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從咖啡館跑到奧運冠軍領獎台(1 / 3)

第二章 從咖啡館跑到奧運冠軍領獎台

阿蘭·米穆是一位曆經辛酸從社會最底層拚搏出來的法國當代著名長跑運動員、法國一萬米長跑記錄創造者、第十四屆倫敦奧運會一萬米賽亞軍、第十五屆赫爾辛基奧運會五千米亞軍、第十六屆墨爾本奧運會馬拉鬆賽冠軍。

米穆出生在一個相當寒酸的家庭。從孩提時代起,他就非常喜歡運動,可是,家裏很窮,他甚至連飯都吃不飽。這對任何一個喜歡運動的人來講都是頗為難堪的。例如,踢足球,米穆就是光著腳踢的。他沒有鞋子,他母親好不容易替他買了雙草底帆布鞋,為的是讓他去學校念書穿的。如果米穆的父親看見他穿著這雙鞋子踢足球,就會狠狠地揍他一頓,因為父親不想讓他把鞋子穿破。

十一歲半時,米穆已經有了小學畢業文憑,因為他沒有錢繼續念書,於是就當了咖啡館裏的跑堂。他每天要工作到深夜,但還是堅持鍛煉。每天早上五點鍾就得起來,累得他腳跟都發炎、膿腫了。

為了有碗飯吃,米穆咬緊牙關報名參加了法國田徑冠軍賽。為此他僅僅進行了一個半月的訓練。他先是參加了一萬米冠軍賽,得了第三名。第二天,他又參加了五千米比賽,幸運的,是,他得了第二名。就這樣,米穆被選中參加倫敦奧林匹克運動會。

對米穆來說,這簡直是不可思議的事情!他在當時甚至還不知道什麼是奧林匹克運動會,最重要的是,他知道自己是代表法國,他為此感到高興。

但是,有些事情讓米穆感到不快:他並沒有被人認為是一名法國選手,沒有一個人看得起他。比賽前幾小時,米穆想請人替自己按摩一下。於是他怯生生地敲了敲法國隊按摩醫生的房門。得到允許以後,他就進去了,按摩醫生轉身對他說:“有什麼事嗎,我的小夥計?”

米穆說:“先生,我要跑一萬米,您可以幫助我嗎?”

醫生一邊繼續為一個躺在床上的運動員按摩,一邊對他說:“請原諒,我的小夥計,我是被派來為冠軍們服務的。”米穆知道,醫生拒絕替自己按摩,無非就是因為自己不過是咖啡館裏一名小跑堂罷了。

那天下午,米穆參加了對他來講是有曆史意義的一萬米決賽。他當時僅僅希望能取得一個好名次,因為倫敦那天的天氣異常幹熱,很像暴風雨的前夕。比賽開始了。米穆並不模仿任何人。同伴們一個接一個地在落在他的後麵。他成了第四名,隨後是第三名。很快,他發現,隻有捷克著名的長跑運動員紮托倍克一個人跑在他前麵進行衝刺。米穆終於得了第二名。

米穆就是這樣為法國和為自己爭奪到了第一枚世界銀牌的。法國的記者們從第二天早上開始就在他身邊大呼小叫:“那個跑了第二名的家夥是誰呀?啊,準是一個北非人。天氣熱,他就是因為天熱而得到第二名的!”瞧瞧,多令人心酸!四年以後,他又參加了赫爾辛基奧運會。在那裏,他打破了一萬米法國記錄,並在被稱之為“本世紀五千米決賽”的比賽中,再一次為法國贏得了一枚銀牌。

隨後,在墨爾本奧運會上,米穆參加了馬拉鬆比賽。他以一分四十秒跑完了最後四百米。終於成了奧運會冠軍!

