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善於與人合作1(1 / 3)

第七章 善於與人合作1

人活在世上離不開與其他人的交往。除非你是不食煙火的神仙或野獸,否則都要涉及到人際關係,都要有一個與他人合作的問題。一個“獨立”的人是無法在社會上生存發展的,更不用說成功了。這些都是很顯然的道理。人隻有養成了與人合作的良好習慣,才能在事業的進取過程中左右逢源,勇往直前。

團結就是力量

一個籬笆三個樁,一條好漢三個幫。我們是生活在以人為本的社會裏,在人類這種以群為居住特點的生存空間內,一個人是不可能完成他的一生的。無論什麼事,隻有團結起來,才是明智之舉。不但中國近代曆史給了我們這種啟示,就是千百年來民間最淳樸的教育方式也無不體現著這種道理:一雙筷子很容易被折斷,十雙筷子,就會牢牢抱成一團。隻有團結,才更有力量。

人際關係對於個人,無論在事業上、生活上亦或學業上皆起著決定性的影響。假如你擁有眾多的朋友,與朋友之間有著良好的人際關係,那麼,你便可以通過這些朋友的力量來協助你解決難題。人,是不可能拒絕朋友而獨自過著閉門自守的生活的。假如是這樣,生活實在無樂趣可言,而且很多需要幫助困難的就無法解決。畢竟,這是一個合作的社會,個人的學識與力量是有限的,必須依助他人的學識及力量方能完成任務。在這世上,有不少人並非很有才華,但他們卻有一個無形的資產——良好的人際關係,就因這為這無形的資產,使他在各方麵各領域都能平步青雲。

中關村在國人乃至整個世界的耳朵裏,都是一個非常響亮的名字。為什麼這麼說?因為“中關村是一個象征,她象征著中國的信息產業,象征著高科技、先進的管理、激烈的國際競爭以及迅速積累的財富;中關村是一個傳奇,從1984年到1998年,中國最傑出的知識分子在中關村白手闖天下,創下了一年銷售逾千億的經濟奇跡;在與IBM、微軟等超級巨頭的對抗中,中關村越來越強”。的確,在當今這樣一個神奇的知識經濟時代,知識所創造的正是一個個神話!而且這些神話的書寫者,正是那些人們稱為“知識英雄”的人:他們來自北大,他們來自清華,他們來自社會;他們不僅擁有知識,而且非常善於動用知識去創造神奇。

他們的成功秘訣是什麼?在這50個人中,他們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個性,都有自己的人格魅力和傳奇故事。但他們又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他們在創業之初都非常渴望把自己所學的知識轉化為能力,渴望認知到做。今天,麵對輝煌,他們也有一個共同的感受,那就是:團結協作,圍繞一個目標去做事。

我們可以看一看他們是怎樣——說的和做的:

王選(北大方正技術研究院院長、方正香港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

“軟件是一個集體性的勞動,人才必須組織起來,圍繞一個目標,才有價值。”

“中國不缺少有才華的年輕人,而是缺少團結合作的精神。”

“現在的情形是,中國人隻有到了國外,到了矽穀,受外國老板指揮才能把才華發揮出來。中國人難道隻能由外國人指揮?中國人難道不能指揮中國人?

王榮之,(同創公司總裁):

“同創在做一個木盆。我們不會有更多的條件,有更多的長板,我們都很笨,但我們勤勞,很團結。我們在一起做一個大木盆雖然每塊木板都很短,但合起來直徑很大盛水自然比木桶多。”

“木盆難做,難在所需的木板多,難在形成合力,精誠團結;地去大家把同創認為是一個名詞,現在大家都意識到了,同創的意思就是一幫短板子共同合在一起,盛更多的水。”

許誌平(師騰公司總經理):

“我們總以為聰明人湊在一起,肯定會更聰明。其實,一群聰明人湊在一起,還不如一傻子加一個聰明人湊在一起。因為,聰明人都堅持人人平等,堅持都是革命同誌,我憑什麼聽你的,這樣一來不但不有形成合力,反而會造成很大的內耗。”

張旋龍(方正香港上市公司總裁兼執行董事):

“我認為與他人合作主要有兩個要領:一是不要等到人家成功了,再去和人家談合作;二是自己不懂,要相信別人。我完全相信王選的技術。自己不懂又不相信人家,那還能做什麼?很多領導不懂,又不願意相信別人,肯定不行。”

“還有一種情形更糟,就是不懂還要裝懂。”

也許有人會說,科學的高度分化和交叉是需要科學家密切協作的,而社會領域則不需要。其實這是錯誤的想法。無數企業家的成功謀略都證明合作精神、善於用人、團結人是至關重要的。對大亞灣健風集團對美國、日本、東南亞、中國台灣、香港等國家和地區大企業家共82人調查表明,這82人中,沒有一個是寡頭企業家。他們的財富是由人創造的,他們十分重視合作,重視對人才的培養和任用,盡管用人的原則、方式差異很大。他們今日的成功,已經充分地證明了團結協作的重要性。

某大學的一位教授曾指出:成功者的道路有千千萬萬,但總有一些內同之處。能夠較清晰地認識自我和他人的關係,了解個人在集體中的地位和角色,並善於從他人的角度考慮問題,所以受到人們的歡迎。他們不僅與同伴合作密切,與他的父母和老師也愉快相處。對於教師的不同意見,他們有較強的獨立性,附和教師意見的隻占8.78%,能以相對溫和的態度接受老師意見的隻占72.30%。由此可見,團結協作是許多成功人士的共同特性。

