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影片《焦裕祿》觀後感(1 / 3)

第一章 影片《焦裕祿》觀後感

引言:影片一開始就有這樣一個鏡頭:焦爺爺風塵仆仆地到蘭考縣委上任,一群衣服破爛、饑餓難忍的孩子擁著他,伸出一雙雙枯瘦的小手討吃的。焦爺爺的心緊縮了,把自己用來充饑的幾個冷饃饃全分給了他們。

影片《焦裕祿》觀後感

我懷著激動而崇敬的心情看完了《焦裕祿》這部電影。焦爺爺關心我們下一代成長的那一個個鏡頭,深深地打動了我,至今還時時浮現在我的眼前。 影片一開始就有這樣一個鏡頭:焦爺爺風塵仆仆地到蘭考縣委上任,一群衣服破爛、饑餓難忍的孩子擁著他,伸出一雙雙枯瘦的小手討吃的。焦爺爺的心緊縮了,把自己用來充饑的幾個冷饃饃全分給了他們。孩子們笑了,焦爺爺的心卻碎了:一個共產黨員,哪能忍心看著革命的下一代挨餓呀!於是,他邁開大步,急匆匆走進了縣委小院,去迎接一場新的戰鬥。焦爺爺上任後,頂風冒雨帶領群眾治理“三害”,嘔心瀝血重新安排蘭考山河,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不就是為了讓蘭考的街頭不再出現乞討的孩子,讓我們這一代人幸福地生活,健康地成長嗎?一個幹部,隻要他眼睛能看到人民的疾苦,胸中裝著人民,就會有使不完的勁兒。 焦爺爺尤其關心下一代的思想品德。一次,他答應了小兒子早就提出的想吃紅燒肉的要求,可是,在回家的路上,他卻把買肉的錢全都給了一位生病的群眾。吃飯時,端上桌的仍然是素菜湯和窩窩頭。可小兒子卻一個勁兒地吵著要吃紅燒肉,還把窩窩頭丟在了地上。這一下焦爺爺可火了,便打了小兒子,孩子傷心地哭了。這時,我也為孩子感到委屈,因為他爸媽已經答應了呀!再說想吃點紅燒肉,要求不算過分。焦爺爺也感到屈了孩子,便抱起他說:“不怪媽媽,是爸爸把錢花了。爸爸不好,爸爸不該打你。”接著,他又深情地對小兒子說:“糧食是勞動人民種出來的,是從很遠的地方運來的,你知道嗎?那些種莊稼的大伯伯自己都吃不上窩窩頭,所以,我們更要愛惜糧食。來,把窩窩頭吃了吧!”看到這兒,我的眼睛濕潤了,直到現在,每當我端起白花花的米飯,耳邊總響著焦爺爺那親切的教誨,便暗自提醒自己:我們這些在蜜糖裏泡大了的幸運兒,可要永遠記住“汗滴禾下土”的勞動人民,還要珍惜“粒粒皆辛苦”的勞動成果啊! 當了多年縣委書記的焦爺爺,仍然是兩袖清風,生活清苦。焦爺爺廉潔奉公的高尚品德,為我們下一代樹立了光輝的榜樣。在他生命的最後一刻,給女兒留下惟一的遺產——一塊普普通通的手表。一塊手表的價值是微不足道的,但焦爺爺那對黨的忠誠,對人民的摯愛,對革命事業無私奉獻,給我們這一代人——乃至世世代代都留下了一筆不可估量的精神財富! 啊!敬愛的焦爺爺,人民需要您,時代在呼喚著您,我們永遠懷念您..

《清貧》

“清貧,潔白樸素的生活,正是我們革命者能夠戰勝許多困難的地方!”我鄭重的將這句話抄在筆記本上,眼前又浮現出《清貧》中所講述的那件事來。 方誌敏被捕時,被國民黨匪徒搜身,他們滿懷希望能發個意外之財。誰知,隻從方誌敏身上搜出了一隻舊懷表和一支自來水筆,令匪徒們大失所望。被方誌敏烈士看為是“傳世寶”的幾件衣物,會“讓那些富翁們齒冷三天”。看到這些,我在心中讚歎:這就是共產黨人,這就是廉潔樸素的共產黨幹部! 也許在國民黨反動派看來,當官就應該有錢,當官就應該花天酒地。但是,當他們在享受榮華富貴、揮霍無度之時,共產黨人卻在進行最艱苦的鬥爭,過著最簡樸的生活,這些都磨練了共產黨人的意誌。我想,共產黨之所以會勝利,除了正義必戰勝邪惡之外,和這種精神也是分不開的。 現在,時代進步了,人們的觀點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雖然大家都一致否認“金錢是萬能的”,但是還有一些人將錢看得比什麼都重要,甚至為了金錢可以幹出許多傷天害理的事情。正如莎士比亞在詛咒黃金的一段話中所說的:“有了你,黑的會變白,醜的會變美,錯的會變對,賤的會變貴,把癩子當成雅士,使強盜受到冊封,受人跪拜,受人頌揚..” 其實,絕大多數共產黨人都是廉潔的,隻有少數人是黨的敗類,例如湛江海關關長等人收受賄賂達1000多萬元。雖然這些人已經繩之以法,但是他們在群眾中間還是造成了極壞的影響。如果幹部、黨員中多一些像方誌敏這樣的清官,少一些湛江海關關長這樣的敗類,我們的國家也許會變得更好! 當年,共產黨憑著這種艱苦樸素的精神解放了全中國,現在,我們更要憑著這種精神建設我們的祖國!

