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腎結核驗方
腎陰虧虛證
施今墨醫案
徐某,女,30歲。患者血尿已4個月,時發時止,腰酸脹,少腹右側時痛,小便頻,量不多,頭暈氣短,倦怠無力,飲食睡眠尚可。經第二醫院檢查,診斷為:右腎結核、膀胱炎:擬動手術摘除腎髒。患者不願手術,要求中醫治療。現症見:舌苔薄白,脈細數。證屬腎陰虧虛,因腰為腎之府,腰酸則為腎虛,虛則不固,下滲而為血尿;頭暈氣短,倦怠無力,均屬體力不足之證。治宜滋腎陰,清虛熱,利尿,止血。藥用:鮮自茅根12g,鮮生地黃12g,川續斷10g,川杜仲10g,山茱萸16g,仙鶴草25g,川石韋10g,白蒺藜10g,沙苑子10g,阿膠珠10g,龜甲12g,鹽知母6g,鹽黃柏6g,車前草10g,旱蓮草10g,春砂仁3g,大熟地黃10g,炙甘草5g。水煎服,每天1劑。
二診:服藥甚效,遂連服11劑之多,頭暈、氣短已好,腰酸減輕,最近1星期小便色淡已無血,少腹疼痛尚未全止。藥用:北柴胡5g,杭白芍10g,黑升麻3g,黑芥穗5g,炙黃芪12g,黨參2魄,當歸10g,白術5g,川續斷10g,川杜仲10g,春砂仁5g,生、熟地黃各10g,川萆薢10g,川石韋10g,益智仁5g,阿膠珠10g,山茱萸12g,炙甘草5g。水煎服,每天1劑。
三診:前方又服10劑,除腰微酸脹及少腹時有疼痛之外,其他尚好。小便無血色已有半個多月,為近4個月以來未有之佳象。處方以前藥方加五倍量蜜丸常服,以進行鞏固治療。
〔按語〕本案為腎結核兼有膀胱炎症,先用滋陰清熱,開拓道路,繼用補中益氣湯合萆薜分清飲加味治之,前後服20餘劑,效果良好,而後改丸方常服,以達到鞏固的目的。
(選自《施今墨臨床經驗集》)
湯承祖醫案
陳某,男,36歲。1962年1月2日初診:原患兩肺浸潤型肺結核,反複咯血,1951年曾在南通醫學院附屬醫院肺科住院治療,經用鏈黴素及其他抗結核藥治療後,病情逐漸穩定出院。1952年勞累複現咯血,發熱,再次在南通醫學院附屬醫院治療,1月後咯血停止,繼用油浸銀杏葉治療數月,症狀消失。1959年秋出現腰痛,夜間尤甚,尿頻,尿急,嚴重時晝夜排尿達50次左右,頭眩,乏力,胃納差,形體消瘦,不能堅持工作。尿檢查發現紅細胞(++),試用抗結核藥治療數月。療效不著。1960年春節腰痛劇增,尿頻尿急。尿檢查紅細胞(+++),並發現結核杆菌。先後多次腎盂造影攝片,確診為右腎結核,住入結核病療養院療養,服用黃連素片、穀氨酸片,並注射鏈黴素共3個月,病情仍不穩定。同年10月去蘇州醫學院附屬醫院住院冶療。經膀胱鏡檢查和腎盂造影攝片,除右腎結核外,發現左腎亦患結核,不能手術,囑回原地治療。經人介紹前來就診。現症見:麵色黧黑,消瘦,午後潮熱,夜間盜汗,尿頻尿急,一晝夜排尿50次左右,腰部疼痛,手掌紅,失眠,眩暈,精神疲乏,納差,大便秘結,腹部脹悶,舌質紅絳無苔,脈細數無力。證屬腎陰虧虛。治宜滋陰益腎為主。藥用:生地黃13g,熟地黃13g,枸杞子15g,炒白芍12g,肉蓯蓉12g,嫩白薇12g,炙百部12g,糯稻根30g,炙鱉甲30g,粉丹皮9g,煆人中白9g。水煎服,每天1劑。10劑。
二診(1月12日):用上方5劑後。排尿一晝夜減為30次左右,潮熱,盜汗減輕,睡眠明顯好轉,精神轉佳。服完10劑後,尿頻尿急,腰酸腹脹,潮熱盜汗又有不同程度減輕,胃納增,大便1~2天1行,幹結難解。舌質紅絳,舌苔薄,脈細。陰虛征象改善,消化功能漸複,再用膏劑徐圖收功。藥用:生熟地黃、炒白芍、肉蓯蓉、桑椹子、山藥各300g,生牡蠣360g,山茱萸150g,五味子75g,糯稻根750g,人中自480g,地骨皮、枸杞子、白薇各240g,炙甘草60g,夜交藤600g,金櫻子、阿膠(另烊)360g,龜甲膠120g。上藥水浸一宿,煎3次,取汁去渣,再入阿膠、龜甲膠,以白蜜2斤煉製收膏。1天3次,每次1匙,開水衝服。約50天服完。另用海狗腎60g,黃狗腎90g,切片微焙後研細粉,1天3次,每次9g,開水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