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成語智慧故事1(1 / 3)

第三章 成語智慧故事1

[BT2]杞人憂天

從前有個杞國人,他整天都在胡思亂想。

有一次,他突然說:“天隨時可能塌下來,地也隨時可能陷下去,我們到時候恐怕連立足的地方也沒有了,怎麼辦?”大家聽到他的話以後,覺得那是不可能的事,他的擔心是多餘的。可是這個人回到家後更是憂心忡忡、寢食不安。

有個鄰居聽說此事,跑來開導這個杞國人說:“天不過是一團積聚的氣體,到處都是氣,怎麼可能塌下來呢?”

杞國人將信將疑地說:“就算天是氣體,難道太陽、月亮和星星也不會掉下來嗎?”

“不會,不會!”鄰居回答,“日月星辰也不過是一團團會發光的氣體,就是掉下來打著頭,也不會傷人。”

杞國人還不放心,又問:“那麼地陷下去怎麼辦呢?”

鄰居忙又回答,“地不過是堆積起來的土塊罷了,到處都是這樣的土地,它怎麼會陷落下去呢?”

杞國人聽完鄰居的解釋,終於放下了心頭的千斤重擔,變得開朗起來。

毫無實際根據的焦慮,隻會加重我們的精神負擔,於事情毫無幫助。問題還沒到來之時,沒必要去擔心它。

刻舟求劍

戰國時,楚國有個人坐船渡江。船到江心,他一不小心,把隨身攜帶的一柄寶劍掉落江中。他趕緊去撈,已經來不及了。

同船的人都感到非常遺憾,但那個楚國人卻似乎並不急,他掏出一把小刀子,在他剛才落劍的地方刻了個記號。

船靠岸後,那楚人立即從船上刻記號的地方下水,去撈取掉落的寶劍。撈了半天,也不見寶劍的影子。他覺得很奇怪,自言自語說:“我的寶劍不就是在這裏掉下去的嗎?我還在這裏刻了記號呢,怎麼會找不到呢?”

這時,船上的人紛紛大笑起來,說:“船一直在行進,而你的寶劍卻沉入了水底不動,你怎麼找得到你的劍呢?”

楚人聽後還是一知半解。

事物無時無刻不在變化發展之中,如果我們不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而是墨守成規。隻會遭到他人的嘲笑。

[BT2]班門弄斧

魯班是春秋魯國人,是位能工巧匠,善於雕刻與建築,技藝舉世無雙。人們把他看作是木匠的祖師爺。

有一次,明代詩人梅之渙去采石磯憑吊李白。采石磯是民間傳說中詩人李白晚年遊覽采石江時,見水中之月清澈透明,競探身去捉,便墜江而亡的地方。由於李白在此留下過足跡,因此傳說紛紜,並留下了不少名勝,如李白墓、謫仙樓、捉月亭等等。采石磯也因此成了旅遊勝地。

梅之渙來到采石磯附近的李白墓邊,發現墓的周圍題滿了詩,而有的根本就不像詩,既不對稱,也不押韻,拙劣無比,梅之渙氣憤之餘,揮筆題了一首詩:

采石江邊一堆土,李白之名高千古;

來來往往一首詩,魯班門前弄大斧。

梅之渙諷刺那些自以為會做詩的遊人是“魯班門前弄大斧”,這句話被後人縮成“班門弄斧”這個成語。

無論何時何地,做人都應該謙虛謹慎,因為山外有山,人外有人,比你強的人,大有人在。

[BT2]囫圇吞棗

有一位醫生說,生梨對人的牙齒很有好處,但對脾卻有害處;而棗對脾有好處,卻對牙齒有害處。

一個自以為是的人聽後,想了半天說:“我倒有個好法子,那就是我吃生梨的時候,隻用牙齒咀嚼,卻不咽到肚裏去,這可以使生梨對牙齒有益,而免得傷脾;等到吃棗子的時候,我就不用牙齒咬,而是一口吞下肚去,這不就可以讓棗子對脾有益,而免得它傷害牙齒嗎?”

醫生聽後,笑著說:

“你吃生梨隻嚼不咽,倒還可以做到;可吃棗子隻咽不嚼,就很難了,你那樣囫圇吞棗,棗核咽下去.胃可受不了啊!”

