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修晉的行動非常快, 不想電廠變火廠, 自然要把條條框框的規矩定得多多的, 這若是走了水, 損失錢是小事, 人才的流失, 還有那些盯著他的不放的, 時不時想要從他身上咬一口的大臣,他怎麼能讓別人占去便宜。一條接著一條的規矩,被釘到板上, 不識字?看不懂文字?沒關係,有專門的先生一個字一個字的講解,保證讓每一位讀懂, 認清。

電廠的事, 給王修晉敲了一個警鍾,每一家工坊, 王修晉都把規矩一修再修, 以保證絕對做到安全生產。

說起來, 天下文人對王修晉咬牙切齒不單單是因為他錢多, 還有一點就是, 他讓識字的人越來越多。起初他們因王修晉各種對文人利好的行為, 誇讚了數次,隻是當看到越來越多識字的人出現,也讓他們心裏對王修晉有了不滿, 以前讀書的人少, 讓他們生出唯有讀書才能成為人上人的感覺,而現在,讀書識字的人遍地都是,便是討飯的,都識些字,哪裏還會有什麼人上人的自我良好的感。讀書人的身份,變得普通,變得沒那麼顯眼,變得越來越不受皇上重視,便是百姓對他們也不如以前那麼敬畏,這怎能不讓文臣對王修晉心存不滿。

隨著讀書人地位的下降,一些傳統手藝人的地位有了一些提升,像是軍中□□工坊裏就有兩位被皇上親封為大師,還有王修晉船坊裏,一位師傅雖沒被封為大師,但也被封為巧匠,賞了百兩銀子外,每個月還有二兩銀子,這樣的封賞讓每一位工匠特別的振奮。

對匠人越發被重視,王修晉是樂見其成的,雖說手藝人和科研人員還有一些差距,但是培養培養,說不定就能激發更多人,讓大家更有動力,更有奔頭,就能發明出一些讓人意想不到的東西。王修晉對古人的製造能力是非常欽佩的,看看古人修建的長城,能屹立幾千年,經曆了諸多戰火的洗禮,沒怎麼樣,到後來反倒是被大批大批的遊客將台階磨平。

除去長城,還有很多老祖宗修建的建築,最具代表性的便是橋 ,後世投資巨額修建出的大橋,沒幾年就出事了,而古人修的橋,卻沒任何的問題。比技術,後世遠比古人先進,比設計理念,比修建材料,古人哪個都比不過後世,可……當真是應了一句話,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當然,出事的建築總歸是少數,可媒體總喜歡去放大這樣事故,也就會讓人產生一種“不如古人”的錯覺。

推崇匠人的事,起初並不順利,在一些自識清高的人看來,為匠人者,都是些下等人,怎能抬舉。這話也不知怎麼就傳到了皇帝的耳中,皇帝覺得特別的不舒服。皇帝的祖上在沒起義之前,就是位木匠。老祖宗也不覺得出身有多低,而皇帝不忌諱提老祖宗的出身,此次抬匠人的地位,不單單是因為想要壓壓文人,也是皇帝夢到了老祖宗。夢裏說了什麼,皇帝不記得了,隻記得老祖宗的樣貌,倒不是皇帝和老祖宗相處過,有多親,而是那位老者和他的父親著實太像了。

放在後世,心理學家就會解釋,這是大腦思維什麼什麼的……,但在古代,就會被認為,老祖宗托夢給他,肯定有事。想想皇陵有人守,皇陵的規格也相當不錯,應該不是陰宅不舒服,那麼能讓祖宗托夢的事會是啥?思來想去的,皇帝也沒個思緒,偏巧了白日裏有文官跑到皇帝麵前念軍工坊的投入太大,裏麵的工匠月例快要和為官者相同。

皇帝一聽,心中一亮,然後那位跑到皇帝麵前想要打壓軍工坊的文官被貶到偏遠的縣城做縣令去了,若不是皇帝念著對方點醒了他,指不定是何樣的下場。

朝廷裏的文官也看出現在皇帝的喜好,一些人因此而沉穩下來,一些人則心生不甘的意圖改朝換代,可……手裏在有財有權的人未必能養起兵,改朝成功,一幫子隻會動嘴皮子,還看低武夫的文人……連勢頭都沒搞起,就被掐滅了火,而這些人的下場……不用動腦便也能猜到。

王修晉對朝廷發生的事,便是想做事不關己高高掛起,也隻能是想想。親爹是皇帝的謀臣,大哥在戶部雖沒什麼實權,但其背後的靠山是皇帝,未來隻要不犯低級錯誤,前途便是不可限量。夫家,李老將軍依舊健朗,李大老爺手裏沒有兵權,卻是駐兵的軍隊的大將,李菻善如今負責專門陪送軍隊士兵的學堂。李家二老爺駐守邊關,李三老爺負責軍中後勤,李家比王家更讓人眼光,但卻沒有一位提議要查李家,原因很是簡單,唯一獲封的皇商便在李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