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把握機會2(1 / 3)

第四章 把握機會2

把握生命的這一刻

每個人的成功故事都取決於某個關鍵時刻,這個時刻一旦猶豫不決或退縮不前,機遇就會失之交臂,再也不會重新出現。

馬薩諸塞州的州長安德魯在1861年3月3日給林肯的信中寫道:“我們接到你們的宣言後,就馬上開戰,盡我們的所能,全力以赴。我們相信這樣做是美國和美國人民的意願,我們完全廢棄了所有的繁文縟節。”1861年4月15日那天是星期一,他在上午從華盛頓的軍隊那邊收到電報,而第二個星期天上午九點鍾他就作了這樣的記錄:“所有要求從馬薩諸塞出動的兵力已經駐紮在華盛頓與門羅要塞附近,或者正在去往保衛首都的路上。”

安德魯州長說:“我的第一個問題是采取什麼行動,如果這個問題得到回答,第二個問題就是下一步該幹什麼。”

英國社會改革家喬治·羅斯金說:“從根本上說,人生的整個青年階段,是一個人個性成型、沉思默想和希望受到指引的階段。青年階段無時無刻不受到命運的擺布——某個時刻一旦過去,指定的工作就永遠無法完成,或者說如果沒有趁熱打鐵,某種任務也許永遠都無法完工。”

拿破侖非常重視“黃金時間”,他知道,每場戰役都有“關鍵時刻”,把握住這一時刻意味著戰爭的勝利,稍有猶豫就會導致災難性的結局。拿破侖說,之所以能打敗奧地利軍隊是因為奧地利人不懂得五分鍾的價值。據說,在滑鐵盧企圖擊敗拿破侖的戰役中,那個性命攸關的上午,他自己和格魯希因為晚了五分鍾而慘遭失敗。布呂歇爾按時到達,而格魯希晚了一點。就因為這一小段時間,拿破侖就被送到了聖赫勒拿島上,從而使成千上萬人的命運發生了改變。

有一句家喻戶曉的俗語幾乎可以成為很多人的格言警句,那就是:任何時候都可以做的事情往往永遠都不會有時間去做。

化公為私的非洲協會想派旅行家利亞德到非洲去,人們問他什麼時候可以出發。他回答說:“明天早上。”當有人問約翰·傑維斯(即後來著名的溫莎公爵),他的船什麼時候可以加人戰鬥,他回答說:“現在。”科林·坎貝爾被任命為駐印軍隊的總指揮,在被問及什麼時候可以派部隊出發時,他毫不遲疑地說:“明天。”

與其費盡心思地把今天可以完成的任務千方百計地拖到明天,還不如用這些精力把工作做完。而任務拖得越後就越難以完成,做事的態度就越是勉強。在心情愉快或熱情高漲時可以完成的工作,被推遲幾天或幾個星期後,就會變成苦不堪言的負擔。在收到信件時沒有馬上回複,以後再揀起來回信就不那麼容易了。許多大公司都有這樣的製度;所有信件都必須當天回複。

當機立斷常常可以避免做事情的乏味和無趣。拖延則通常意味著逃避,其結果往往就是不了了之。做事情就像春天播種一樣,如果沒有在適當的季節行動,以後就沒有合適的時機了。無論夏天有多長,也無法使春天被耽擱的事情得以完成。某顆星的運轉即使僅僅晚了一秒,它也會使整個宇宙陷入混亂,後果不可收拾。

“沒有任何時刻像現在這樣重要,”愛爾蘭女作家瑪麗·埃及奇沃斯說,“不僅如此,沒有現在這一刻,任何時間都不會存在。沒有任何一種力量或能量不是在現在這一刻發揮著作用。如果一個人沒有趁著熱情高昂的時候采取果斷的行動,以後他就再也沒有實現這些願望的可能了。所有的希望都會消磨,都會淹沒在日常生活的瑣碎忙碌中,或者會在懶散消沉中流逝。”

等一會“將入永不”之室

凡是曉得自己需要什麼,曉得從目前所處的地位達到內心所想要的地位要經過什麼路程,而且不易覺得自滿,那麼,這樣的人就可成就事業。那麼一個人怎麼曉得他需要什麼呢?那些大人物的偉大誌願不是與生俱來的,他們是根據許多經驗,以及留心別人所未見到的,而造就出來的;他們是因為不滿足現在,自我覺悟出來的。

每天有每天的事。今天的事是新鮮的,與昨日的事不同,明天也有明天的事。今天之事應該就在今天做完,千萬不要拖延到明天!拖延的習慣有礙於人做事。

過度鄭重與缺乏自信是做事的大忌。在興趣熱忱濃厚的時候做一件事,與在興趣熱忱消失了以後做一件事,其間的難易、苦樂真不知相差多少!在興趣熱忱濃厚時,做事是一種喜悅;興趣熱忱消失時,做事是一種痛苦。

命運無常良緣難!在我們的一生中,每人都有良機佳遇的到來;但總是一瞬即逝。我們當時不把它抓住,以後就永遠失掉了。

有計劃而不去執行,使之煙消雲散,這對於我們的品格力量會產生非常不良的影響。有計劃而努力執行,這就能增強我們的品格力量。有計劃不算稀奇,能執行訂下的計劃才算可貴。

一個生動而強烈的意象、觀念閃入一位作家的腦海,生出一種不可阻遏的衝動——要想提起筆來,將那美麗生動的意象、觀念移向白紙。但那時他或許有些不方便,所以沒立刻就寫。那個意象不斷地在他腦海中活躍、催促,然而他還是拖延。後來那意象便逐漸地模糊、暗淡了,最終整個消失!

