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尋找人生中的幸福與快樂2
勇於探索未知領域
你可能已經步入了人生的另一種誤區——極力回避未知事物,你成了一位謹小慎微的“安全專家”。在你邁出每一步之前,你總是希望知道自己走向哪裏,達到目的之後會有什麼結果。於是,你開始完全依賴於自己的“計劃”,不可有半點更改。你總是懼怕失敗,並且變成一位盡善盡美主義者。你不願作出任何新的嚐試,不敢接受新的挑戰,你為了保證成功的安全係數而放棄了自我冒險和努力。當你陷入這種誤區時,你便固步自封,沒有絲毫長進。未知世界是冒險家的樂園,勇敢而入吧!
其實,神秘的未知不僅是科學與藝術的源泉,也是人發展與激情的源泉。然而,在現實生活中,許多人往往將未知與危險等同起來。他們認為,生活的目的不過是墨守成規、因循熟知的事物,因而他們總是希望知道自己走向哪裏。隻有那些莽撞之人才會冒險去探索生活的未知領域,而且當他們苦苦探索之後,結果往往大吃一驚,深感失望,甚至驚慌失措。當你還是肩披紅領巾時,老師便教你高聲學唱“時刻準備著”。但你怎能為未知做好準備?顯而易見,根本不能!因此,還是避免未知好,這樣你永遠不會落得可悲可笑的結局。還是穩妥點吧,別去冒險,你應該循規蹈矩,即使這些規矩是單調而死板的。
也許你經常有這樣一種生活體驗:對那些每天接觸並熟知的事物,你似乎十分厭倦,不再願意在每天到來之前便知道它是什麼樣的。如果在問題還沒有提出之前,你便已經知道其答案,那麼你就不會有所發展。令你印象最深的時刻,也許正是你本能地投身於生活,想做什麼就做什麼,並興奮地期望神秘的未來的時候。
1.走你自己的路
如果你充分相信自己,你就具備了從事任何活動的信心與能力。一旦你敢於探索那些陌生的領域,才可能體驗到人生的各種樂趣。想想那些被稱之為“天才”的名人,那些生活中頗有作為的人,那些在政界和商界頗有影響的人物,他們都具有一個共同的特性:他們並非僅僅精通一件事情,更重要的是,他們從不回避未知事物。例如,富蘭克林、貝多芬、蕭伯納、邱吉爾以及許多其他偉人,他們都是敢於探索未知的先驅者。與你一樣,他們也都是普通的人,唯一的區別隻不過是他們敢於走他人不敢走的路。另一位文藝複興式人物施魏策爾曾經說過:
“人類的一切都不會使我感到陌生。”
我國著名的文學家魯迅先生也曾說過:
“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隻有那些勇於探索未知的人,才能帶領他人走出一條路來。你可以用新的眼光重新看待自己,打開心靈的窗戶,去嚐試那些你一向認為力所不及的活動;否則,你就會以同樣的方式反複進行同樣的活動,直到你結束自己的一生。事實上,任何一位偉人都是普通而平凡的,他們的偉大之處往往體現在其敢於探索的品質和勇氣之上。
要積極嚐試新事物,就必須擯棄這種觀點——改變現狀不如苟且偷安,因為改變將帶來許多不穩定的未知因素,並存在一定的風險。也許你一直認為自己非常脆弱,經不起摔打,如果涉足一個完全陌生的領域,就會碰得頭破血流,這是一種荒謬的觀點。當你身處逆境時,你可以依靠自己戰勝困難;當你遇到陌生事物、身處陌生環境時,你不會經不起考驗,更不會一蹶不振。相反,如果消除生活中的一些單調的常規,倒會減少你精神崩潰、厭倦生活的可能。對生活感到厭倦,這會削弱一個人的意誌並產生一種不健康的心理影響。一旦對生活失去了興趣,你就可能首先在精神上垮掉。然而,如果你不斷給自己的生活尋找一些未知的因素,你的生活就增添了許多調味劑,你也會變得更加充實、上進,而不會選擇精神崩潰。
此外,你也許還抱有這樣一種心理意識:“這件事異常獨特,讓人覺得奇怪,我還是躲得遠一些好。”這種心理狀態使你無法獲得一種積極嚐試新生事物的經曆。例如,當你看見幾個聾啞人在相互用手勢交談時,你隻是覺得十分好奇,你隻在一旁觀看,也許從未想到與其交談;當你遇到一位不會講漢語的美國人在商場購物遇到語言障礙時,而你正好學過英語,這也是你幫助他人和鍛煉自己的一個良機。而你卻不敢,因為你害怕露麵,擔心自己說錯英語或者一時搭不上腔而出洋相。於是你可能假裝自己什麼也不懂,或者悄悄溜走,這樣避免了許多可能不利的未知因素。
你還可能認為,我們不管做任何事情,都一定要有某種理由,否則做它又有什麼意義呢?這種觀點純屬謬論!隻要願意,你可以去做任何事情,而不一定非得等到有一個明確合理的理由。我們沒有必要在做每一件事情之前非得尋找一個理由。如果事事都要有理再做,你就不能去嚐試新的經曆。當你還是個孩子時,你會逗螞蚱玩上一個小時,其理由隻不過是你喜歡逗螞蚱玩。你或者還曾因喜歡玩捉迷藏的遊戲而置身一人跑到樹林“探險”——其實,你當時並沒想到任何理由,隻不過是因為你喜歡這樣。當你慢慢長大成人時,你的行為受到更多的羈絆,你每做一件事情之時都得找到一個看似合理充分的理由。這種“熱衷”於理由的做法會阻礙你個人的成長與發展,使你不能開放自己。如果你不必再向任何人——包括你自己——就任何事情提出理由,那將是一種多麼令人寬慰的解脫!
