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曆險、奇遇故事1
推薦
∷木偶奇遇記
∷小布頭奇遇記
∷洋蔥頭曆險記
∷綠野仙蹤(OZ國曆險記)
∷吹牛大王曆險記
∷格列佛遊記
魯濱孫漂流記
∷藍色的海豚島
∷好兵帥克
∷杜立特醫生係列故事
∷匹克威克外傳
∷金銀島
快樂的心靈奇遇
讀每一章優秀的童話,都是一次快樂的心靈奇遇。下麵介紹的四本書,本可歸入童話類,隻是它們從一開始就打著“奇遇”、“曆險”的旗號,定要用奇遇的故事抓住我們的心,幹脆就請它們到這裏來開台唱戲吧。
“奇遇記”、“曆險記”這樣的名字又好記,又好玩。本來一個故事最早叫做《木偶的故事》,當然也不錯,孩子們一看,知道是故事,但沒有什麼特別的。所以後來出版的時候就改成了《匹諾喬奇遇記》,孩子們一看名字就喜歡上了。故事到中國來的時候,翻譯家覺得孩子讀外國名字可能有點拗口,於是就改成了《木偶奇遇記》,多好啊。還有一本書,開始準備叫《翡翠城》,聽起來好像很平常嘛,於是改成了《OZ國的偉大魔法師》,這樣聽起來故事就很有魔力呀。故事翻譯到中國,變成了《綠野仙蹤》或《OZ國曆險記》,名字聽起來就很帶勁吧?
生活是平淡的,日子是一天一天過的。可是心靈卻向往著激動人心的體驗,孩子們也不例外,精神世界的小小冒險,就能讓他們興奮不已。而在一次次的“冒險”中,他們獲得了豐富的知識和難忘的體驗。誰不想有奇遇呢?
《木偶奇遇記》
年,當科洛迪寄給一位編輯朋友幾個關於這個木偶的小故事時,他附言說“這點兒傻玩意兒”請他隨便處理好了。正是“這點兒傻玩意兒”以及後來接下來說的故事,成為了意大利有史以來最偉大的童話。
故事從一開始就特別好玩。
老木匠櫻桃師傅找到一段木頭,這段木頭會哭會笑,像個娃娃似的,可把櫻桃師傅嚇個半死。正好老朋友傑佩托上門來要段木頭,準備刻個呱呱叫的木偶,又會跳舞,又會耍劍,還會翻跟鬥。櫻桃師傅靈機一動,準備把這段木頭送給他。
這調皮的木頭跟兩個老頭兒開了個玩笑。他明知戴假發的傑佩托討厭別人叫他的外號“老玉米糊”,卻乘他沒注意叫開了“老玉米糊”。傑佩托以為是櫻桃師傅叫的,櫻桃師傅不承認又不敢說那段木頭會說話,於是兩個倔脾氣的老頭兒扭打在一處。打了一場,兩人剛和好,木頭又偷偷砸在傑佩托的小腿上,弄得兩個老頭兒又打了一場。
等到這一架打完,安東尼奧師傅(注:即櫻桃師傅)的鼻子多了兩道抓傷,另一位的背心卻少了兩顆紐子。兩個人這樣算清帳以後,又緊緊拉手,賭咒發誓說以後要一輩子做好朋友。
接著傑佩托拿起他那段呱呱叫的木頭,謝過安東尼奧師傅,一瘸一拐地回家去了。
這個奇遇故事從一開始就想逗得你捧著肚子讀下去。
前麵我們也介紹了一些寫於十九世紀的童話,與這個奇遇故事相比,它們總顯得嚴肅了一些,文筆更為典雅。木偶的奇遇故事,最典型的特點是通俗、淺近,它的語言有些口語化,而且從頭到尾就想把讀者逗得哈哈大笑。
木偶匹諾喬的故事,大多數人都比較熟悉,至少熟悉其中的一部分,特別是那些充滿教訓的經曆。
比如說,匹諾喬是個愛撒謊的木偶,在仙女麵前,他每次撒謊都導致鼻子長兩指頭。匹諾喬羞愧地承認了,仙女便喚啄木鳥來把過長的鼻子啄回原狀。這一段顯然是教育孩子不要撒謊。
還有,匹諾喬上學了,他受到同學的誘惑,一起去到“玩兒國”,玩兒了五個月後,就變成了驢,被壞人賣到了馬戲團。這個教訓顯然是教育孩子不要光顧著玩兒。
還有,匹諾喬把父親傑佩托從鯊魚肚子裏救出來,為了治好父親的病,他不辭勞苦,為農民做苦力,沒日沒夜地幹活兒,最終感動了仙女。為了表彰他的孝心,仙女最終把他從木偶變成了真正的男男孩。這個故事的教益也是不言自明的。
這個科洛迪,一邊在給孩子們講著好玩、可笑的故事,一邊也在給孩子們一些教訓,希望孩子們從這個好玩的故事中,懂得基本的做人道理:誠實、有責任心、愛學習、尊重父母,等等。
在給孩子的故事中充滿教訓,在早期的童話中被看作是一種當然的做法。這種做法假設孩子是一種待發展的、有缺陷的個體,需要大人不斷給以教化,孩子從中獲得教益而自我完善。故事中的教訓可以看作是藥,那些好玩的、好笑的情節就是藥的糖衣,讀好的童話正是愉快地吃下藥的過程。