一個神奇美妙的印象突然閃電一般地襲入一位藝術家的心胸,但是他不想立刻提起畫筆將那不朽的印象繪在畫布上。這個印象占領了他全部的心靈,然而他總是不跑進畫室埋首揮毫。最後這幅神奇的圖畫,會漸漸地從他的心版上淡去。

塞萬提斯說:“取道於‘等一會’之街,人將走入‘永不’之室!”

此話說得太對了。

為什麼這些印象、衝動是那樣的來去無蹤?其來時,是那樣的強烈而生動;其去時,是那樣的迅速而飄忽?

就是因為這些印象之來,原是要我們在當初新鮮靈活時,立刻就去利用它們的。拖延往往會生出悲慘的結局,凱撒因為接到了報告沒有立刻展讀,遂至一到議會便喪失了生命;拉爾大佐正在玩牌,忽然有人送來一個報告,說及華盛頓的軍隊,已經進展到拉華威,他將來件塞入衣袋中,牌局完結他才展開那報告,他立刻調集部下、出發應戰,但時間已經太遲了,結果全軍被擄,而他本人也以身殉國。僅僅是幾分鍾的延遲使他喪失了尊榮、自由與生命!

應該就醫而拖延著不去就醫,以致病情嚴重而不能再被醫治,這樣的人為數不少吧!

習慣之中足以誤人的無過於拖延的習慣,世間有許多人都是為此種習慣所累而至陷入悲境。拖延的習慣,最能損害及減低人們做事的能力。

你應該極力避免拖延的習慣,像避免一種罪惡的引誘一樣。

假使對於某一件事,你發覺自己有著拖延的傾向,你應該直跳起來,不管那事怎樣的困難,立刻動手去做不要畏難、不要偷安;這樣久而久之,你自能撲滅那拖延的傾向。

應該將“拖延”當作你最可怕的敵人;因為他要竊去你的時間、品格、能力、財富與自由,而使你成為他的奴隸。

要醫治拖延的習慣,其惟一方法,就是事務當前,立刻動手去做。多拖延一分,就足以使那事難做一分。

“要做立刻做去!”這是成功人士的格言。凡是將這句格言作為座右銘的青年,永不會有悲慘的結局。

以前日軍侵占馬尼拉時,菲律賓海軍的一名文職雇員被捕了。他被關進一個旅館,兩天後又被送往一個集中營,他叫哈蒙。就在到達集中營的第一天,哈蒙看見一個難友的枕頭底下有一本書。他向難友借了這本書。這本書叫做《人人都能成功》。在哈蒙閱讀本書之前,他的情緒很壞。他恐懼地望著在那個集中營裏可能遭受的折磨,甚至死亡。但是,當他讀了這本書時,他就被希望所鼓舞了。他渴望擁有這本書,讓它同自己一起去迎接前麵那些可怕的日子。哈蒙在同難友討論《人人都能成功》中的問題時,認識到這本書是他自己一筆巨大財富。

“讓我抄這本書吧!”他說。

“當然可以。你開始抄吧!”這是回答。

哈蒙立即開始抄書。一字又一字,一頁又一頁,一章又一章,他緊張地抄著。他時刻感到有可能隨時失去這本書的苦惱;這本書會在任何時候被拿走,這種苦惱激勵他日夜工作。真是幸運,哈蒙在抄完這本書的最後一頁後不久,他就被轉移到臭名昭著的聖多·托瑪斯城集中營。哈蒙之所以能及時完成抄書工作,乃是因為他及時開始這項工作。哈蒙在三年零一個月的囚犯生活中隨時都帶著這本書,把它讀了又讀。這本書給他豐富的精神食糧;鼓舞他產生勇氣,製訂未來計劃,保持和增進心理和生理上的健康。

聖多·托瑪斯監獄的囚徒在生理和心理上永遠受了傷害——他們恐懼現在,恐懼未來。

“但是,我在離開聖多·托瑪斯時覺得好多了。在那兒我更好地為生活作了準備,心理上也更活躍些。”哈蒙說。

在他的談話中,你可感受到他的主要思想:“成功必須不斷地實踐,否則它會長上翅膀,遠走高飛。”

獲得卓越欲望仍然不夠,因為獲得欲望隻占整個解決問題過程的1/10,其餘9/10則是對欲望的善後工作,立即對欲望進行加工。

欲望隻有與行動結合,才會走向成功。

利用機會改變你的角色

“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當機會來臨時,你能夠抓住它,利用它,你會由默默無聞到“聞達於諸侯”。

從古到今,有人相信一生都是由命運安排的,仿佛它是一種超脫於萬物存在的力量。因此,人們隻能向它臣服,“聽天由命”。其實,命運是掌握在你自己的手中,如同道路是由人走出來的一樣,而機會則是改變你一生最重要的法寶。

誰願意自己過著一生都碌碌無為的生活?誰又不想讓自己的一生活得轟轟烈烈呢?可是有的人終其一生也抑鬱不得誌,隻得嘲弄命運的無情;也有的人空有抱負,卻無用武之地,於是空自感歎造化弄人。而機會則是改變我們命運的依托,隻要把握和利用好機會,你也照樣可以“一舉成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