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隱忍故事庫1
[BT2]人生是在忍耐中走向成功的
希臘神話中宙斯的情人嘉麗絲多是一位善於忍耐的精明女神。天後赫拉經常欺侮她,有時讓她在廢墟的瓦礫中長跪,有時讓她到冰冷的河水裏撈取金釵。為了求得保全,不招致殺身之禍,嘉麗絲多默默忍受著這無端的羞辱。
有一次,赫拉發現宙斯在瞧見嘉麗絲多時,眼睛因情感的抽動而為之一亮,不禁醋意大發,執意要殺死嘉麗絲多。在這種危難時刻,嘉麗絲多知道自己不是赫拉的對手,因而不做致死的爭鋒,她跪在地上,忍受著赫拉強加於自己的不白之冤,伸手哀求,苦苦申訴,雖然被變成了一隻大熊,最終卻保住了性命,成為天空中明亮的星座。
日本前首相竹下登,在他的整個政治生涯中,也無時無刻不得益於忍耐精神。竹下在談到他的經驗時說,“忍耐和沉默”是他在協助老師佐滕榮作首相時所學到的政治風度。
在中國,“忍”字更成了眾多有誌之士的人生哲學。忍一時之氣,免百日之憂;一切諸煩惱,皆從不忍生。越王勾踐也罷、韓信也罷,都曾經受過別人的胯下之辱,最終渡過了難關,成就了大業。清·金蘭生《格言聯壁·存養》中說:“必能忍人不能忍之觸忤,能為人不能為之事政”。
現實生活本身並不全然是理性的,其中也充斥著很多無奈的邏輯。譬如,某些人的性格帶有攻擊性,這就意味著另一些人往往無端地遭到挑釁。如果我們對所有的攻擊,都施以反擊的話,那我們生活的環境將充滿火藥味,於健康何益?於人際何益?於人生何益?
忍讓者,忍耐也,謙讓也。一般說來,社交過程中產生什麼矛盾的話,雙方可能都有責任,但作為當事人應該主動地禮讓三分,從自己方麵找原因。忍讓,實際上也就是讓時間、讓事實來表白自己。在社交中取忍讓的態度可以讓很多事情冷處理,可以擺脫相互之間無原則的糾纏和不必要的爭吵。歌德有一天到公園散步,迎麵走來了一個曾經對他作品提出過尖銳批評的批評家。這位批評家站在歌德麵前高聲喊道:“我從來不給傻子讓路!”歌德卻答道:“而我正相反。”一邊說,一邊滿麵笑容地讓在一旁。歌德的忍讓避免了一場無謂的爭吵。有了歌德這樣的忍讓就可以避免各種矛盾衝突,也可以消除自己的惱和怒。從某種意義上說,它既可以為自己擺脫尷尬難堪的局麵順勢下台,又能顯示出自己的心胸和氣量。
俗話說:“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期望愛情甜蜜者,難免有失戀的苦惱;一向和諧的家庭,也短不了馬勺碰鍋沿的爭吵;被認為可信賴的朋友,偶爾的誤會競產生隔膜;為事業而奮鬥拚搏,也許遭到平庸者的嫉妒……生活中的這些個不如意,常常檢驗著一個人的修養水平:有的泰然處之,從容對待,以真誠化幹戈為玉帛;有的則怒形於色,耿耿於懷,因褊狹積小怨為仇端。學會忍讓,這看似極簡單的事,卻有化解你生活中各樣煩惱的神力,而使人生路上充滿信心、愉快和陽光。
首先,忍讓是一種美德。親人的錯怪,朋友的誤解,訛傳導致的輕信,流言製造的是非……當此時,生氣無助雲消霧散,惱怒不會春風化雨,而一時的忍讓則能幫助恢複你應有的形象,得到公允的評價和讚美。清代中期,有個“六尺巷”的故事,據說當朝宰相張英與一位姓葉的侍郎都是安徽桐城人,兩家比鄰而居,兩家都要起房造屋,為爭地皮,發生了爭執。張老夫人便修書北京,要張英出麵幹預。這位宰相到底見識不凡,看罷來信,立即做詩勸導老夫人:“千裏家書隻為牆,再讓三尺又何妨?萬裏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張母見張書明理,立即把院牆主動退後三尺;葉家見此情景,深感慚愧,也馬上把牆讓後三尺。這樣,張葉兩家的院牆之間,就形成了六尺寬的巷道。古代開明之士尚能如此,今天同事之間處理小是小非,是應該比封建時代更高一籌的。
忍讓不是懦弱可欺。相反,它更需要的是自信和堅韌的品格。富者能忍保家,貧者能忍免辱,父子能忍慈孝,兄弟能忍意篤,朋友能忍情長,夫婦能忍和睦。古人講“忍”字,至少有如下兩層意思:其一是堅韌和頑強。晉朝朱伺說:“兩敵相對,惟當忍之;彼不能忍,我能忍,是以勝耳。”這裏的忍,正是頑強精神的體現。其二是抑製。《荀子·儒效》:“誌忍私,然後能公;行忍惰性,然後能修。”被譽為“亙古男兒”的宋代愛國詩人陸遊,胸懷“上馬擊狂胡,下馬草戰書”的報國壯誌,也寫下過“忍字常須作座銘”。這種忍耐,不正凝聚著他們頑強、堅韌的可貴品格麼?有誰說他們是懦弱可欺呢?
