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童話1
推薦
∷狐狸列那的故事
∷鵝媽媽的故事
∷格林童話
∷安徒生童話
∷水孩子
∷北風的背後
∷愛麗絲漫遊奇境
∷快樂王子集
∷彼得·潘
∷騎鵝旅行記
∷長襪子皮皮
∷小飛人卡爾鬆
∷小王子
∷魔法師的帽子
∷隨風而來的瑪麗阿姨
∷小幽靈
∷風的旱冰鞋
∷葉聖陶童話
∷大林和小林
∷皮皮魯和魯西西
來自民間的童話
“很久很久以前,在一個很遠很遠的地方,住著一位善良而美麗的公主……”
在我們很小的時候,就已經知道故事是可以這樣講的了。當世界年紀還小的時候,人們大概也是這樣給孩子講故事的吧?
給孩子講的故事,從一開始就是充滿幻想的,故事的主人公是公主、王子、神仙、魔法師、精靈、鬼怪、動物……故事發生的時間是在很久以前,地點是在某個遙遠的地方,主人公還沒有出場,你就知道他(她)到底是好人,還是壞蛋,當然偶爾也會有例外。人們希望通過這些故事,增長孩子們的見識,培養孩子們的品德,同時也給孩子和講故事的大人自己以最大的愉悅。
《狐狸列那的故事》
大約在十世紀或十一世紀時,在法國流傳著一係列關於狐狸列那的故事。
有一次,狐狸列那到一個以打獵為癖的王爺的領地旅行,不小心落入獵人、獵狗的包圍圈。列那急中生智,跑進了王爺的城堡。王爺和獵人們在整個城堡裏搜尋,怎麼也找不到這隻披著“上等毛皮”的獵物。在接下來的幾天裏,狐狸和獵人們繼續玩著這個“老鼠逗貓”的遊戲,到最後城堡有貴客來,王爺不得不中途退出。王爺在城堡裏大宴賓客,一邊吹噓自己打獵的本領,帶客人參觀掛在牆上的九張狐皮。可是奇怪,數來數去都是十張皮!王爺正自納悶,這張新皮怎麼這麼眼熟呢?列那便從牆上跳下來,咬翻一個獵人逃出城堡。
狐狸列那的故事大體上就是這種類型,由一個個這樣的短章故事綴合而成。
列那是一隻狡黠的狐狸,在動物王國裏他還是一個男爵。這家夥到底是好是壞?這個問題真的很難說清楚。
他有時可能還算是個有些正義感的家夥。整個係列故事以列那狐與強有力的伊桑格蘭狼之間的周旋為主線:他以削發入戒可吃到美味烤魚為誘餌,用開水把狼燙得焦頭爛額;他讓狼把尾巴伸入河中釣魚,結果河水結冰使狼無法脫身,被人痛打了一頓;他還建議獅王以治病為由,把狼皮剝下裹身。列那甚至敢於戲弄獅王,把打盹的獅王綁在樹上,待獅王呼救時,又假裝去解救。在被判決絞死的時候,他詭稱某處藏有珍寶,不但保全了性命,還重新獲得獅王的寵幸。
在動物王國裏,獅王、獅後、狗熊、雄狼等都是強有力的動物,它們本來就不是好東西,無能、貪婪、橫暴、虛偽、極端自私自利。狐狸列那作為其中另類的一員,以欺騙、愚弄他們為樂事,讀來自然讓人覺得十分痛快。而列那的巧智似乎渾然天成,隨機想出來的那些花花點子層出不窮,常能惹得大人和孩子哈哈大笑。
不過對於弱小的動物來說,列那又是強者,他的手段也夠殘酷無情的。他甜言蜜語騙取烏鴉口中的奶酪,還差點要了烏鴉的命;他假裝躺倒,乘小鳥愛爾蒙特不備將她吃掉;他假裝給麻雀特魯恩的孩子治病,把他們全吞在肚裏,還無恥地宣稱解除了他們的痛苦;公雞向特格雷用計從他嘴裏跑掉,為了雪恥,列那殺了他的個兒女……
在讀到趣味橫生的故事時,讀者可能也會偶爾皺眉:怎麼這個動物世界,也跟人類社會的某個階段似的,這麼昏天暗地?
