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樂於書者才能領略樂趣2
讀書使你的人格更加完善
現代人還需要讀書嗎?我們現在有看不完的電視節目,有奇趣無窮的網絡世界,有永遠也玩不完的電子遊戲,還有廣播、電影、各種俱樂部、迪廳、沙龍、康樂宮……
我們的時間太不夠用了,雖然是雙休日,八小時工作製,還有那麼多長假,但我們仍然覺得自己的時間太少。這點兒時間,哪能排得下我們滿滿的日程表:泡吧,跳舞,打牌,上網聊天,咖啡館約會,“情人節”要買花,聖誕節要寄卡,還想到海南三亞的沙灘上去曬日光浴……
其實,我們也並非貪玩的人,我們有很多正事要做:炒股,換彙,做汽車和房地產生意。各種應酬,開各種大大小小的會,還有逢年過節到領導家和關係戶那裏聯絡感情……
車子、房子、票子,一個也不能少,車子要好了再好,房子要大了再大,票子要多了再多!
人變得浮躁,很難靜下心來讀書。
但是,這並不說明讀書在我們的生活中已不再重要。讀書不但仍然是我們獲取知識和技能的重要途徑,還是陶冶我們的情操、豐富我們的生活、以至有益於我們的身體健康的非常好的方式。
在這裏要說明的一點是,所謂讀書,是廣義上的“讀書”,也許我們用學習這個詞更為恰當。我們今天可以讀紙質的書,也可以讀“電子書”,“網絡書”,“音像書”。總之,可供我們學習的一切“書”,我們都可以讀。
讀書,或者叫學習,是我們掌握知識的法寶之一。人非生而知之,都是通過後天的直接實踐和讀書學習獲得知識的。而直接經驗與間接經驗相比,後者占的比重更大。利用書籍,我們能使自己在短暫的人生中,學習那些超出自己所能體驗的數個世紀之前的智慧。17世紀的丹麥醫學家巴茲林說過:“假如世界上沒有書的話,就沒有神、沒有正義、沒有自然科學、沒有完美的哲學、沒有文學……而且,世界上的一切,都仿佛在黑暗之中。”
一本好書通常是作者多年或一生智慧的結晶,我們以短短的幾小時或幾天的時間來換取這些智慧,真是一件幸運的事。愛迪生說:“書籍是天才留給人類的遺產,世代相傳,更是給予那些尚未出世的人的禮物。”我們應該這樣來提高讀書的自覺性。
我們所處的時代,有人已指出,是知識經濟的時代。1991年,美國企業界就有人認識到知識價值和知識資本的重要性,認為“現在資本意味著知識,而不僅僅是金錢”。世界財富將轉移到知識資源掌握者手中。
人類正在脫離工業文明時代,進入知識經濟文明時代。在這個時代,誰擁有更多的知識,誰就擁有更多的主宰權。
年輕的比爾·蓋茲沒有雄厚的金錢資本,也沒有龐大的廠房和機器,但他和他的員工卻在十幾年間創立了世界著名的電腦軟件公司“微軟”,目前,微軟的市值已達1500億美元,居世界各大公司之首。而蓋茲的身價也躍升至400億美元。他是憑借著知識登上世界首富的寶座的。
在今天,誰沒有知識,誰就可能被淘汰。知識當然要通過實踐來最終學到,但除了沒條件讀書的人外,完全靠在實踐中摸索,那是愚蠢的人的做法。當然,書本知識要和實踐結合,但不讀書,又從哪裏得來書本知識呢?
