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別讓機會悄悄流逝2(1 / 3)

第四章 別讓機會悄悄流逝2

等一會“將入永不”之室

凡是曉得自己需要什麼,曉得從目前所處的地位達到內心所想要的地位要經過什麼路程,而且不易覺得自滿,那麼,這樣的人就可成就事業。那麼一個人怎麼曉得他需要什麼呢?那些大人物的偉大誌願不是與生俱來的,他們是根據許多經驗,以及留心別人所未見到的,而造就出來的;他們是因為不滿足現在,自我覺悟出來的。

每天有每天的事。今天的事是新鮮的,與昨日的事不同,明天也有明天的事。今天之事應該就在今天做完,千萬不要拖延到明天!拖延的習慣有礙於人做事。

過度鄭重與缺乏自信是做事的大忌。在興趣熱忱濃厚的時候做一件事,與在興趣熱忱消失了以後做一件事,其間的難易、苦樂真不知相差多少!在興趣熱忱濃厚時,做事是一種喜悅;興趣熱忱消失時,做事是一種痛苦。

命運無常良緣難!在我們的一生中,每人都有良機佳遇的到來;但總是一瞬即逝。我們當時不把它抓住,以後就永遠失掉了。

有計劃而不去執行,使之煙消雲散,這對於我們的品格力量會產生非常不良的影響。有計劃而努力執行,這就能增強我們的品格力量。有計劃不算稀奇,能執行訂下的計劃才算可貴。

一個生動而強烈的意象、觀念閃入一位作家的腦海,生出一種不可阻遏的衝動——要想提起筆來,將那美麗生動的意象、觀念移向白紙。但那時他或許有些不方便,所以沒立刻就寫。那個意象不斷地在他腦海中活躍、催促,然而他還是拖延。後來那意象便逐漸地模糊、暗淡了,最終整個消失!

一個神奇美妙的印象突然閃電一般地襲入一位藝術家的心胸,但是他不想立刻提起畫筆將那不朽的印象繪在畫布上。這個印象占領了他全部的心靈,然而他總是不跑進畫室埋首揮毫。最後這幅神奇的圖畫,會漸漸地從他的心版上淡去。

塞萬提斯說:“取道於‘等一會’之街,人將走入‘永不’之室!”

此話說得太對了。

為什麼這些印象、衝動是那樣的來去無蹤?其來時,是那樣的強烈而生動;其去時,是那樣的迅速而飄忽?

就是因為這些印象之來,原是要我們在當初新鮮靈活時,立刻就去利用它們的。拖延往往會生出悲慘的結局,凱撒因為接到了報告沒有立刻展讀,遂至一到議會便喪失了生命;拉爾大佐正在玩牌,忽然有人送來一個報告,說及華盛頓的軍隊,已經進展到拉華威,他將來件塞入衣袋中,牌局完結他才展開那報告,他立刻調集部下、出發應戰,但時間已經太遲了,結果全軍被擄,而他本人也以身殉國。僅僅是幾分鍾的延遲使他喪失了尊榮、自由與生命!

應該就醫而拖延著不去就醫,以致病情嚴重而不能再被醫治,這樣的人為數不少吧!

習慣之中足以誤人的無過於拖延的習慣,世間有許多人都是為此種習慣所累而至陷入悲境。拖延的習慣,最能損害及減低人們做事的能力。

你應該極力避免拖延的習慣,像避免一種罪惡的引誘一樣。

假使對於某一件事,你發覺自己有著拖延的傾向,你應該直跳起來,不管那事怎樣的困難,立刻動手去做不要畏難、不要偷安;這樣久而久之,你自能撲滅那拖延的傾向。

應該將“拖延”當作你最可怕的敵人;因為他要竊去你的時間、品格、能力、財富與自由,而使你成為他的奴隸。

要醫治拖延的習慣,其惟一方法,就是事務當前,立刻動手去做。多拖延一分,就足以使那事難做一分。

“要做立刻做去!”這是成功人士的格言。凡是將這句格言作為座右銘的青年,永不會有悲慘的結局。

以前日軍侵占馬尼拉時,菲律賓海軍的一名文職雇員被捕了。他被關進一個旅館,兩天後又被送往一個集中營,他叫哈蒙。就在到達集中營的第一天,哈蒙看見一個難友的枕頭底下有一本書。他向難友借了這本書。這本書叫做《人人都能成功》。在哈蒙閱讀本書之前,他的情緒很壞。他恐懼地望著在那個集中營裏可能遭受的折磨,甚至死亡。但是,當他讀了這本書時,他就被希望所鼓舞了。他渴望擁有這本書,讓它同自己一起去迎接前麵那些可怕的日子。哈蒙在同難友討論《人人都能成功》中的問題時,認識到這本書是他自己一筆巨大財富。