他不用再去咖啡館當跑堂了。米穆說:“我喜歡咖啡,喜歡那種香醇,也喜歡那種苦澀……”

出身是無法改變的,但是,命運可以自己掌握。不要甘於貧窮和平庸,隻要付出足夠的努力,一切都會好起來的。

再忍耐一下

圖拉姆是位年輕的小夥子,大學畢業後他來到一個海上油田鑽井隊工作。

工作的第一天,領班要求他在限定的時間內登上幾十米高的鑽井架,把一個包裝好的漂亮盒子拿給在井架頂上的主管。圖拉姆抱著盒子,快步登上狹窄的、通往井架頂層的舷梯,當他氣喘籲籲、滿頭大汗地登上頂層,把盒子交給主管時,主管隻在盒子上麵簽下自己的名字,又讓他送回去。於是,他又快步走下舷梯,把盒子交給領班,而領班也是同樣在盒子上麵簽下自己的名字,讓他再次送給主管。

圖拉姆看了看領班,猶豫了片刻,又轉身登上舷梯。當他第二次登上井架的頂層時,已經渾身是汗,兩條腿抖得厲害。主管和上次一樣,隻是在盒子上簽下名字,又讓他把盒子送下去。圖拉姆擦了擦臉上的汗水,轉身走下舷梯,把盒子送下來,可是,領班還是在簽完字以後讓他再送上去。

圖拉姆終於開始感到憤怒了。他盡力忍著不發作,擦了擦滿臉的汗水,抬頭看著那已經爬上爬下了數次的舷梯,抱起盒子,步履艱難地往上爬。當他上到頂層時,渾身上下都被汗水浸透了,汗水順著臉頰往下淌。他第三次把盒子遞給主管,主管看著他慢條斯理地說:“把盒子打開。”

圖拉姆撕開盒子外麵的包裝紙,打開盒子——裏麵是兩個玻璃罐:一罐是咖啡,另一罐是咖啡伴侶。年輕人終於無法克製心頭的怒火,把憤怒的目光射向主管。-主管又對他說:“把咖啡衝上。”此時,年輕人再也忍不住了,“啪”地一聲把盒子扔在地上,說:“我不幹了。”說完,他看看扔在地上的盒子,感到心裏痛快了許多,剛才的憤怒發泄了出來。

這時,主管站起身來,直視著他說:“你可以走了,剛才讓你做的這些叫做‘承受極限訓練’,因為我們在海上作業,隨時會遇到危險,這就要求隊員們有極強的承受力,承受各種危險的考驗,隻有這樣才能成功地完成海上作業任務。很可惜,前麵三次你都通過了,隻差這最後的一點點,你沒有喝到你衝的甜咖啡,現在,你可以走了。”

做每一件事之前,都要先考慮清楚:做什麼?為什麼要做?怎樣做?一旦開始做了,那麼千萬不要半途而廢。

走長路的訣竅

美國著名作家蕭因在二十五歲的時候,因為失業而挨餓。以前在君士坦丁堡,在巴黎,在羅馬,他都嚐過貧窮和挨餓的滋味。但在紐約這個世界上最繁華的都市,失業使他更覺可悲。

蕭因不知道如何改變這種局麵,因為他所能勝任的工作非常有限,他隻能寫文章,但不會用英文寫作。整個白天他就在馬路上東奔西走,目的倒不是為了鍛煉身體,而是因為這是躲避房東討債的最好辦法。

一天,蕭因在四十二號街碰見一位金發碧眼的大高個兒,立刻認出他是俄國的著名歌唱家夏裏賓先生。蕭因小時候常常在莫斯科帝國劇院的門口,排在觀眾的行列中間,等待好久之後,方能購得一張票,去欣賞這位先生的藝術。後來蕭因在巴黎當新聞記者,曾經去訪問過他。蕭因以為他當時是不會認識自己的,然而他很快就叫出了蕭因的名字。

“很忙嗎?”夏裏賓問道。

蕭因含糊地回答了他,但他仍然一眼看出了蕭因的境遇。

“我住的旅館在第一百零三號街,百老彙那邊,跟我一同走過去,好不好?”

走過去?這時正是中午,蕭因已經走了五個小時的馬路了。

“但是,夏裏賓先生,還要走六十個街口,路不近呢。”

“胡說,”他笑著說,“隻有五個街口。”

“五個街口?”蕭因覺得很詫異。

“是的,”他說,“但我不是說到我的旅館,而是到第六號街的一家射擊遊藝場。”這有些答非所問,但蕭因順從地跟著他走。一下子就到了射擊遊藝場的門口,看到兩名水兵好幾次都打不中目標。然後他們繼續前進。