觀電影《火燒圓明園》有感

我的眼裏在流淚,我的心裏在流淚。看完電影《火燒圓明園》,淚水模糊了我的雙眼。我的心靈被恥辱啃齧著,被憤怒的火焰燃燒著。 作為一個中國人,誰不想看看有著許多優美傳說的、極其精美、舉世無雙的圓明園呢?它那具有中國特色的精致的樓台亭閣,那奇異的花草樹木,那價值連城的國寶..然而,這一切都不存在了,留下的隻是幾根殘缺不全的石塊孤零零地躺在那裏,它們好像在向人們訴說著當年的屈辱和痛苦。100多年前,嗜血成性的八國聯軍,無視中華民族的尊嚴,肆意踐踏中華國土,大肆掠奪圓明園的文物和財寶,搗毀圓明園的亭台樓閣,毀壞圓明園的奇花異草。他們為掩蓋其罪行,又放火燒毀了圓明園,大火燃燒了三天三夜。大地在顫抖,人們在哭泣,舉世聞名的、融藝術和建築為一體的圓明園變成了一片廢墟..

啊!這一切的一切——是曆史留給我們的奇恥大辱!這樣的奇恥大辱在黑暗的舊中國,

又何止一次呢?人們忘不了鴉片戰爭、甲午海戰,也忘不了租界上“華人與狗不得入內”的公告牌.. 中華民族是不屈的民族,怎能蒙受這樣的奇恥大辱。看!睡獅已醒,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經過艱苦卓絕的鬥爭,埋葬了黑暗的舊社會,也埋葬了恥辱。接著,又領導人民在舊中國的廢墟上,發奮圖強,建設社會主義新中國。巨龍騰飛了。如今,我們偉大的祖國像一顆璀璨的明珠,在世界的東方閃閃發亮,光彩照人。 我們的祖國在飛速發展,祖國未來的藍圖有待我們去描繪。我們要把過去奇恥大辱牢記在心,好好學習,掌握科學文化知識,鍛煉強壯的體魄,培養良好的品德,樹立報效國家的遠大誌向,做一名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

《愛迪生》讀後感

我買了一本書——《愛迪生》。看著這本書,我笑在臉上,甜在心裏,越看越有味。當我看到愛迪生一本正經地孵小雞時,不由得笑起來;當我看到愛迪生的發明一個個成功時,心裏甜滋滋的像打翻了蜜糖罐。我像小雞啄米似的一字不漏地看著,而且記得牢。 愛迪生隻上過三個月的學,在他的人生道路上,有流浪、饑餓的痛苦,有數不清的令人沮喪的失敗,可他一心熱愛科學,一步一個腳印地往前走。 每一次試驗,愛迪生都是沒日沒夜地工作。肚子叫得厲害了,就胡亂吃點東西;眼皮重得撐不起來了,就伏在桌子上打個盹兒,不知過了多少個不眠之夜,多少個辛勞的白天,試驗才成功。 成功靠勤奮。愛迪生如果沒有這種勤奮精神,怎能獲得成功呢?有一次,我參加語文考試——那是我最深刻的一次教訓:考試前,我認為自己成績差不多了,就馬馬虎虎地複習,結果語文隻得了67分。從那以後,我下定決心,下次考試要取得好成績。我利用業餘時間認真做課外作業,認真複習,果然在接下來的考試中取得了優異的成績。由此,我真正認識到,成功不是件容易的事,要靠人的毅力和勤奮。 我看著愛迪生的畫像,不禁想起了他的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上百分之一的靈感!”我沒有靈感,今後就要不惜花費百分之百的血汗來勤奮學習。

讀《草船借箭》有感

自古以來,總有那麼些人,看到別人有才幹,比自己強,不是奮發努力去趕超人家,而是懷著忌妒心,不擇手段地去陷害人家,三國時期的周瑜就是這樣一個人。

課文《草船借箭》講的是心胸狹窄的周瑜,看到足智多謀的諸葛亮處處高自己一招,便心懷妒意,甚至想置諸葛亮於死地。他以軍中缺箭為名,生出一計,讓諸葛亮十天造出十萬支箭。由此看來,周瑜不僅妒忌心強,而且又十分狡猾陰險。然而,獨具慧眼的諸葛亮卻滿