讀狐狸列那的故事,讓我想起金庸先生在《鹿鼎記》的後記裏對韋小寶的評價,他說如果韋小寶到了瑞士這樣法治清明的國度,肯定會成為一個太平紳士的。這個評價或許也能部分地用在列那的身上。列那的故事是一個童話故事,但故事裏的一切都是“真”的,它是產生這個故事的當時社會的一個寫照。
將近個世紀過去了,狐狸列那的故事仍能讓全世界的孩子們愉悅,仍能讓我們這些大人,品味出童話背後的許多許多。
《狐狸列那的故事》大約在年到年期間成形,最初是長章故事詩,作者有許多人,絕大多數已經難以查考。後來還有不少續章和仿作,連德國大詩人歌德都根據這個故事寫過敘事詩《列那狐》。今天流傳最廣的版本是法國女作家瑪·阿希一吉羅夫人(Mme.Mad.H.-Giraud)改寫的章本的散文體故事,相當於一部長章小說。
《鵝媽媽的故事》
提到《小紅帽》、《穿靴子的貓》、《灰姑娘》、《藍胡子》、《睡美人》等著名的童話名章,人們往往立刻想起了《格林童話》。實際上,在《格林童話》出版(年)前一個多世紀,這些童話已經被收集到另一本著名的童話集《鵝媽媽的故事》中。
年法國作家夏爾·貝洛(亦譯“佩羅”,-)以小兒子的名義,在巴黎出版了《鵝媽媽的故事或寓有道德教訓的往日故事》,收錄了包括以上著名童話在內的章童話和章童話詩。“鵝媽媽的故事”取名於法國民間故事“母鵝給小鵝講故事”的說法。貝洛的這部童話集一問世即受到孩子們的熱烈歡迎,成為法蘭西最流行、每個家庭必備的兒童讀物。這些童話至今仍廣為流傳,而“鵝媽媽”被出版商紐伯瑞借用為一個低幼兒歌和故事的品牌,此係列圖書在世界範圍內常銷不衰。
夏爾·貝洛是一位詩人、學者,也曾做過律師,在世紀法國文壇很有名望,他有不少稱頌一時的作品,但有趣的是,為他留下永久聲名的卻是這樣一部小小的童話集。
《鵝媽媽的故事》多取材於法國和歐洲的民間傳說,貝洛並沒有停留於簡單的收集整理,他在保留了民間文學對比鮮明、極富幽默感的生動情節的同時,在改寫中進行了補充、發揮,把口頭文學所欠缺的形象刻畫和生活圖景描寫引進情節之中,使其更加曲折有致,文學色彩濃重,從而更具藝術魅力。與《格林童話》相比,可以說這是一部作家再創作的童話集。
以《林中睡美人》的故事為例。兒童文學評論家張美妮曾做過這樣精到的評價:
“‘睡美人’型故事在歐洲早有流傳,情節或繁或簡,往往樸素卻顯粗疏,貝洛的《林中睡美人》卻如經精細雕琢的美玉。擅寫魔變的貝洛不僅使奇幻的情節更加曲折、完整,發展自然、絲絲入扣,他還刻畫了鮮明的形象,描摹了頗富真實感的生活細節,因而故事更加娓娓動聽。童話中年輕的仙女用沉睡一百年代替死亡來減輕公主的不幸;又讓宮中的人、動物一起酣睡以免公主醒來後感到孤寂和不安,這些謀劃充分展示了仙女仁愛善良的品格。還有,對王宮飲宴情景以及其它生活圖景形象具體的描繪,使人如親臨其境。”
俄國傑出的作家屠格涅夫曾說:“(貝洛的童話)是……這樣的趣味無窮,這樣的使孩子迷戀,這樣的使孩子大開眼界……從他的童話裏可以感受到我們曾經在民歌中感受過的那種神韻;他的童話裏所具有的正是那種奇幻神妙和平凡質樸、莊嚴崇高和活潑快活的糅合物——這種糅合物才真是名符其實的童話構思區別於其它文學樣式的特征。”
貝洛的童話不但給孩子們帶來了愉悅,喚起美妙的想象,而且還給孩子們以完美的人格熏陶,這正是優秀的童話所追求的極高境界。
當代法國評論家馬克·索裏亞曾給予這本小冊子以極高的評價:“它是我們中間每一個人在上學前就已經學過的唯一古典著作,是我們中間每一個人在識字前就已經讀過的唯一古典著作,也是我們中間的每一個人所不能忘懷的唯一古典著作——即使他不愛好閱讀和不再重讀這部書。”