“現在,”夏裏賓說,“隻有十一個街口了。”蕭因搖了搖頭。不多一會,走到卡納奇大戲院。夏裏賓說,他要看看那些購買戲票的觀眾究竟是什麼樣子,幾分鍾之後,他們繼續前進。“現在,”夏裏賓愉快地說,“咱們離中央公園的動物園隻有五個街口了,動物園裏有一隻猩猩,它的臉很像我所認識的唱次中音的朋友。我們去看看那隻猩猩。”

又走了十二個街口,已經來到百老彙,他們在一家小吃店麵前停了下來,櫥窗裏放著一壇鹹蘿卜。夏裏賓遵醫囑不能吃鹹菜,因此他隻好隔窗望了望。

“這東西不壞呢,”他說,“它使我想起了我的青年時期。”蕭因走了許多路,本該筋疲力盡的了,可是奇怪得很,今天反而比往常好些。這樣忽斷忽續地走著,走到夏裏賓住的旅館的時候,他滿意地笑著:

“並不太遠吧?現在讓我們來吃中飯。”在那滿意的午餐之後,夏裏賓向他解釋為什麼要他走這許多路的理由。

“今天的走路,你可以常常記在心裏。”這位大音樂家莊嚴地說,“這是生活藝術的一個教訓:你與你的目標之間無論有怎樣遙遠的距離,都不要擔心。把你的精神常常集中在五個街口的短短距離,別讓那遙遠的未來使你煩悶異常。常常注意於未來二十四小時內使你覺得有趣的小玩意兒。”

屈指到今,已經十九年了,夏裏賓也已長辭人世。他們共同走過馬路的那一天成為了蕭因的紀念日。哪怕在功成名就之後,他仍然不忘夏裏賓的教誨。

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每一個高遠的目標,都是由許多細小的目標組合而成的。當我們一點點地完成這些小目標的時候,也就是向最終的目標一點點靠近。

如果上帝向你借宿

很多年前,在一個暴風雨的晚上,有一對老夫婦走進旅館的大廳。

“很抱歉,”櫃台裏的人回答說,“我們飯店客滿了。往常碰到這種情況,我們都會把客人介紹到另一家飯店,可是這次很不湊巧,據我所知,另一家飯店也客滿了。”

他停了一會,接著說:“在這樣的晚上,我實在不敢想像你們離開這裏卻又投宿無門的處境,如果你們不嫌棄,可以在我的房間住一晚,雖然不是什麼豪華套房,卻十分幹淨。我今晚就待在這裏完成手邊的訂房工作,反正晚班督察員今晚是不會來的。”

這對老夫婦因為怕造成櫃台服務員的不便,顯得十分不好意思,但是他們謙和有禮地接受了服務員的好意。第二天早上,當老先生下樓來付住宿費時,這位服務員依然在值班,但他婉拒道:“我的房間是免費借給你們往的,我全天待在這裏,已經賺取了很多額外的鍾點費,那個房間的費用本來就包含在內。”老先生說:“你這樣的員工,是每個旅館老板都夢寐以求的,也許有一天我會為你蓋一座旅館。”年輕的櫃台服務員聽了隻是笑了笑,他明白老夫婦的好心,但他隻當它是個笑話。又過了好幾年,那個櫃台服務員依然在同樣的地方上班。有一天他收到老先生的來信,信中清晰地敘述了對那個暴風雨夜的記憶。老先生邀請櫃台服務員到紐約去拜訪他,並附上了一張來回機票。

幾天之後,他來到了曼哈頓,在坐落在第五大道和三十四街之間的豪華建築物前見到了老先生。老先生指著眼前的大樓解釋道:“這就是我專門為你蓋的飯店,我以前曾經提過,記得嗎?”“您在開玩笑吧?”服務員不敢相信地說,“都把我搞糊塗了!為什麼是我?您到底是什麼身份呢?”年輕的服務員顯得很慌亂,說話略帶口吃。

老先生很溫和地微笑著說:“我的名字叫威廉·渥道夫·愛斯特。這其中並沒有什麼陰謀,因為我認為你是經營這家飯店的最佳人選。”這家飯店就是著名的渥道夫·愛斯特莉亞飯店的前身,而這個年輕人就是喬治·伯特,他是這家飯店的第一任經理。

真誠對待每一個需要幫助的人,哪怕你真的無能為力,但你的真誠也會讓對方感到溫暖。不要總是希望借此獲得豐厚的回報,功利之心會讓你的真誠黯然失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