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求真務實1
說一尺,不如行一寸
若要使昨日理想成為今天現實,僅靠願望和祈禱是萬萬不夠的,隻有行動起來,你的理想才能實現。
記得小學的語文課上,我們曾讀到過這樣一則古代寓言:“蜀之鄙有二僧”——
說是在四川的偏遠地區有兩個和尚,其中一個貧窮,一個富有。
有一天,窮和尚對富和尚說:“我想到南海去,您看怎麼樣?”
富和尚說:“你憑借什麼去呢?”
窮和尚說:“我一個水瓶、一個飯缽就足夠了。”
富和尚說:“我多年來一直想租條船沿著長江而下,到現在還沒做到,你又憑什麼去?!”
第二年,窮和尚從南海歸來,把這件事告訴了富和尚,富和尚深感慚愧。
若要使昨日理想成為今天現實,僅靠願望和祈禱是萬萬不夠的,隻有行動起來,你的理想才能實現。
說一尺不如行一寸!從這個故事中,我們可以推知這個簡單卻深刻的道理。
在一個古老的國度,有一對好朋友相伴去遙遠的地方尋找人生的幸福和快樂。
他們一路上風餐露宿,在即將到達目標的時候,遇到了一望無垠的大海,由於風高浪急,他們被迫止步於此。但海的彼岸就是幸福和快樂的天堂,他們不願就此放棄,於是其中一人建議采伐附近的樹木紮成一條木筏,然後渡過海去。而另一人則認為,無論采取何種辦法都不可能渡得了這麼寬大的海,與其自尋煩惱找對策,還不如等海水流幹,再輕輕鬆鬆地走過去。
於是,建議造木筏的人每天砍伐樹木,辛苦地製造木筏,並順帶學會了遊泳;而另一個則每天躺在樹下休息睡覺,醒來後到河邊去看看海水流幹了沒有。直到有一天,造好木筏的朋友準備揚帆出海之時,另一位朋友還在譏笑他是在做“無用功”。
造木筏的朋友並沒有生氣,臨走前隻對他的朋友說了一句話:“去做每一件事不見得都會成功,但不去做,則一定沒有機會獲得成功!”
事實證明,大海終究沒有幹枯,等待海水流幹的朋友始終還是在等;而那位造船的朋友在一番狂風巨浪之後,終於到達了幸福快樂的彼岸。
如果我們將現實比作此岸,理想比作彼岸,中間隔著湍急的河流大海,那麼行動則無疑是架在河流上的橋梁。隻有行動才會產生結果,行動是達到目標的唯一途徑,任何偉大的目標、偉大的計劃,最終必然要落實到行動上。
建造木筏的朋友將自己的願望化作了積極的行動,他雖預料到自己在出海的過程中可能會遭遇風浪之險,甚至因此而喪命,但為了追求理想中的幸福,他義無反顧地選擇了前進;而那位奢望海水能夠幹枯的朋友,隻貪圖眼前的安樂,將希望寄托於他物而不主動積極地爭取,注定被自己的懶惰和退卻所害。
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種瓜得瓜,種豆得豆,要使夢想成真,放開手腳去做是最有效的辦法。
曾有一位60多歲的老人,經過長途跋涉,克服了重重困難,終於從紐約步行到了佛羅裏達州的邁阿密。記者在采訪她的時候問道:“途中的艱難是否曾經嚇倒過您?而您又是如何鼓起勇氣來完成這次旅行的?”
