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腎病綜合征驗方3
陰虛火旺證
馬驥醫案
小某,男,29歲。1986年3月17日初診:患者1年前出現浮腫,曾在縣醫院住院,經抗炎、利尿治療,浮腫消退。俟回家後,稍勞即腫,尿蛋白化驗(++++),自服利尿藥,而病未消退。求治於馬氏。現症見:兩顴潮紅,頭暈,腰膝酸軟,口燥咽幹,食少,五心煩熱,便秘溲赤,下肢凹陷水腫,舌質暗紅,苔白少苔,脈沉細數。尿化驗:蛋白(+++),顆粒管型2~6個/HP,紅、白細胞少量;血漿白蛋白14g/L,球蛋白21g/L;血紅蛋白100g/L。確診為慢性腎炎腎病型。證屬腎陰虛耗。治宜滋陰補腎,淡滲利水。方用經驗方六五地黃湯加減。藥用:幹地黃25g,丹皮10g,山藥20g,山萸肉15g,茯苓25g,桑椹子25g,枸杞子20g,澤瀉10g,女貞子20g,車前子25g(包),地膚子25g,白術15g,懷牛膝20g。水煎服,每天1劑。
二診:服藥30餘劑,浮腫全消,腰膝酸軟、五心煩熱皆除,精神轉佳,胃納複常,尿化驗:蛋白(±),血漿蛋白升至接近正常,血紅蛋白14g/L,遂以臨床治愈出院。
〔按語〕馬氏六五地黃湯專為腎陰虧虛而設,這是因為腎病發病日久,或久治誤治,陽損及陰者而設。方中用藥雖均以益腎為主,選用地黃、山萸肉、山藥、枸杞等益腎之品,但更配茯苓、車前子、地膚子等以瀉腎中之濕濁,具有補而不滯的特點。誠如明·趙獻可在《醫貫》中所謂:“惟張仲景製《金匱》腎氣丸,補而不滯,通而不泄,誠治腫之神方,”此論可謂深得仲景之旨。且本例患者腎陰虛虧顯著,守方用藥,循序漸進,療效顯著。
(選自《名醫名方錄》)
馬光亞醫案
田某,男,20歲。1991年1月29日初診:患腎炎年餘不愈,尿化驗蛋白經常為(++++)。求治於馬氏。現症見:小溲黃短,莖中覺熱,舌紅苔黃,脈數。證屬下焦有熱。治宜清熱利濕。方用五淋散加昧。藥用科學提練中藥:五淋散60g,益母草1.0g,地膚子20g,黃芩10g。水衝服,每天1劑。
二診:服方藥10日,小便漸清,小便解時莖中已不感痛,然尿中蛋白僅減去一個。仔細詢問病情,知其有鼻炎及咽喉炎之風疾,鼻涕稠膿而多,喉頭幹而痛,顯為肺熱使然,更為導赤散加味。藥用科學提練中藥:導赤散50g,連翹10g,黃芩10g,梔子10g,桔梗10g,玄參10g,射幹10g,牛蒡子10g,桑白皮10g。水衝服,每天1劑。
三診:服藥10日,尿中蛋白消失十分之八,化驗尿:蛋白(+)。訴說喉頭幹癢,治以廣畢鼠黏湯與之。藥用科學提練中藥:生地黃15g,連翹10g,玄參15g,牛蒡子10g,射於10g,天花粉10g,浙貝母10g,僵蠶10g,甘草06g。水衝服,每天1劑。
四診:服上方藥10日,3次化驗尿均為陰性。停藥觀察良好。
〔按語〕先賢有言:“肺為嬌髒”,而馬氏考校臨床,發現腎髒居下,為藏精之宮,常受病邪較肺更多,六淫之中,風、濕、熱諸邪,成能侵犯之,故馬氏認為“腎亦為嬌髒”,然腎受六淫之邪,往往取道於肺罷了。因此,馬氏認為:麵目及上身發腫者,多為病生於外,在肺而亦在腎,治肺即治腎,故治其外即效。此例患者,初投清熱利尿,效果不顯著,通過問診,知患者有鼻炎、喉炎之肺係夙疾,明肺經有熱,轉清肺利水而收全功。
(選自《中國百年百名中醫臨床家叢·馬光亞》)
吳生元醫案
孫某,男,25歲。住院號:376。1997年12月11日初診:患者在1個半月前曾被診為腎炎,給予激素等治療措施,病情無明顯改善;現激素減量到50mg/日,期間反複化驗尿蛋白(+++~++++);由於病情控製不穩定,並出現了滿月臉等副作用,而求治於吳氏處。現症見:腰膝酸軟,滿月臉,麵部及頸胸部散在痤瘡,顏麵虛浮,雙下肢略腫,口燥咽幹,手足心熱,夜尿頻多,脫發。血壓105/60mmHg;尿化驗:蛋白(+++),紅細胞0~2個/HP;血脂74mmol/L;血清白蛋白555g/L。確診為腎炎性腎病綜合征。證屬腎陰虛有熱。治宜滋陰清熱。方用竹葉石膏湯加味。藥用:生石膏30g,竹葉10g,麥冬15g,沙參30g,法半夏15g,黃柏15g,知母10g,桔梗10g,砂仁15g,板藍根15g,生薑3片,甘草10g。8劑,水煎服,每天1劑。
