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在奉城的王修柏接過聖旨, 心中千回百轉, 著人給了傳旨的親隨塞了個荷包, 想要宴請親隨吃頓便飯, 被親隨婉拒, 親隨不停歇的返回京城。王修柏拿著聖旨回到家裏, 這事得和家裏的好好商量, 皇上下旨讓他去海外,就不可能推托,必須去。隻是……皇上沒說讓他卸下知府的官位, 他走了奉城誰來打理,還有家裏的,是要留在奉城, 還是要回城京。

夫夫兩人商量之後, 決定留在奉城,按說帶著孩子回京住在大宅中, 不會有人說出什麼, 但王修柏的媳婦表示他是男人, 帶孩子留下, 誰敢打他的主意, 除此之外, 還有這邊的產業,小叔子把海上養殖的產業都給了他們,他們總不能扔下了不管, 去歲海上養殖便賺了不少, 今年總不能低過去歲,而且在奉城,有很多百姓就靠著養殖賺錢,他若是離開,會引起不必要的事端,多少人看著海上養殖賺了錢,眼紅,想要分一杯美羹,如果搬到台麵上做事,他絕對不會攔著,小叔子話的意思便是有錢大家賺,大梁那麼大,錢是賺不完的。可偏偏就有一些錢,不走正路,非要搞些下三爛的手段,他怎麼能放心的進京。

至於孩子們,他也不放心,養在身邊能夠注意著他們的言行,當真送進京,父親忙著衙門的事,母親身體又不大好,怎麼能勞煩他們。兩人下了決定後,王修柏便開始打包行李,出海要帶的東西,列出一張單子,衣服從厚到薄各兩套,裏衣帶了數件,說是不讓帶人,伺候的仆人還是要帶上的,不然換洗的衣服誰來洗。除了常服外,還有官服也要帶著,這次是正式的官員走訪,官服便是身份的象征,也不知海外的人對他們的官職了不了解。

衣服裝滿了一個藤箱,又開始收拾一些吃食,住在海邊,晾曬的海幹貨怎麼能缺少,各種各樣不同滾味的海幹被包好裝進箱子裏,王修柏此行還有一個任務就是看能不能把海幹貨賣到海外去。奉城的海幹貨比起其他等地有著很大的不同,那就是滋味多。

過年在京城的時候,他們聽王修晉提過,可以在曬海物的時候,可以放一些調味,添加調味的時候絕對不能放鹽,海物本身就很鹹了,若是再放鹽,能齁死幾個。入夏之後,他們便請婦人在曬幹時,先試著曬了些,還別說,曬出來的味道很不錯。

於是在第二批曬幹的時候,帶著各種調味的海物明顯多了一些,兩口子給京城送了一些,其他的全數賣了,賺了不小的一筆,兩人也不小氣,拿出大頭發給做工的人,對於他們來說,錢多了並不是什麼好事,哪怕錢的來路很正,卻也會讓一些有心人士做文章。

在王修柏進京後,才收到來自京城王家的信,王修柏媳婦沒有因為王修柏已經回京便沒有回信,而是非常認真的給長輩寫了回信,在信裏寫明沒能一同回京的理由。

王修晉從知道大哥要出海外後,便在忙,忙著給大哥找位會海外語的先生,他雖然也會一些,但在交流上絕對是有問題的,而他上輩子學的東西,大概是第二次出生的時候落在娘胎裏了,王修晉給大哥請的先生,要比王大人請的那位強上不少,是地道的海外人士,純外教。

這位外教不單單教王修柏,此次出海外的幾位官員,全都要跟著他一起學。用皇帝的話說,不能因為他們是蠻夷,就忽略了對方的語言,在交流上一定不能有問題,不能明明對方說著罵人的話,卻因為不懂對方的語言,還當對方說著玩笑的話。

派去海外的官員,沒有那種清高孤傲的官員,此次出行文武官員各占一半,而主官是皇上的第十個兒子,前年剛大婚,去歲得子,平時不顯山不露水,此次得了皇上的重用,行事卻很低調,並沒有因此張揚膨脹起來,連學習海外語都與大臣同坐在一起學習。

因海外語先生是王修晉請的,十皇子便言等王知府進京後一同學習,若是其他幾位大臣,王修晉絕對會讓他們等著,可說話的是十皇子,不管他們有沒有交情,關係遠近,對方的身份擺在那裏,王修晉哪敢讓對方等著,隻說到時請先生尋時間給長兄補上落下的便是。

十皇子並沒有因此而讓先生開始授課,而堅持等著王修柏回京。王修晉不好說什麼,隻能在心裏叫苦,他和十皇子接觸不多,也摸不清對方是什麼性格,又不開去問四皇子或是五皇子,若是去了,便要注意說放的語氣,一個不對就會讓人覺得他是在告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