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合適的書籍是最好的老師3
開闊思維的妙方:聆聽講座
自蔡元培以來,北大開“兼容並包,思想自由”的學術研究之先河。“兼容並包” 實際上是學術民主問題。在學術領域裏,真理顆粒往往存在於多種學說之中,不用說往往是各有所見.各有所長。就學術發展來說,隻有不同學說的比較、論辯,才有利於獲得真理,推動學術進步。由此也就要求學者具有淵博的知識,最好能融合中西,貫通古今;要求在知識傳授上兼容並包,正確對待各種學說。
許多學問淵深、各有專長的積學之士被請至北大授課。一時之間,北大出現了發展學術的生動活潑的風氣。各種思潮在北大交流論爭,因此新思想新文化得到發展,影響遠播,北京大學成為新文化運動的中心、中國共產黨的搖籃之一也是自然而然了。這以後相沿成習,許多學者名家在北大點評時政、倡新學術,形成了良好的學術風氣。各類講座,使學生們從中受到陶冶與啟發、在思考與比照中獲得了較全麵的知識,不少人成長為國家棟梁之材或學問大師。可以說,名家苔革、學術爭鳴的講座為他們提供了廣泛的學習機會,並啟迪了智慧。同時學者們的學風與品格作為精神財富永遠留在了北大。在學界虛浮與刻薄之風甚囂塵上的時代,北大人為中國學術研究注人了清新的空氣。在諸子百家爭鳴的學術自由氣氛中,每一位學者都傾其研究有素的精髓成果而出,這樣就提高了講座水平,學生們自然受益匪淺。
講座是一種傳道的方式,是一種學習的方式,也是一種交流的方式。在北大聽講座可以說是一種享受,是一種如坐春風的感覺。涉及眾多的學派,博大精深,包羅萬象,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廣至世界而轉機自我。講者激情澎湃,忘我投入,生動幽默的語言,深入淺出,寓教於樂;聽者聚精會神,心馳神往,積極思考。這樣在輕鬆愉悅的氛圍中,聽者獲得了豐厚的知識,而且無形中受到品格與氣質的熏陶。一流的學者以高屋建領的眼光,以對學術的珍愛傾注其生命的精血,自然贏得普遍的讚譽。他們獨立的思想與嚴謹的治學精神,通過與學生的交流,灌輸進後者的腦海中、血液裏,成為一筆寶貴的財富。他們以學術為天下公器,以學術為生命的精神影響一代又一代的北大人,並在後世閃爍著耀眼的光輝。
北大由於名氣大,不少人以在北大做過演說而引以為榮。然而,北大的大門是敞開著的,這片沃土是勇於開拓者的天堂,也是無能者的悲哀地獄。滯灑惆攪之名流,博學厚積之大家,在三尺講壇,對數百學子,暢談高論,頗有“談笑深時風雨來”之氣概。或縱橫千古,五洲四海,臧否人物,點評時政;或意興橫飛,激越豪壯,評述詩畫,讚美生命。聽者神飛,講者動情,融身其間,你會感到湧動在暗處的是一種追求的力量,是一種自由的力量。許多閃耀著光彩的思想瞬間湧現,被睿智的學者抓住,從而促進了他們境界的提高;許多靈感悄然而至,被每一位聽者的頭腦,被天才的學生捕捉,從而提高了他們的認識。在麵對麵的交流和不停的問答中,思想的撞擊迸發出火花,產生了新的思想、新的學術觀點,這是高度智慧的學者與天才雋永的學子們共同創造的“神話”;在自由的談論、融洽的氣氛中,他們創造出自由的空間與偉大的思想,增長的是無形的知識與認識,開闊的是思維的視野。
積極參與文化節以開闊視野
有人說:“文化節是北大一道奇異的風景線,它不僅活躍了學術,活躍了文化,更活躍了人的思想。在這裏,你可以盡情感受知識的芬芳。暢遊在知識的海洋中,隨處可以采擷幾朵美麗的浪花。裝點你的人生。獨特的文化節總能使人從中獲得不小的收益。汲取知識的營養。” 如果說在北大,你通過專業的學習與學校的正常教育獲得了深刻的專業知識,那麼,在五彩繽紛的文化節中,將使你的知識結構得到完善,豐富與擴大你的視野。你的目光不僅僅局限於分子結構,如果你是學化學的;也不僅僅局限於經濟與法律,如果你是經濟學或法律學的……。在學好專業課程外,你將了解到音樂的舒緩、美術的流暢、山水的優美,你也將關注世界政治風雲。國家經濟改革、民主與法治以及自身的諸多問題。學科之間的界限打破了,文理科學生的知識缺陷彌補了,學生的素質提高了。這就是文化節的影響,也是文化節的勉力。在北大,各種各樣的文化節受到了師生的共同關注,也贏得了校方的大力支持。這是文化節生命力的源泉。因此,為了擴大你的視野.增長多方麵的知識.在北大.你不能不參與包羅萬象的文化節。
如果我們稍加注意,便會發現大學其實是最適合文化生存發育的場所了。作為研究學問培養人才的大學,其宗旨也無非是使文化得以延續與發揚光大。若非以知識與文明立校,則無法想象現代大學的狀況。睿智、淵博的學者,聰慧、勤奮的學子便是文化賴以生存發展的最主要的載體。大凡世界著名的學府,因其曆史悠久,在不斷地演變中都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景線,構成這道風景線的便是人文的精神。觸目可見的校園景觀,以及內在的無以言傳的而又無處不存的那種品格。而這其中,文化便是最主要的因素。文化的內涵太豐富了,每一種專門知識都足以形成自身的文化結構,所有的這些“文化”便彙成一望無際、包羅萬象的“大文化”。大學其實也彙集了各種文化。尤其是著名的大學,其文化氛圍是十分濃厚的。可想而知,這共存的圈子裏那麼多文化的成員本就蔚為壯觀,而一旦有推波助瀾者,則這原本就不平靜的圈子就愈發地熱鬧起來了。
在北大,由於彙集了不同學科、不同專業、而且又兼是中西交融的知識文化,在一個又一個學術文化節的推動下,呈現出“百家爭鳴,百花爭妍”的氣象,令人頗有目不暇接,眼花緣亂之感。
所謂文化節,在北大,便是某一學科、某一專業、甚或針對某一熱點現象,由熱衷於推廣普及者發起,在眾多師生的共同參與下,定期開展宣傳活動;或以沙龍形式,大家各傾己見,也可延請專家名流發表高見。這種定期推出旨在宏揚、普及或者說挽救頹勢學科的活動,便構成了頗具特色的北大學術文化節。可是,你不能認為北大學術文化節就是在一定時期,各家共同推出自己的係列活動以促進文化發展。其實,北大文化節幾乎天天都有。這並不奇怪,因為所有的文化節並非同時推出。這有很大特色,也正與北大自身的風格有關。自由體現在人的思想觀念中,也體現在學術活動中。一則由於北大學科繁多,涉及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的領域甚廣。各種各樣的文化節便應運而生。比如:經濟文化節、法律文化節、數學科學文化節、物理文化節……二則是因為本著“兼容並包,思想自由”出發,還出現了形形色色由一些愛好者發起的頗有特色的文化節。大至國家大事,小至一草一木、一水一石,都是文化節的內容,比如奇石文化節就是最好的一例。林林總總的文化節中隨時都可以冒出幾付新麵孔。這樣春夏秋冬你都生活在“節日”中,這是文化的節日。隻要你生活在北大,就會深深地體味到這種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