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大人表態了,想要咬肥肉的人,隻等著皇帝開口,他們猜測著皇帝會派人在設立的總衙門裏安排一位皇子,或是皇上親信的人,其餘的位置會分給大臣們,可不想皇帝開口便是,物價衙門還是交給與大臣和商人都沒有什麼關係的緝事廠管好了。到嘴的肥肉飛了是什麼感覺,大臣們真切的體會到了,以前他們視皇商為眼中釘,現在則是緝事廠的親隨取代了皇商的位置,一躍成為大臣們看著不爽的NO.1,恨不得讓緝事廠徹底消失,可惜不能絕了親隨的身份,隻能暗自磨牙。

王大人沒想到最後會是這樣,連王修晉也沒想到,皇帝盡然把這麼一塊大肥肉全都握在自己的手裏。不過細想想,也沒有什麼想不通的,肯定是那些大臣表現的太過積極才會讓皇上對大臣看著不順眼,原本皇帝就對文臣有著一些小情緒,這情緒隨著一件又一件事的發生而越存越多,一但爆發,恐怕文臣又將迎來一次大清楚,而眼下這幫文臣,一個個卻拎不清,好似大梁沒有他們便會滅亡一般 ,擺不正自己的角色,而追其原由,大概是曆朝曆代對文官的重用遠超於武將。

王修晉對朝廷怎麼分食肥肉沒有興趣,他隻想知道衙門何時成立,統一定價的標準是什麼。細想想,讓親隨掌管物價的事,遠比握在某位皇子或是大臣手裏強。

在年底前物價衙門確立下來,衙門和都察院比臨,在各大城設有分衙門,主管當地的物價設定。下麵的衙門用的人仍舊是親隨,此舉自然又引得一些官員咬牙切齒,卻也隻能如此,近些年來,皇帝大權在握,經常不和大臣商量便下決定,讓一些史官記下以剛愎自用來形容皇帝的性格。

皇帝對史官的記錄並沒有說什麼,也沒把史官發配,不過也沒讓他們好過,把史官送去修書籍去了要,皇帝要紡一各地學堂的教書內容,從各種書籍裏挑出精華留下,正確的給孩子為人為官的觀念,可不能再培養一批隻知朝廷撈油水的官員。

一同編書的還有今年科舉的前二十名,這些人還沒體會完風光,就被派去修書,沒有人有怨言,便是不來修書,他們也不可能會立刻派官,比起做別的事,修書他們還是能勝任的。

今年科舉,王掌櫃的兒子仍是沒中,王掌櫃決定不再讓兒子參加科舉,想要光耀門楣也得看看是不是那塊料,這些年兒子都沒有靠自己的能力賺過錢,現在是時候讓兒子走出去,好好尋個做事。

除去王掌櫃的兒子,新樓學堂裏也有兩人參加了科舉,一路順利的過關斬將,直升入殿試,最後雖無緣三甲,卻也占據了四五的位置,這樣的成績,王修晉很知足,以後他們每年都會有些人參加科舉,成績不會差,拿狀元是不可能的,參加科舉並不是為了在朝為官,他們隻想縮在新樓學堂裏做先生。

參加科舉在新樓學生的眼中就是一次檢驗成績的測驗板,不管平時成績的好壞如何,都要能過科舉試一下。至於之後,是決定為官,還是另尋其他的事情做,沒有人給他們出主意,全憑個人決定,但新樓參加科舉的學生,都選擇了回到學校,給小孩子們啟蒙授業。

一年又到了頭,年前李村一些人跑到將軍府來,他們尋管家引去墓給長輩燒紙。王修晉和李菻善也在年前給家中老輩燒紙,王修晉借著給李家長輩燒紙的時候,給前世的父母也燒了些,就是不知道他們能不能收到。

年底,除了置辦年貨之外,王修晉還要給女兒準備抓周的東西,女兒現在已經一歲了,說話有些不利落,卻把人全都記全了,每每開口都能把人叫準,說短一些沒有問題,若說長句子,就說不明白了。

王修晉把每一種適合女兒的東西全都帶回家,務必要讓女兒抓得高興。至於女兒抓到什麼,以後會做什麼,全都不是現在考慮的事。上輩子小時候,老師問夢想是什麼,當時他當時還說要做科學家呢?結果高中他文理分班的時候,他選擇了文,所以在王修晉看來,抓周並不能決定什麼,隻是對孩子未來寄予美好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