其次,“小不忍則亂大謀”,問題的關鍵是看“謀”的是什麼。忍小憤而就大謀,是英雄本色。成語“負荊請罪”的故事傳為千古美談:藺相如身為宰相,位高權重,而不與廉頗計較,處處禮讓,何以如此?為國家社稷也。將相和,則全自團結,國無嫌隙,則敵必不敢犯。藺相如的忍讓,正是為了國家安定之大謀,忍讓成大事,相反,不忍讓而亂大謀的事也不鮮見。楚漢相爭時,項羽吩咐大將曹咎堅守城皋,切勿出戰,隻要能阻住劉邦15日,便是有功。不想項羽走後,劉邦、張良使了個罵城計,派兵城下,指名辱罵,甚至畫了畫,汙辱曹咎。這下子,惹得曹咎怒從心頭起,早將項羽的囑咐拋到九霄雲外,立即帶領人馬,殺出城門。真是,衝冠將軍不知計,一怒失卻眾貔貅;漢軍早已埋伏停當,隻等項軍出城入甕。霎時地動山搖,殺得曹咎全軍覆沒。
第三,忍讓是一種眼光和度量,能克己忍讓的人,是深刻而有力量的,是雄才大略的表現。
“要是自私的人想占你的便宜,就不要去理會他們,更不要想去報複。當你想跟他扯平的時候,你傷害自己的,比傷到那家夥的更多。”這句名言很耐人尋味。
一個“忍”字,自古至今一直散發著神奇的光芒。古今中外幾乎所有的成功者,都大大地沾了“忍”字的光。
馬爾辛利剛任美國總統時,他指派某人做稅務部部長。當時有許多政客反對此人,他們派遣代表前往總統府進謁馬爾辛利,要求他說明委任此人的理由。為首的是一位身材矮小的國會議員,他脾氣暴躁,說話粗聲粗氣,開口就把總統大罵了一番。馬爾辛利卻不吭一聲,任憑他聲嘶力竭罵著,最後才極和氣地說:“你講完了,怒氣該可以平息了吧?照理你是沒有權利這樣來責問我的,不過我還是願意詳細地給你解釋……”這幾句話說得那位議員羞慚萬分。但總統不等他表示歉意,就和顏悅色地對他說:“其實也不能怪你,因為我想任何不明真相的人,都會大怒。”接著,他便把理由一一解釋清楚。其實不等馬爾辛利解釋,那位議員已被他折服。他心裏懊悔,不該用這樣惡劣的態度來責備一位和善的總統。因此,當他回去向同伴們彙報時,隻是說:“我記不清總統的全部解釋,但有一點可以報告,那就是——總統的選擇並沒有錯。”
沒想到,向來為人們所輕視的“忍氣吞聲”有其極大妙處,不發怒不但使馬爾辛利的解釋獲得效果,而且使那位議員從此悔悟,以後永遠不再做出令人難堪的舉 動。別人故意用種種奸計,使你大發脾氣,你一氣之下,就會做出不理智的事情, 這樣無疑是自討苦吃。
欲製伏一個大發脾氣的人,再沒有比忍讓更好的了。
忍,是一種修養,是一種思想,是一種以守為攻的策略。君子忍耐的效果往往 超過力量與宣泄。古語講,“忍氣饒人禍自清”。君子之所取者遠,則必有所待,所 就者大,則必有所忍。
1958年,一個名叫威拉德·斯高特的男士在海軍服役兩年後,回到了美國首 都華盛頓,不出所料,全國廣播公司正等待他回去做播音工作。隻是沒有想到換了 個新上司。由於某種原因,這位新上司好像不大情願接受他。
他於是憋著勁兒要在各個方麵和他出上司見個高低,他就冷靜、謹慎地工作。 新上司對“快樂的夥計們”的節目時間重新安排以後,他耐不住了。他和老搭檔 (也是朋友)埃蒂·沃克一直主持這個喜劇節目。這次安排的時間差得不能再差了 ——將近午夜。
他怒火中燒,準備和上司幹一場,盡管這樣可能會使他被解雇。然而,在他大 動幹戈之前,他想起了《聖經》中所羅門王的一句話:“忍耐體現聰慧,寬厚才是 光榮。”他的情緒逐漸平靜下來。
埃蒂·沃克和他接受了這個倒黴的時間安排,兢兢業業地工作。終於在三年 後,使“快樂的夥計們”成為華盛頓首屈一指的節目。尤為難得的是,他認清了從 前那樣做是多麼不道德。他的所作所為填補了他們感情間的鴻溝。
一天,新上司主動邀他參加電台的聚會,這次是躲不掉了。晚會上,他遇到了 上司的未婚妻。她是個聰穎、活潑、務實的姑娘。像她這樣的姑娘怎能喜歡一個沒 有什麼可取之處的人呢?通過上司的未婚妻,他對上司的人品有了更清楚的了解。
隨著時間的流逝,他的態度轉變了上司的態度也變了。後來,他們成了好朋 友。他仍在全國廣播公司工作,並在電視的“今天”節目中主持氣象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