二診:服藥後口燥咽幹減輕,但仍感手足心熱,潮熱汗出,改用清骨散加味。藥用:銀柴胡15g,胡黃連10g,青蒿15g,鱉甲15g,知母10g,生地黃30g,牡丹皮15g,麥冬15g,桔梗10g,石菖蒲10g,白豆蔻10g,黃芩10g,甘草10g。8劑,水煎服,每天1劑。
三診:服藥後患者感手足心熱明顯減輕,夜尿少,但感腹部怕冷,舌尖紅,津液增,苔薄微黃,脈細。證屬上熱下寒,治以清上溫下,方用潛陽封髓丹加味。藥用:附子50g(先煎),黃柏20g,砂仁15g,龜甲10g,山豆根10g,露蜂房8g,骨碎補15g,細辛5g,板藍根15g,肉桂15g,補骨脂15g,生薑3片,甘草10g。水煎服,每天1劑,8劑。
四診:服藥後患者已無手足心熱,但感神倦、納差、腰背酸痛,足腫不明顯。上方去附子、山豆根,加黃芪50g,石菖蒲10g,治以益氣通陽。水煎服,每天1劑,10劑。
五診:服藥後患者已無明顯不適,吳氏認為虛熱已清,當滋補腎陰,方選六味地黃湯加味。藥用:枸杞子15g,生地黃30g,防風15g,鹿銜草10g,茯苓15g,山藥15g,澤瀉10g,丹皮15g,山茱萸10g。服藥期間,每周減去強的鬆5mg,並監測尿常規。
六診:至1998年3月5日尿常規陰性,血膽固醇正常。患者順利撤除激素,隨訪1年餘,未見複發。
〔按語〕吳氏對腎病綜合征應用激素所產生副作用,本著中醫辨證施治的原則,在滋陰清熱法則的指導下,分別用竹葉石膏湯、清骨散、潛陽封髓丹施治,三方各有特點,步步為營。先投以竹葉石膏湯,“去熱而不損其真:”再選用清骨散,清骨蒸潮熱;而後選潛陽封髓丹,清上溫下,納氣歸腎,引火歸原。後方重用附子,《古今名醫方論》雲:“脾家得附子,則火能生土而水有歸矣;腎中得附子,則坎陽鼓動而水有所攝矣;若生薑者,並用以散四肢水氣而和胃也。”虛熱已清後,再治以滋補腎陰,體現了先治其標、再治其本的原則,因而臨床取得了良好的療效。
(選自《中醫雜誌》)
淤血內阻證
張琪醫案
崔某,男,59歲。1973年11月29日初診:既往患慢性腎炎,經治療已緩解,但尿中常有微量蛋白,於本月26日過勞後腰酸乏力,小腹痛,小便溺血,色紫有塊,尿道時有阻塞,未發現砂石。現症見:下腹左側隱痛拒按,腰痛,手心熱,口幹,納差,舌質紫無苔少津,脈象滑,沉取有力。尿常規檢查:蛋白(+++),紅細胞滿視野。觀其脈症,證屬熱結下焦,迫血妄行。治宜泄熱涼血,散結止血。藥用:桃仁20g,大黃10g,桂枝15g,赤芍20g,甘草10g,生地黃30g,白茅根50g,小薊30g,側柏葉20g。水煎服,每天1劑。
二診(12月3日):用上方3劑後,肉眼血尿消失,尿道不阻塞,大便日行2次不溏,鏡下紅細胞50個以上,蛋白(+++),手心熱,腰酸,小腹左側仍微痛,舌紫稍潤,脈象沉滑不似前有力。熱象已減,宗前方增減。藥用:桃仁20g,大黃75g,桂枝15g,生地黃30g,柏葉炭20g,白茅根50g,小薊30g,蒲黃炭15g,甘草10g。水煎服,每天1劑。
三診(12月17日):服藥3劑,小便色轉淡黃,小腹隱痛消失,大便日行2次。尿常規檢查:蛋白(++),紅細胞15~20個/HP。舌紅有薄苔,脈象沉稍有滑象。下焦熱減,血熱初平,但因年邁陰虧,繼以前方去辛溫之桂枝,加枸杞以滋腎陰。藥用:桃仁20g,大黃75g,柏葉炭15g,蒲黃炭15g,白茅根50g,生地黃30g,小薊20g,枸杞20g,甘草10g。水煎服,每天1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