧給了藺相如。藺相如手握玉璧,連退幾步,靠在殿柱上,怒視秦王,說道:“大王想得玉璧,致書我國國君,群臣都說秦自恃強大,一定不守信用。我想老百姓交友,尚不相互欺騙,何況一國之君?所以我國國君齋戒五日,派我送璧,十分恭敬。現在大王對玉璧全無敬意,可見大王並無償城的意思,所以我把璧又要了回來。如果大王想強迫我交出來,我的頭就和玉璧一起撞碎在柱上,寧死也不讓玉璧落到秦國手中!”說著就要往柱上撞去。秦王連忙勸止說:“寡人不會失信於趙的。”命人取來地圖,指了十五個城說給趙國。藺相如還不信,說:“我國國君不敢獨愛這塊寶貝,得罪大王,所以送璧之前,齋戒五日。現在大王也應齋戒五日,舉行隆重的儀式,我才敢獻璧。”秦王答應了。

藺相如抱著玉璧回到客館,想:“秦王雖然答應齋戒,但倘若得璧之後,仍不償城呢?”於是派人偷偷帶著玉璧回國。秦王齋戒完畢,召來諸侯使者同觀受璧儀式,卻見藺相如空手而來,便問他這是何故,他說:“秦國向來詭詐多端,不講信義,我怕被大王欺騙,已經讓人把玉壁送回趙國了。”秦王大怒,喝令把相如綁起來,相如從容說道:“當今形勢,秦強趙弱,隻有秦負趙,絕不可能趙負秦。大王真想得璧,先割城,派人隨我去趙國取璧,趙決不敢不信守諾言,得罪秦國。我欺騙了大王,罪該萬死,請將我沸水煮死,讓諸侯都知道秦國因想得璧而誅殺趙國使者,是非自明”。秦王無奈,隻好贈相如以厚禮,送他歸國。

秦國恃強欺弱,想耍詭計騙取和氏璧,卻被藺相如用理直氣壯的言辭,機智過人的行動打破了這個好夢。可見,麵對強大的敵人,必須以正義的兩手對付非正義的兩手,用膽量和智謀配合取勝。

江乙與安陵纏

安陵纏是楚共王的妃子,長得花容月貌,俏麗異常,深受楚共王的寵愛。楚共王有個大臣叫江乙的,有一次見到安陵纏,便問她:“您的先祖為君王立過戰功嗎?”安陵纏說沒有,江乙又問她:“您自己有過功勞嗎?”安陵纏說沒有。江乙說:“我明白了。君王喜歡您,是因為您容貌出眾。用錢財事奉人的,錢財一旦用盡,就會被人疏遠,用容貌來事奉人的,一旦色衰人老,就會被人遺棄。花開自有花落時,等到您容顏衰老時,您認為君王還會寵愛您嗎?”安陵纏馬上明白了,於是趕緊請江乙給出個主意,江乙說:“這也不難,您隻要讓君王知道您甘願為他殉葬就行了。”

一年後,江乙見到了安陵纏,便問:“我以前告訴給您的,您給君王說了嗎?”安陵纏笑了笑:“沒有呀。”

又過了一年,江乙找到安陵纏,又問:“我前年告訴給您的話,您讓君王知道了嗎?”安陵纏還是說:“沒有呀,我沒有合適的機會來說呀。”江乙有點生氣了,他想:你安陵纏整天伴陪著君王,出則同車,入則同室,還會沒有說話的機會?於是拂袖而去。

就在這一年,楚共王率兵行獵,聲勢浩大,場麵壯觀。突然一隻發了狂的犀牛向楚共王撞來,等快到眼前了,楚共王把手中小旗一揮,箭手一箭就把犀牛射倒在地,共王哈哈大笑。回頭問安陵纏:“不知我萬歲之後,你將和誰來享受這種快樂?”

安陵纏稍忖片刻,然後淚流滿麵,她一把抱住楚共王,哽咽著說:”君王您萬歲之後,賤妾願陪您而死,妾又怎麼能去與別人享樂呢!”楚共王聽了,心裏非常感動,當即就把一塊有300戶的領地封給了安陵纏,她一生的生活有了保障。

江乙知道後,大為感歎:“都知我江乙善謀,不知安陵纏是真正善於等待時機的人啊!”

