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章 科技(1 / 2)

武煒到了這裏,才明白,武龍的軍銜為什麼在如此年輕的時候就能做到大校——這是任務需要而已,不然,管不動人。中國還沒有象美國一樣,前線作戰的士官直接可以指揮炮火和飛機作戰,而後方的高級軍官完全服從!

造成這樣的原因,除了體製上的,就是中國的外圍戰爭太少(注意:不是沒有)。很多時候,改革及效率,隻是因為問題的迫切才產生,否則,長期養成的習慣不是那麼容易扭轉。

所以,武龍的軍銜,隻能看做是以一個習慣去對付目前還沒有完全改掉習慣。

武煒站在自己做的定向炸彈旁邊,強烈的爆炸隻震得他耳朵嗡嗡響,卻沒有炸傷絲毫。待耳朵恢複了一點,他就問:“頭,我能發表我的意見嗎?”

“可以,本來,我就沒有打算要你會做聽從命令的家夥。”武龍也在擺弄一個定向炸彈,不同的是,他是安裝在一副已經被打得體無完膚的步兵戰車側麵裝甲上。研究這副被動式電磁裝甲科研小組組長牛叉烘烘地說,別這輛試驗步兵裝甲戰車已經被我們打花了,可武龍大校你沒這本事炸開它。不信邪的武龍和武煒還真較勁上了,在最堅固的側麵進行爆破。

2006年5月在德國舉行的第13屆國際電磁發射學術大會上,中國出了52篇論文,僅次於美國的72篇。哈爾濱工業大學的一篇論文論述了中國主動式電磁裝甲技術的研製情況,美國據此判斷中國在主動式電磁裝甲技術方麵至少落後美國十年。

可是,2008年7月,美國陸軍實驗室主任費爾博士就吃驚地獲知,一輛安裝主動式電磁裝甲的中國實驗坦克在某型反坦克導彈的打擊下安然無恙。

“中國決無可能那麼迅速!一定是以色列人!猶太人早就需要為他們的軍事行動獲得中國的諒解和沉默!這個世界,除了美國,就是以色列已經把電磁裝甲投入了實戰!”費爾博士根本不相信中國的創造能力!

電磁裝甲的原理並不複雜,難就難在應用上。1973年,韋爾開(Walker)提出了原始的電磁裝甲的概念。20世紀70年代末,前蘇聯的拉弗列恩季耶夫流體力學研究所開始研究電磁裝甲。20世紀80年代,美國國利福尼亞的麥克斯韋(Maxwell)實驗室也開始了研究電磁裝甲。之後美國陸軍實驗室(ARL)的武器技術指導委員會(WTD)製定了一項具體研究計劃,涉及的參研成員有核與定向能研究部、武器概念研究部、終點效應研究部以及推進和飛行研究部。1992年,美國國防部在給國會上報的21項《國防部關鍵技術計劃》中,已把電磁裝甲列入脈衝功率技術中。後來德、法、英等國也開始了電磁和電熱裝甲的研究。

還沒等武煒接著發問,武龍已經打手勢要武煒離開,畢竟按照裝藥量,炸一棟大樓都可以了。

20秒後,被用於試驗的步兵裝甲車在強烈的爆炸中被氣浪猛地推前3米多,而該被動式裝甲則是炸出一個大洞。

“哈哈……這些叫他們還敢牛叉不?”武龍得意洋洋地往回走,還沒走兩步,步話機裏有人氣急敗壞罵起來:“武龍,你用什麼炸的?”

武龍拿起步話機大叫:“小子,穿甲彈奈何不了你的防護裝甲,我用的是納米鋁粉高溫高爆劑!哇哈哈——等會我去你那裏拿槍。”

被動式裝甲原理比較簡單,在主裝甲外放置兩塊金屬(鋼)板,其間用絕緣子隔離開一定距離。通常最外邊的鋼板接高功率脈衝電源的低電端(接地),靠近主裝甲的鋼板接電源(如電容器)的高電壓端。當破甲彈射流穿通兩鋼板時,相當開關閉合而接通電容器電路,則有大電流脈衝通過金屬射流,將引起射流的磁流體力學的不穩定,使射流發散,降低了射流的侵徹能力,避免射流破壞坦克的主裝甲。倘不是破甲彈射流而是尾翼穩定的脫殼穿甲彈,當大電流流過穿甲彈彈芯時,也會引起穿甲彈彈芯震動和膨脹的不穩定性,從而使穿甲彈彈芯斷襲,失去有效穿甲能力。這種被動電磁裝甲的電源是均布在鋼板四周的,電流從四周一起向接通的彈藥放電。

簡單的來說,這種防護裝甲,主要的功能是防止被穿甲,武龍偏來鑽空子,用超過防護裝甲耐受溫度許多的納米鋁粉高溫高爆劑耍了一把。

組長已經到了門口,垂頭喪氣地遞上一把“沙漠勇士”手槍。這是一把老牌輕武器製造商美國IMBER公司提供給客戶的樣品槍,半手工的加工使得該槍有著迷人的細致和特定的功能,成為武器藏家和資深槍械專家的最愛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