口答應下來,趁著大霧漫天,用草船從曹營“借”了十萬支箭,提前七天順利地完成了任務,使周瑜的陰謀又一次破產,從而進一步揭露了周瑜嫉賢妒能、心胸狹窄的本性。 有些人為什麼會有妒忌之心呢?那就是怕別人超過自己。當別人有了成績,做出了貢獻,受到眾人尊重和愛戴的時候,這種人不是探究別人取得成績的原因,不是虛心學習,頑強拚搏,取人之長,補己之短,而是譏諷、造謠,甚至中傷陷害,這是多麼愚昧無能的表現啊! 讀《草船借箭》,我不由得想起了數學家華羅庚爺爺。華爺爺可以說是知識淵博,名揚天下。可是他在讀小學的時候學習成績並不好,算術常常不及格。在這種情況下,他並沒有灰心,更沒有忌妒學習好的人。他自信“名人”是人,自己也是人,別人能做到的事,自己也能做到。經過刻苦努力,華爺爺終於成了舉世聞名的數學家。就此華爺爺並沒有停下腳步,他又發現和推薦了陳景潤叔叔,去摘取數學“王冠”上的明珠。華爺爺這種精神是多麼值得學習呀! 讀《草船借箭》,我又不由得想起了自己,忌妒的心理不是也曾有過嗎?自己考試成績不好,不是去分析原因,找錯在什麼地方,以便腳踏實地學習,相反,卻希望取得好成績的同學,在下次考試中也出個大差錯,好和自己拉平。事情雖小,這不也是妒忌嗎?回想起來,真是慚愧呀!妒忌這個東西,害處是非常大的。我們一定要從小就杜絕它,做一個品德高尚的人。

《一隻小鳥》

最近,我讀了冰心奶奶的《兒童文學全集》,裏麵有一篇散文叫《一隻小鳥》。內容介紹了一隻羽毛還未豐滿的小鳥和一群孩子把她一隻羽毛還未豐滿的小鳥誤傷的經過。 一天早晨,這隻不會飛的小鳥在樹上唱歌,歌聲吸引了一群可愛的孩子,他們非常喜歡這隻小鳥。小鳥天天唱,他們天天聽,聽久了,他們就想把它弄下來養。 有一天,它又站起來了,剛要發聲,隻聽“嗤”的一聲,一顆子彈向它射去,它一翻身,便倒了下來。兩隻老鳥飛下來,接住它,把它放到窩裏去,它的血一滴一滴地從樹上滴下來,它死了,它的歌聲從此消歇失了。 那群可愛的孩子們並沒有傷害那隻小鳥的意思,而是想把它弄下來養。可是他們沒想過,小鳥是不能離開爸爸媽媽的,就像他們不能離開爸爸媽媽一樣,所以,他們才會誤傷了小鳥。 看了這篇散文,我明白了:做什麼事,不要老想著自己,唯惟利是圖,要從多方麵去考慮,想想事情的結果會是怎麼樣的。鳥類是人類的朋友,我們要愛護它們!

讀《玫瑰大師》

在今年3月的《小說選刊》上,刊登了作家王蒙的數篇微型小說《玫瑰大師及其他》。其中,我最喜歡《玫瑰大師》這篇。

《玫瑰大師》講述的是一位號稱“玫瑰大師”的栽花高手,他用玫瑰花布置了一座玫瑰大廳,“堪稱歐洲大陸上的一顆璀璨的明珠”。許多人慕名前來拜訪,但都乘興而來,敗興而

歸。因為他們總是找不到大師。而大師卻總是忙於吵架,且所吵的無非是些雞毛蒜皮的小事,例如某女傭說話帶了個髒字等,甚至連玫瑰大師家的牛得了瘋牛病,他也會耿耿於懷,去和牛吵架。所以,文章的最後一段說:“大師創造出了最好的玫瑰,布置了在歐洲乃至世界光芒四射的大廳,卻一輩子徘徊在自己設計和建造的美的殿堂外麵。” 我認為,玫瑰大師是一個唯美主義者。這點對他的工作是有好處的,能使他發現事物的不足而加以彌補。但玫瑰大師卻過分唯美,萬事都斤斤計較,嗜於挑毛病。這種吹毛求疵的心理,總有一天會使玫瑰大師認為一切都是醜惡的、糟糕的,從而使他失去了對美的認識、理解。到那時,縱使他能栽出最美的玫瑰,布置光芒四射的大廳,但他已經不知道什麼是美的了,最多隻是居住在美中的一個局外人罷了。 我想,如果玫瑰大師能明白世上不可能有絕對的美這個道理,能靜下心來,寬容地看待那些小毛病,與大家一同欣賞美麗的玫瑰花與玫瑰大廳的話,那他一定能發現處處都是美,並為此而快樂、幸福。畢竟,真正能發現美、認識美的是一顆寬容、隨和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