江乙善謀,安陵纏知時。謀難得,而時更難知。謀在人而時在天,時比謀貴。安陵纏一句話等三年才說;與共王朝夕相處卻隻等共王倍受感動時才說,其用心也細,其為人也智。

劉秀冒險巧過驛站

東漢光武帝劉秀打天下時是很艱苦的。他東殺西戰,拉起一幫人馬,昆陽之戰後,幾經周折來到河北,想以河北為根據地,發展自己的勢力,最後光複漢朝。但邯鄲王王郎是位頗有實力的勁敵,劉秀為躲避王郎的勢力,帶著少數親信來到薊州。他們剛到不久,有人發動了響應王郎的政變,通輯捉拿劉秀,劉秀在親信的護衛之下,衝出城門,倉皇南逃。

他們逃至饒陽縣,還沒有脫離險境,但帶的幹糧全吃完了。他們又餓又累,無處藏身,於是劉秀想出了一個虎口求食的辦法。

劉秀諸人裝扮停當,冒充王郎的使者,大搖大擺走進驛站。驛站官吏不敢怠慢,端來飯菜殷勤相待。劉秀幾個人已經餓了許多天了,見了美味佳肴,都狼吞虎咽起來。他們的樣子引起了驛站官吏的注意,但他不敢貿然尋問。為了試探真假,他故意把大鼓連敲數十下,高喊邯鄲王到了,要進入驛站。

劉秀等人大吃一驚,但這時要出逃已是不可能了。劉秀勸大家鎮定自如地繼續吃飯,自己則平靜地說:“請邯鄲王進入相見。”等了好一會,也不見邯鄲王的影子,才知道是驛站官吏搞的名堂。由於他們在關鍵時刻,保持了鎮靜的態度,釋去了驛站官吏的懷疑,巧妙地掩護了自己。

酒足飯飽後,他們不敢久留,立即離開這裏。劉秀憑自己的沉著性格、過人智謀,巧渡關口,開始新的征戰。

大敵當前,一定要沉著應戰。一個人的應變能力反映了他智謀的深淺。如果劉秀在敵人的誘詐麵前驚慌失措,作出了錯誤的判斷,後果就不堪設想了。但他權衡時勢,決定麵對現實,卻蒙混過關,這是需要極大的勇氣和智謀的。

元覺智救祖父

春秋時期,有個叫孫元覺的小孩子,非常孝敬父母,尊敬長輩,可他的父親卻極為不孝,常常虐待體弱多病的祖父。

一天,元覺的父親忽然把祖父裝進筐裏,背著出門了。元覺不知父親要幹什麼,就偷偷跟在身後。進入深山後,他的父親便把老人扔在山邊,回身就走。元覺突然出現,拾起草筐也要走,他的父親問:“你拾筐做什麼?”

元覺道:“帶回家去,等你老了,再用它把你裝進去,也送到這裏。”

父親猛然醒悟,忙把老人帶回家,從此對老人關懷入微,成了十足的孝子。

俗話說: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元覺的行為不僅救了祖父,也使其父因“設身處地而迷途知返。

靳尚激妒,張儀獲釋

戰國時,秦國要挾楚國,想得黔中之地,秦王打算以武關外的土地來換。楚王不願意用土地來交換,隻願意得到謀士張儀,以泄往日之恨。

秦王知道張儀到楚國必死,不忍開口放行。張儀的確是藝高膽大,竟然自告奮勇,請命出使。他說:“秦強楚弱,我有秦國做靠山,大王做後盾,楚國未必敢加害於我。再說,我與楚國的寵臣靳尚十分友好,而靳尚正受到楚王的夫人鄭袖的信任和重用,鄭袖所說的話楚王總是聽從的。有此二人在楚,諒無大憂。”秦王見張儀略無懼色,便放他前往楚國。

楚懷王一見張儀,怒不可遏,立即把他打入死牢,擬擇日行刑,親自辱而殺之。

張儀身陷虎口,竟泰然自若。他求人找來靳尚,付與一條錦囊妙計。靳尚依計先見楚王,奏道:“大王拘捕張儀,一旦得罪秦王,失掉盟國歡欣,天下必輕大王。願王三思再三思。”懷王聞言,不覺猶豫起來。

靳尚又連忙去見鄭袖,煞有介事地說:“秦王甚愛張儀,擬用六縣土地和絕色女子把它贖回。楚王看重土地,勢必寵幸秦女。到那時,夫人專寵的地位恐怕要岌岌可危了!為此,您不如勸說大王,放出張儀了事。”鄭袖聽從了張儀的話,急忙去求情於楚懷王,日夜撒嬌裝嗔,搬口弄舌,說道:“做臣的各自都是為自己的君主效力的,現在黔中之地還沒有交給秦國,秦國就派張儀出使我國,這是對您的極大尊重啊!而您不僅沒有以禮相待,反而要殺掉張儀,這樣秦王必然發怒而發兵進攻楚國,我請求讓我們搬到江南去住,免得將來被秦國軍隊殺害。”楚懷王經不過婦人的糾纏,於是赦免了張儀,放他出來,仍像過去那樣以厚禮相待。