我們不能對事物的認識未加強理解與思考,就糊裏糊塗地接受。那樣的話,不但沒認識清楚事物,反而傷害了自己。

[BT2]夜以繼日

周武王姬發攻滅殷商後,建立了西周王朝。但是,他沒有繼續完成周朝的大業就去世了。他的兒子姬誦繼承了王位,就是周成王。成王繼位時隻有十三歲,由他的叔父周公姬旦輔佐朝政。

周公旦在哥哥姬發領導的攻伐殷商的事業中,發揮了很大的作用。擔起輔佐朝政的重任後,他忠於職守,為鞏固周王朝的統治嘔心瀝血。

由於為國操勞過度,積勞成疾的周公在東都建立後不久就去世了。去世之前,他還告誡大臣們,一定要幫助天子管好中原的事;自己死後要葬在成周,以表示雖死不忘王命。

孟子十分推崇他為國操勞不辭辛苦的精神。讚揚周公道:

“周公想兼學夏、商、周三代開國君主的賢德,來把周朝治理好。如果有不適合於當時情況的,他就抬起頭來想。白天想不好,夜裏繼續想。等想出了好的辦法,便坐著等待天明,馬上去施行。”

“夜以繼日”便出自孟子的這句話。

夜以繼日這個成語是用來形容人們工作認真刻苦,廢寢忘食,公而忘私。不過,現代工作理念更注重效率,也就是說在工作時間內要將效率發揮到最大值,而在休息時間,則好好休息。

[BT2]夜郎自大

漢武帝時,為了加強同南方各部族的聯係,尋求打通到身毒國即今印度的道路,曾派使臣王然於、柏始昌等人往西南尋求通往身毒之路。

到了滇地,滇王當羌問使者“漢朝和我們相比,哪個大?”到了夜郎國,夜郎王也是這樣問。原來他們對漢朝的情況很不了解,一直認為自己的地盤才是天下第一。使者聽了,便把漢朝的情況向他們作了介紹,他們仍然不相信。

漢武帝初期,在鎮撫北方的同時,也派兵去征討南方。大將唐蒙應召出征,他向漢武帝建議,要征服南方,須先鎮撫夜郎國。漢武帝采納了唐蒙的建議。

夜郎國的故址在貴州西部地區,婁山關東北二十裏地方,在西南六十多個部族中還算是較大的一個。國內四麵環山,交通不便。

唐蒙見了夜郎國王後,贈送了華麗的綢緞等禮物,轉達了朝廷意願,提出改夜郎為郡縣。由於夜郎國國王從未離開過自己的國土,不知外界的情形,所以一直稱王稱霸。當唐蒙告訴他說漢朝有十三個州府,每個州府又有許多縣,夜郎國的國土隻有漢朝一個縣那麼大。夜郎國王才一改夜郎自大,同意變為漢朝的郡。

閉關自守,孤陋寡聞,卻妄自尊大,這樣的人在如今的信息社會,是要吃苦頭的,不管怎樣,都應該保持謙虛謹慎的作風。

[BT2]孤注一擲

寇準是北宋真宗時一個精明能幹的宰相。

有一次,遼國突然發兵侵犯中原,很快就打到了河北澶州(今河北省濮陽縣西)。

宋真宗得到邊境的戰況後,馬上召集文武大臣商議對策。

宰相寇準說:“陛下,敵軍聲勢浩大,隻有陛下親自前往澶州督戰,才能振奮將士的士氣,打敗敵人!”

真宗覺得寇準的話很有道理,便采納了他的建議,親自統率三軍前往澶州。

由於真宗親自督戰,宋軍士氣非常高昂,把遼兵打得落花流水,使遼國不得不向宋朝稱臣求和。

宋真宗班師回京以後,對寇準更為信任和依賴了。可是,奸臣王欽若對寇準十分妒忌,他千方百計尋找機會中傷寇準。

有一次,王欽若陪真宗賭錢,故意接連輸了好幾次,然後把所有的錢都押上,真宗覺得很奇怪,問他為什麼這樣。

王欽若說:“陛下,上次我們和遼兵在澶州作戰,你不是也曾孤注一擲嗎?那時寇宰相堅持要你禦駕親征,便是拿你的性命當做賭注一樣地孤注一擲呀!要是當時我方軍事失利,那你的生命不就危險了嗎?”

真宗聽了這個拿自己的生命當做賭注的比喻,覺得不無道理,不覺發起怒來,不久就把寇準貶了職,從宰相降為陝州知府。

孤注一擲,意味著承擔很大的風險。當然,風險大,收益也就大,可是如果萬一押錯了,那可就是血本無歸了,因此,在沒有很大把握的前提下,還是不要孤注一擲為好!步步為營、腳踏實地,這樣我們的成功之路會更加寬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