《格林童話》
《格林童話》是世紀初兩位德國曆史學家兼語言學家搜集整理的民間傳說、童話故事集,他們是一對彼此極友愛的兄弟——雅各·格林和威廉·格林,後人習慣稱呼他們格林兄弟。
需要特別強調,格林童話不是創作的童話。格林兄弟是做學問的人,他們致力於收集整理民間的童話、神話、傳記,很忠實地把收集到的東西整理成為文字,然後還很嚴謹地考證這些童話的出處。為了收集這些童話,兩兄弟可謂費盡心力。從年開始,他們憑著為子孫後代恢複和保存民間文學遺產的信念,前後經過年的努力,才完成了收集整理的計劃,共搜集整理了多章童話故事。在這過程裏,他們不知作了多少艱難跋涉,哪兒有善講故事的老奶奶或者老先生,他們就一定去紆尊降貴,去說服、去懇求、去聆聽人家講述,同時一字一句地完整忠實地記錄下來。忠實,這是他們恪守的搜集和記錄的原則。另一方麵,他們又堅持對語言作必須的清理、加工,以實現完整和統一。
格林兄弟收集整理的童話,於年至年期間陸續出版了。孩子們發現了這本書,立刻著迷不已,他們把繁瑣的考證統統扔掉,隻去讀裏麵的故事,而且津津有味。後來再版的時候就隻有童話故事了,也就是我們今天看到的樣子。
出版至今,《格林童話》創造了一個世界性的奇跡:它的實際閱讀群體無以計數,但在每一個有兒童且有書的家庭中,幾乎必有一本格林童話或根據它改編的故事。在西方基督教國家中,它的銷量僅次於《聖經》!在中國,至少有種以上的譯本和譯改本,幾乎每一個會講故事的孩子,都會講出一個源於格林童話的故事。
是什麼令孩子們如此著迷呢?有批評者對此深惑不解,特別是成人世界的文學批評者。
以普通的角度來批評格林童話,實在是太容易不過的事情——這簡直是一部讓人無法容忍的作品!故事情節簡單、老套,開頭總是遇到困難,困難無法克服的時候總是有仙女、精靈幫助,結尾總是善惡有報、皆大歡喜;人物形象一點也不豐滿,幾乎完全沒有心理描寫;語言幹巴巴,思想庸俗,除了故事足夠的稀奇古怪之外,幾乎毫無優點可談。甚至有人覺得這樣的東西會害了孩子,並聲稱魯迅先生如果在世,看見這麼多爸爸媽媽給孩子讀格林童話,肯定會喊出“救救孩子”的話來的。
這樣的觀點很有意思。其實,魯迅先生在世的時候,還參與過中國早期的童話和兒童故事的翻譯引進工作,其中不少就是從格林童話中來的,或源於格林童話的故事。《格林童話》也不是後來的人突發奇想弄來的,也是這些前輩引進的東西之一。
我來假設這裏有一個歲的孩子,他為我們講故事:……他拿起刀就把他殺死了,然後娶了公主。後來他們一起住在一座美麗的城堡裏。我們會為這個孩子鼓掌,“講得真棒”、“很好玩”!但是如果一個、、歲的人,也這麼來講故事,大家可能會皺眉頭,“這麼講,誰不會呀”、“太無趣了”!——對格林童話的批評大概類似如此。批評的人忘記了,這種來自民間的未經雕琢的故事本來就是很樸拙的。
如果站在孩子的立場上看,格林童話無論是題材內容還是藝術表現形式,都十分投合他們的欣賞趣味和審美心理。這些童話給孩子們無窮的想象世界增添了豐富的素材,而在倫理觀念上非常簡單直接地滿足了孩子們樸素的善與正義觀。
連格林兄弟自己恐怕也沒想到,他們辛苦整理來的這些原始故事素材,不但征服了德國的孩子們,也讓全世界的孩子們這麼長久地為之著迷。不是格林童話選擇了孩子,而是孩子選擇了格林童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