“讓我抄這本書吧!”他說。

“當然可以。你開始抄吧!”這是回答。

哈蒙立即開始抄書。一字又一字,一頁又一頁,一章又一章,他緊張地抄著。他時刻感到有可能隨時失去這本書的苦惱;這本書會在任何時候被拿走,這種苦惱激勵他日夜工作。真是幸運,哈蒙在抄完這本書的最後一頁後不久,他就被轉移到臭名昭著的聖多·托瑪斯城集中營。哈蒙之所以能及時完成抄書工作,乃是因為他及時開始這項工作。哈蒙在三年零一個月的囚犯生活中隨時都帶著這本書,把它讀了又讀。這本書給他豐富的精神食糧;鼓舞他產生勇氣,製訂未來計劃,保持和增進心理和生理上的健康。

聖多·托瑪斯監獄的囚徒在生理和心理上永遠受了傷害——他們恐懼現在,恐懼未來。

“但是,我在離開聖多·托瑪斯時覺得好多了。在那兒我更好地為生活作了準備,心理上也更活躍些。”哈蒙說。

在他的談話中,你可感受到他的主要思想:“成功必須不斷地實踐,否則它會長上翅膀,遠走高飛。”

獲得卓越欲望仍然不夠,因為獲得欲望隻占整個解決問題過程的1/10,其餘9/10則是對欲望的善後工作,立即對欲望進行加工。

欲望隻有與行動結合,才會走向成功。

利用機會改變你的角色

“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當機會來臨時,你能夠抓住它,利用它,你會由默默無聞到“聞達於諸侯”。

從古到今,有人相信一生都是由命運安排的,仿佛它是一種超脫於萬物存在的力量。因此,人們隻能向它臣服,“聽天由命”。其實,命運是掌握在你自己的手中,如同道路是由人走出來的一樣,而機會則是改變你一生最重要的法寶。

誰願意自己過著一生都碌碌無為的生活?誰又不想讓自己的一生活得轟轟烈烈呢?可是有的人終其一生也抑鬱不得誌,隻得嘲弄命運的無情;也有的人空有抱負,卻無用武之地,於是空自感歎造化弄人。而機會則是改變我們命運的依托,隻要把握和利用好機會,你也照樣可以“一舉成名”。

1988年的歐洲杯足球賽上,荷蘭隊的範·巴斯滕便是一舉成名的幸運兒。

當時的荷蘭隊人才濟濟,主教練本不想讓範·巴斯滕打上主力前鋒的,小組賽前兩場即使戰績不佳,主教練依然不啟用巴斯滕,憤憤不平的巴斯滕甚至準備提前一個人回國了。

不料,在第三場對英格蘭的小組生死戰前一天,一名主力前鋒跟踺受傷,迫於無奈的主教練派上了巴斯滕。結果在這場比賽中,巴斯滕抓住上場的機會獨中三元,奠定了主力前鋒的位置。隨後又在對德國隊的比賽中攻入一球,對蘇聯隊的決賽中更是打進了一個被稱為“世紀入球”的零度角抽射,在幫荷蘭隊成為歐洲冠軍同時,也奪得了最佳射手的金靴獎。

從此,巴斯滕一舉成名天下聞,被AC米蘭買入開始了“荷蘭三劍客”時代。他本人也二獲“世界足球”先生,三獲歐洲足球先生的稱號。

巴斯滕的輝煌成就歸根到底就在於他抓住了一次上場的機會證明了自己,也向全世界展示了自己,一次機會就足以改變人生。

人生機遇是值得人類永遠思考和探索的一個主題。古人雲:“天子不取,反受其咎;時至不迎,反遭其禍”。這話確實不無道理。

人生的得失常常就在於機遇的得失,有了一個機遇,抓住它、利用它,你的命運就會因此而發生改變,相反,忽略它、遠離它,那麼就可能一生都陷在平庸之中。要知道,在人生的體驗中,並不是所有驍勇善戰的將帥都能穩操勝券,百戰不殆;並不是所有技高一籌的運動員都能奪魁掛冠,獲取金牌;也不是所有癡情迷戀的男女都能擁有愛情,永浴愛河;更不是所有忠實生活的人都能幸運如意,一帆風順。原因何在?要知道機遇是一種不可排斥的因素,很多時候就是因為我們不知道利用機遇,不知道機遇能改變我們的一生,不知道機遇會讓我們一舉成名。

有這樣一個笑話。

從前有個基督教徒,他相信上帝無時不在,無處不在。因此,他每天都十分虔誠地向上帝膜拜。

一次,當地暴降大雨,很多地方都被淹沒,積水始終不退,於是人們都紛紛逃命去了。

但是,這位基督徒認為我是這麼虔誠地信奉上帝,上帝應該會來救我的。因此,他沒有和眾人一起逃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