靳尚抓住楚王夫人鄭袖嫉妒心強這一弱點,故意激她,鄭袖涉身利害,力勸楚王,從而輕而易舉地救出了張儀。

晉明帝智退追兵

東晉時,晉明帝司馬紹得知王敦要起兵作亂,便騎了一匹快馬,微服私訪,來到王敦的營壘中。王敦的軍士看到晉明帝,懷疑他不是尋常之人,便向王敦報告。王敦聽說來人身高丈二,凸眉黃須,鼻大口方,猜到是明帝來了,立刻派了五名騎兵去追趕。晉明帝驅馬急跑,馬拉了糞,就用冷水澆一下,後來又碰到一個賣東西的老婆婆,明帝拿出自己的七寶鞭,讓她交給後邊的追兵。一會功夫,那五個人追了上來,問老婆婆有沒有看到有人騎馬跑過,老婆婆說騎馬的人早就跑了,並把七寶鞭交給他們。五個士兵從沒見過這種東西,拿過來,你看我看,玩了很長時間,再想起看路上的馬糞早已沒熱氣了,就認為被追的人早已跑遠了,於是都撥馬回營。晉明帝逃過了一場災難。

晉明帝處事不亂,以拖延之術,擺脫追兵,避免了大難。

竇建德智殲郭絢

隋末農民起義軍領袖竇建德,起義前就以機智勇敢聞名於鄉裏。隋煬帝進攻高麗,他應征從軍當了200人的隊長。沒有多久,因為他幫助孫安祖起義,隋朝官府殺害了他的全家,竇建德一氣之下,帶領他手下200人跑到了高雞泊加入了高士達的起義隊伍。

高士達任命竇建德為軍司馬,抵禦隋軍郭絢的鎮壓。戰前,竇建德同高士達商量了破敵的計策,高士達留守後方,竇建德帶2000精兵。高士達殺死了幾個罪犯,聲言是殺了竇建德的親朋好友,以哄騙隋軍,竇建德假裝從高士達部逃跑出來,假意歸降了隋軍,並願意作進攻義軍的先鋒。郭絢輕信了竇建德,隨他向起義軍駐地進發。當他們走到長河地界時,郭絢提出要和竇建德議事,部隊全部停下待命。兩軍將士混在一起,說說笑笑,毫無戒備的時候,突然竇建德的2000精兵反戈一擊,揮刀亂砍,郭絢的一萬人馬,片刻間被殺得七零八落,郭絢見形勢危急,急忙奪路逃跑。竇建德帶兵追擊,跑到平原地界,把郭絢砍死於馬下,郭絢的一萬人馬,就這樣被竇建德殲滅了。

竇建德在郭絢絲毫沒有準備的情況下,使用詐降計,出其不意地向郭發起進攻,輕而易舉地把郭絢的部隊消滅了。就像要把一個人推倒在地一樣,在這人有準備的情況下不容易把他推倒,如果趁他不備,就能輕易得手。

鄱陽王脫身

公元502年,南北朝梁武帝蕭衍攻克建業(今江蘇南京市),將原南齊鄱陽王蕭寶夤等人圍困在住所裏,情況萬分危急。鄱陽王身邊的親信想了一個主意,事先找一條小船停在江邊上等候,再在院牆鑿出一窟窿,讓鄱陽王乘夜從窟窿鑽出去逃走。

鄱陽王身著黑布短衣,足蹬草鞋,暗中跑到江邊,正欲乘船逃走,可天已漸亮,搜尋他的士兵發現這裏的人影,迅速追趕過來。眼見追兵迫近,難以脫身,鄱陽王靈機一動,裝作江上的釣魚人。他神態自然,從容不迫,一會順水而下十裏,一會逆水行船十裏。蕭衍的士兵沒有看出任何破綻,隨即漸漸散去。

追兵走後,鄱陽王快速劃上岸,奔朋友華文榮家逃去。華文榮先帶他藏在山澗裏,又幫他租了一頭驢。這樣,他白天躲避,夜晚騎驢趕路,直到安全的地方。

人生在世,常有困事纏身,有時甚至會遇到危難。如何脫離困境,逃避險情,其關鍵之一,就是要從容不迫、相機應變。鄱陽王蕭寶夤之所以能逃脫蕭衍的追殺,一方麵依靠他的屬下和朋友的幫助,更重要的則是從容和機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