有遠大誌向、渴望為人類做出大貢獻的人自然要有深厚的知識功底,就是我們一般常人,要求職,要勝任工作,要想掙錢,在今天這個競爭激烈的社會,沒有足夠的知識也是不行的。我們羨慕計算機軟件人員的高薪,但要知道,他們是靠知識才掙來不菲的報酬的。為擁有專業知識,他們付出的學習時間和精力遠比我們要多。你要去做財務總管嗎?你怎能不懂財務的知識?你要在股市上賺錢,你就應該有起碼的證券知識。生物技術、納米技術、電子商務、資本運作、企業管理、國際金融……你要成為某一領域的佼佼者,你就得讀書,就得學習。知識的更新非常快,你必須有終生學習的心理準備。
一切東西都可以滿足,金錢,住房,汽車,享樂……隻有讀書和學習不可以滿足。在這方麵,要永遠不知足。
徐特立說:“任何一種容器都裝得滿,惟有知識的容器大無邊。”
有人說:“我已經有了夠花幾輩子的錢,我幹嗎還要讀書學習?”當然,你可以不讀書了,但你今後的人生必定是庸人的人生,愚人的人生。宋人王安石說:“貧者因書而富,富者因書而貴。”這個“貴”,是指氣質的高貴,人品的高貴。你願意當一個沒有知識修養的土老財嗎,
有一則古代笑話:
明代有一當官的這日閑坐,一說書人請見。問說何事,說書人答:“說韓信。”此官聽了,便命人將說書人趕出去。手下人問原因,此官道:“今日對我說韓信,明日他又要對韓信說我去了。”此官不知韓信是漢代人,離他好幾百年遠呢。
為什麼鬧笑話?就是不讀書,不學習。黃宗羲說得好,“學則智,不學則愚。”
古人講:開卷有益。讀專業書,有益於自己的工作。讀雜書,則可以開闊自己的視野。讀優秀的人文書,則可以培養自己高潔的情懷。英國哲學家培根說:“讀書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嚴謹,物理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嚴,邏輯學、修辭學使人善辯。凡有所學,皆成性格。”這段話精辟地說出了讀書對人的修養的益處。
也有人說;“我也想讀書,可實在是沒有時間。”真沒有時間嗎?魯迅說:我是把別人用來喝咖啡的時間,用在讀書寫作上了。雷鋒說:時間就像海綿裏的水,你擠就會有的。宋代大文學家歐陽修說他讀書是在“三上”:馬上,枕上,廁上。
一位中國國際廣播電台駐法國的記者在一篇文章中講了他在法國的見聞。
在法國,人們把讀書當做一種精神享受和生活樂趣。在巴黎地鐵,許多乘客在埋頭讀書看報,沒座位的站著看書。這樣手不釋卷的乘客大概占三分之一。記者有一位法國朋友,他給自己定的目標是一天一本書。為了多讀幾頁書,他不開自己的小車,寧願每天乘地鐵上班。外出度假時,他經常請妻子代勞開車,自己則抓緊時間讀書。另一位法國朋友是個通信工程師,他每天下班後要讀一至一個半小時的報紙(在法國,除新聞單位外,一般單位不訂報紙,也不允許在工作時間看報)。法國人在聖誕節時常用書作饋贈禮物,甚至夫妻或朋友之間,也以書籍作為生日禮物。在法國前總理希拉克的辦公桌上,放著一本唐詩宋詞的法文譯本。希拉克在日理萬機中常抽空翻翻。密特朗總統也有讀書嗜好,就寢前總要讀兩個小時的書。他還酷愛寫作。他說:“千萬別以為我的生活中充滿了政治,政治在我重要事務的次序中不占第一位,文學永遠是我的樂園。”
漢高祖劉邦生平瞧不起讀書人,他曾在儒生的帽子裏撒尿,羞辱讀書人。他自己也不愛讀書。但到了行將就本的時候,卻終於悔悟,在寫給太子的一篇文章中,他說:我遭逢秦始皇焚書坑儒的亂世,便覺得讀書沒什麼用處。等到即位以後,才開始認真讀點兒書,這才知道了寫書者的用意。回想自己當年所為,錯誤大多了。劉邦臨終才明白過來,讀書將使他少走多少彎路呀。
當然,讀書也自有學問,不是隻要讀書就能獲益。
第一,讀書要有選擇。俄國文學批評家別林斯基說:“我們必須學會這樣的本領:選擇最有價值、最適合自己所需的讀物。”俄國另一位作家屠格涅夫說:“不要讀信手拈來的書,而要嚴格加以挑選。要培養自己的趣味和思維。”讀書要有選擇,不僅是因為書籍很多,我們的時間和精力有限,更重要的是書籍中良萎不齊。不加選擇地讀書,很可能讀了一堆“垃圾書”,不但白白浪費精力,還使自己思維混亂、趣味變得低下。在圖書的選擇上,可以聽聽父母、師長和名家的推薦意見。在美國,就有為中學生規定的20多部必讀書,其中文學、哲學、自然科學都有,還包括《共產黨宣言》。中國教育部門也為中學生規定了一批必讀書,包括中國和外國的古典名著。其實這些書,對於那些沒讀過的成年人,也是值得一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