愛默生在他的一則日記中寫道:“四條蛇在洞穴裏爬上爬下,我看不出它們這樣做的用意何在。既不是為了覓食,也不是為了交配——隻是爬來爬去。”
對我們每個人來講,應該養成一種健康的思維和習慣,想做什麼就做什麼,其原因很簡單:因為你願意這樣做。這種思維方式將向你展現出新的活動前景,並有助於消除你迄今為止養成的生活方式——懼怕未知。
2.當心誤入另一陷阱——“總要計劃”
生活中並不存在什麼“有計劃的自發性”,這一說法本身就是自相矛盾的。留意四周,我們不難發現,生活中總有那麼一些人,他們就是在自己終生的安排和計劃中了此一生,他們不能在原有生活計劃上作出半點改動。合理的計劃與安排本身並不會產生什麼不健康的心理,但如果你過分熱衷或依賴於計劃而生活,你就陷入了另一種誤區性行為。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個人生的目標與計劃,如你30歲以前應在事業上有何成就,40歲應完成什麼大業,年老時應達到一種什麼樣的人生境界——這樣你就不會盲目而碌碌無為地度過自己的一生。你也不會每天都要做出一個新的決定,也不會確信你能夠改變人生計劃。但請注意一點:千萬不要把計劃看得比你自己更加重要。
羅傑是一位20多歲的小夥子,他在一家公司上班,他也養成了一種“總要計劃”的誤區性心理。有一次,公司決定將他調到另一城市任一分公司經理。可是,他被這一調動嚇得不知所措。他有許多擔心:我在這一新城市能幹得好嗎?我將住在哪兒?我的父母和朋友怎麼辦——?由於對這些未知的因素產生了一種強烈的恐懼,於是他陷入了一種惰性,最後放棄了這個機會,隻是安於現狀,從而失去了許多類似的發展機會。
後來,羅傑找到了一位心理谘詞專家求助。在專家的幾次詢診之後,羅傑開始努力自發地生活。他認識到了一點——他的計劃是操縱別人的手段,是避免探索未知因素的安全途徑。於是他開始了改變自己的行動,他放鬆了對家庭成員的要求,允許妻子和孩子按照自己的意願行事。他甚至主動向公司申請調動部門工作。後來,他發現,原先所擔憂的一切事情都不存在什麼問題了。
3.尋找人生的最佳安全感
當你上小學四年級的時候,老師就開始教你寫作文,要求你寫作文時要先有一個引人入勝的開頭,正文要有條有理,最後要有一個精彩的結尾。遺憾的是,你可能將這種安排與技巧用之於自己的生活,將整個人生視為一篇作文“開頭”是為進入成人期而準備的童年,“正文”便是安排、計劃得有條有理的成年階段,而“結尾”則是退休階段和幸福的晚年。所有這些有條有理的思維使得你無法生活於現時之中。根據這一計劃,生活意味著穩妥地度過自己的一生。安全感意味著知道將要發生的事情;意味著沒有激情、沒有風險、沒有異議;意味著沒有發展,而不發展則意味著死亡。那麼,安全則是為死亡而備,因此,這種所謂的安全感是荒謬的。事實上,隻要你生活在地球上,隻要你生存於社會之中,你就永遠不會得到絕對的安全。退一步講,即使這種安全感不是荒謬的觀點,那也是一種可怕的生活方式。
上麵我們講到的安全感是指人的外界保障,如金錢、房產和汽車等物質財富,或者是工作、社會地位等生活保障。但是,世界上還存在著另一種值得追求的安全感,即內心安全感。所謂內心安全感,就是相信自己能夠處理任何事情的安全感。這是唯一的持久安全感,唯一的真正安全感。財物終歸會減損,經濟衰退會使你耗盡錢財,房產也有可能被別人占有,但是唯有你自己可以信賴,可以依靠,而且完全屬於你自己。你應該相信你的內在力量,而將財產、工作或社會地位僅僅視為給你增添生活愉快滿足,但卻可有可無的附屬之物。
現在,請你設想這樣一種情形:假定此時此刻,當你正在閱讀此書,突然有人向你撲來,並剝光了你的衣物,把你扔到直升飛機上,然後棄之於異國他鄉的一個荒野之地。你既沒預先得到警告,也沒有帶任何錢財,除你自己之外,一無所有。在這種境況下,你似乎重新降於世,他要麵臨新的語言、新的風俗習慣、新的氣候,而你的全部所有僅僅是你自己。在這種情況下,你將生存下去,還是因愁困而死?你會結交新朋友、找到吃的住的呢,還是僅僅躺在那兒哀歎自己多麼不幸?如果你需要的是外部安全感,你將無法生存下去,因為你的所有個人財物都已被人剝奪。然而,如果你具有內心安全感,並且毫不畏懼未知,那你就會活下來。
因此,我們可以將安全感的定義改為:知道自己可以應付各種局麵,包括沒有任何外界安全條件的局麵。不要跌入那種外界安全感的陷阱之中,因為這樣你就不能生活、不能發展不能有所作為。看看那些都訂好計劃,卻可能事事走在前麵至少他們可以嚐試新的經曆並避開那種苟且偷安的思維陷阱。
關於安全感的問題,一位作家曾在一首詩裏這樣寫道:
有那麼一天,我將出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