卡洛·科洛迪(CarloCollodi),原名卡洛·洛倫齊尼,科洛迪的筆名取自他母親出生長大的一個鎮名。科洛迪年出生於一個廚師家庭,從教會學校畢業後,一直從事記者工作,並積極參加意大利民族解放運動。他寫過不少短章小說、隨筆、評論,對當時的社會進行諷刺,同情窮人,維護民主和民族藝術。基於對孩子的熱愛和寄望,他投入到兒童文學的翻譯和創作中,創作了一部又一部給孩子們的書,直到年去世前,他還在構思著新的兒童小說。
科洛迪創作《木偶奇遇記》的初衷,是要教孩子們有關生活和成長的一些基本的道理。不過,顯然他非常了解孩子,他知道孩子們不樂意接受枯燥的訓誡。在故事中,他極盡誇張和幽默,幻想的世界從孩子身邊的世界出發,通過變形和荒誕處理,變得充滿趣味。故事的魅力幾乎征服了每一個孩子,上百年過去後,那些奇妙的幻想段落仍然經久不衰。
這真是一套妙不可言的“糖衣”,孩子們吃得樂此不疲,至於“藥”的效果如何,就有點兒不得而知了。
順便說一件趣事。
大概在年後,有一位奧地利的媽媽,她和女兒們都特別喜歡這個木偶的故事,隻是不喜歡裏麵太多的教訓,於是她照著自己和孩子們的意願重新寫了一個故事,名字就叫做《新木偶奇遇記》。
新木偶奇遇記的故事,基本上按照原木偶奇遇記的故事和線索,保留了原來故事中好玩、幽默的情節,隻是角度發生了變化:木偶匹諾喬不再是一個生來頑皮、充滿缺點的孩子,而是一個勇敢、活潑、善良而且很有個性的孩子,他還是很貪玩,但他很有理由,玩是孩子的天性,玩是學習並獲得經驗的最佳途徑。難道不是這樣嗎?連《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裏都明文規定:“兒童有遊戲的權利。”
在這個新故事裏,匹諾喬因為少不更事、外表與眾不同,常常被欺騙,甚至受到歧視,但他非常有自信,堅持在善與正義之路上成長。最後在仙女的幫助下,匹諾喬成為了真正的人。他說,我會長大的,長大後我要娶仙女做我的妻子。你看,這是多麼自信、多麼可愛的孩子!
創造這位新匹諾喬的奧地利媽媽就是涅斯特林格。同樣還是一個成長中的匹諾喬,同樣還是那些成長中的奇遇故事,但在具有新觀念的人眼裏看來,就是不一樣。這反映了對孩子的理解和期望的不同:我們是希望孩子們在大人的教誨下循規蹈矩、亦步亦趨,還是希望孩子們充分張揚他們的個性,充滿自信地掌握自己的未來?
涅斯特林格是當代奧地利最著名的作家之一,她至今已經為孩子們寫了上百本書,並且在年獲得國際安徒生兒童文學獎。我們在後麵會詳細介紹她的兩部名著:《狗來了》和《從罐頭盒裏出來的孩子》。
不過話說回來,雖然在觀念上《木偶奇遇記》還帶著某種時代的烙印,但這個奇遇的故事仍然創立了一塊豐碑,它是那樣深深地抓住了孩子們的心,隻要你讀過一次,就會終生難忘。後來的人們,在科洛迪鎮為匹諾喬豎立了一個銅像,台座上刻著:
獻給不朽的匹諾喬
滿懷感激心情的四歲到七歲的小讀者
《小布頭奇遇記》
這個奇遇故事恐怕要追溯到世紀年代的中國。在東北有一對小兄弟,弟弟的腿不方便,哥哥每天背弟弟去上學。爸爸把午飯的錢交給哥哥,中午由哥哥去買。這一天,弟弟等了好久才見哥哥回來。他沒帶什麼好吃的,隻有一個饅頭,還有從地攤上淘來的一本舊書。弟弟指著封麵,吃力地認讀:“木、偶、奇、遇、記。”
許多年後,這一對小兄弟都成為了鼎鼎大名的兒童文學作家。弟弟叫做孫幼忱,哥哥叫做孫幼軍。
《木偶奇遇記》是怎樣讓他們著迷呢?先讀一讀這個故事的開頭吧:
從前有……
“有一個國王!”我的小讀者馬上要說了。
不對,小朋友,你們錯了。從前有一段木頭。
多年之後,孫幼軍在他的第一部長章童話《小布頭奇遇記》中是這樣開頭的:
有那麼一個小布頭……
小布頭?小布頭是什麼哪?
小布頭,嗯——他是一個很小很小的布娃娃。
《小布頭奇遇記》創作於年,它是中國第一部長章低幼童話,曾經影響了幾代的孩子。出版至今,它的銷售數量早已超過了百萬,而實際的讀者遠遠超過了這個數字。曾經有一段時間,中央人民廣播電台的“小喇叭”節目播放過它的故事連載,每到播出時間,孩子們就搬著小板凳坐到收音機前收聽“小布頭”的故事。至今還有當年的小朋友惦記著它。
在首次出版時,編輯葉至善先生(他的父親就是著名的文學家葉聖陶先生)對這本書愛不釋手,忍不住效仿孫幼軍的風格,寫下了這樣的內容簡介:
這本書講些什麼?
有一個小朋友,名字叫蘋蘋。蘋蘋得到了一個小布娃娃,名字叫“小布頭”。
小布娃娃幹嘛要叫“小布頭”呢?
這……你看了就知道啦!
“小布頭”想做一個勇敢的孩子,有一回,他從醬油瓶上跳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