但社會上卻存在著這樣一種情形,一些家長已經適應了這個競爭的社會,因此,許多年輕人小的時候接受的是這樣的教育:要競爭,要取勝,要比同齡人強。“去幼兒園,可別叫小朋友欺負了,不用怕他們。”“老師發水果,要挑大個的。”等上學了,又被家長告知:“要有競爭意識,別的同學問你題目,不要告訴他,他會了就比你強了。”“合唱比賽有什麼意思?得了第一名也不是你自己的榮譽,還是省點時間看看書吧!”這些年輕人就這樣逐漸成為自私者,極端個人主義者。

我們中的每一個人都不可能孤立地生活在這個世界上,我們需要生活在人群中,需要生活在人與人之間。這就需要與人交往,而誰又願意與自私的人交往呢?

曆史已跨入21世紀,隨著人類的不斷發展,人們越來越需要精誠團結,在共同的大目標下努力把事情做好。雖然我們生活在一個靠競爭取勝的社會,但社會需要的不是你死我活的爭鬥。競爭,但不是相互殘殺,而是共同發展。隻有這樣,我們的社會才能進步,我們的國家才能有希望,我們中的每一個人才能得到更好的發展,北大的一位教授說:“企業需要發展,不能單靠某個人,隻有依靠集體,個人才能創造出成績。”不僅企業如此,我們生活中的絕大多數事情都離不開合作,像足球賽、籃球賽、排球賽等各種比賽項目,都要求隊員們保持彼此之間的良好協作。音樂伴奏也是如此,隻有配合默契,方能奏出優美的樂曲。

作為21世紀的年輕人,一定要積極參加集體活動,通過群體性的活動培養自己的協作意識。如果希望自己成為一個受人歡迎的人,一個快樂的人、一個成功的人,就放棄自私自利的狹隘思想,培養合作精神,增強團體意識。

了解你的合夥人

與人合作,首先要了解他正所謂知己知彼方可百戰不殆。卡耐基曾講過這樣的故事:

一個生活的熱愛者企望得到人類最美好的物質和精神財富,於是他四處尋求。

路上,他碰見一個背著袋子的人,他上前說:“把你的袋子裏魚給我一條吧,我看見它們還在袋子裏翻動呢。”

於是那人停下來,伸手從袋中抓出一條給了他。不過那不是魚,而是蛇。

他繼續向前走,看見一個提籃子的少婦,他上前說:“把你籃子裏的人參給我一支吧,據說那是藥中珍品呢。”

於是少婦停下來,伸手從籃中拿出一支給了他。不過那不是人參,而是罌粟。

他繼續向前走,看見一個背胡琴的青年,他對他說:“請你給我拉一支快樂的歌吧,讓歌聲伴隨我。”

於是青年停下來,取下胡琴,為他奏了一支歌。不過那不是快樂的歌,而是催人淚下的悲歌。

他繼續朝前走,看見一個富有的人,他上前說:“把你的慷慨給我一點吧,讓我做一個樂善好施的人。”

於是富人解開衣襟,從懷中掏出一把遞給了他。不過那不是慷慨,而是吝嗇。

他繼續朝前走,看見一個眉頭緊皺的女人,他上前說:“把你胸中的寬容給我一點吧,讓我變成個能夠容人的君子。”

於是那女人胸中捧出一捧給了他。不過那不是寬容,而是妒忌。

“人們這是怎麼了?為什麼把我要的東西都給錯了?”他問。

“他們並沒有給錯,而是你找錯了人。”一個聲音說。

這個故事說明,不要找錯了合作的對象。在你與你的同事之間相處的時候,你都要把握住這樣一個原則:知人知麵更要知心。

有人指出:為了更好地使自己在單位同事之間的競爭中遊刃有餘,始終處於有利的位置,你必須較好地弄清每一位合作者的類型,以便采取相應的態度。

1.從單位中的合作關係的派別來劃分合作者的類型——

單位越大,人際關係也複雜。大單位不像小單位,彼此合作關係良好與否,一目了然。在大單位裏,競爭更為複雜。因此,很容易產生一些“派係”問題。

合作者們會因為擁護不同的領導而形成不同的小團體,你在與同事合作之間,就必須先了解單位內的人際關係。而這些方麵可以從同事平時的言語,行事作風,以及單位舉行的旅遊或聚餐活動中略知一二。

2.從細微未節看合作者——

人們常說,遇到大事時最能看出一個人的品行,殊不知,小事更能反映出一個人的品質。驚天動地的大事畢竟少之又少,而你每處理一件小事都是你思想的全部反映,自私的同事縱然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也是隻想到自己,而顧全大局的同事考慮任何事情都是從整體利益出發。

3.從其他合作者眼裏看合作者——

你在同某個合作者合作之前,無妨先從其他同事那裏多了解一下他的為人,聽聽別人對他的看法。然後再把這些“參考資料”同你自接觸的親身感受結合起來。

這樣,你便會對你的合作者有一個比較全麵的了解,然後根據你對他的評價,結合你同他同作關係的深度和廣度而采取不同的應付辦法。

你的合作者可能會有以下幾種類型:1.口密腹劍的合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