“走一步是不需要勇氣的,”老人答道,“我所做的就是這樣:我先走了一步,接著再走一步,然後再走一步,我就是這樣走到了邁阿密,完成了我的徒步旅行。”
當我們製定目標的時候可以坐下來用腦子去想,實現目標卻必須落實到紮紮實實的行動。當目標製定好之後,你應該堅決地投入到行動中去,觀望、徘徊、畏縮都會使你延誤時間,以致使計劃化為泡影。行動是醫治畏懼和惰性的最好方式,如果你確定好了目標,那就勇敢地走一步,再走一步吧,如果你能夠使你的腳步永不停歇,你也可以走到你自己的“邁阿密”。
行動,其實質就是付出,付出時間、精力、財物、汗水甚至鮮血……行動的道理或許大家都懂一些,但人們一旦將理想化為行動,往往還是會猶豫不決,畏縮不前,“語言的巨人,行動的矮子”不在少數。
那麼人們為什麼會害怕行動?分析其中原因,大致可以概括為如下三種:
首先,心態不夠積極。
有的人還未行動或者在行動的起步階段,就先想到了消極的一麵,想到了失敗的可能性。這種恐懼心理會摧毀我們的自信,關閉我們的潛能,束縛我們的手腳,使我們遇事不敢輕舉妄動。
其次,害怕冒風險。
人們對於改變,多多少少都會心生一種莫名的緊張和不安,即使麵臨代表進步的改變也會如此。行動總避免不了風險的存在,所以人們很容易會出現左顧右盼、猶豫不決、拖延觀望的心態。特別是當形勢嚴峻時,人們太習慣於保全自己,過多地將注意力集中在“怎樣才能減少自己的損失”而不是考慮“怎樣發揮自己的潛力”上。
第三,不願付出。
人或多或少都有自私的天性,原因就是出於自我保護的本能,付出意味著“失去”,而行動意味著要付出。在這些人的內心,怕行動歸結於他們不願做過多的付出。
說到底,行動除了是一種能力,還是一種心態,行動的障礙隻有靠行動才能解決。車爾尼雪夫斯基就曾說過:“實踐是個偉大的揭發者,它暴露一切欺人與自欺的行為。”
很久以前,村裏住著一位捕魚的老人,老人和他唯一的兒子一直住在海邊。由於老人常年以捕魚為生,而且捕魚的技術又特別好,村裏的人們都稱他為“漁王”。
老人一直希望兒子能夠繼承他的衣缽,所以竭盡所能將捕魚的方法和技巧都傳授給了他。但是令漁王傷心的是,在他的悉心調教下,兒子的捕魚技術仍十分平庸,沒多大進步。
這天,一位哲人來到這個小漁村,漁王熱情地招待他到家裏做客,並且準備了一桌魚宴招待他。哲人說道:“真的很好吃,想必您兒子的技術更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漁王聽聞此言,忍不住向哲人抱怨起了自己的苦惱:“從小開始,我就手把手地教他怎樣撒網,怎樣捉魚。可以說,我把一個捕魚人所有的本領以及我自己多年總結的經驗一滴不漏地傳授給了我的兒子,可是令我想不通的是,他的技術還不如一個普通的漁民之子。”
哲人聽了,問漁王:“你每次出海,他都跟著你嗎?”
“那當然!”漁王說,“為了不讓他走彎路,我一直讓他在我旁邊,親自示範給他看,把技巧和注意事項都告知於他,連很多細節都不會錯過。”
哲人點了點頭,說道:“這就是他為什麼捕不好魚的原因了。你雖然教給了他一流的捕魚技術,卻忽視了讓他自己去實踐的重要性。要知道,看人挑擔不累,雖然他懂得了所有捕魚需具備的知識和技術,也看到了你憑借這些技術捕到了大量的魚,但對於他自己來說,卻沒有實實在在的行動,因而也就無法真正地領會其中的含義。”
看和學習是一回事,實踐和行動是另一回事,前者可以為後者提供必要的動力和成功的基本條件,卻不能完全代替後者,讓你更接近成功的,永遠是你采取了多少行動而不是你知道了多少。所以不管你現在決定做什麼事,不管你設定了多少目標,你一定要立即行動。
歸根結底,隻有你的行動,才能最終決定你的價值。
成大事需從第一步開始
一件事情會影響一個人的聲譽,幾件事情會改變一個人的一生,無數事情會決定一個人的命運。
人的一生由許許多多的偶然的和必然的事件組合而成,有時一次偶然的事件使某個人變成了大人物,有時一次偶然的事情使某個人變成了小人物。在常人看來,大人物總是和大事件聯係在一起,小人物總是和小事件聯係在一起。有的人一輩子也不會做成一件大事。但是,無論大人物還是小人物,都會和一件又一件必然的小事發生關係。因此說,小事情是人一生中最基本的內容。
大事能檢驗一個人的智慧、才能和品格,小事也能。如果每一件小事都做得漂亮、舒心,那你也能得到極大的快樂和對自我的肯定。小事雖然微不足道,但不做也是不能成功的,那些常常遊手好閑的人,他的成就肯定不會超過常人多遠。忽視小事,專做大事的人,他的成就往往不如常做小事的人。這是什麼原因呢?因為小事來得頻繁,辦事所花的日子也多,積累起來數量也就大;而大事來得稀少,積累起來數量也就小。
積累,一件又一件小事地去積累,直到有一天,你會驚訝地發現,自己是一個多麼了不起的人。比如雷鋒,他並沒有做什麼驚天動地的大事,但他珍惜每一件小事,把每件小事都當作一個新的出發點,當作一件大事來看待,傾注全部的生命和熱情,誰又能懷疑他的偉大呢——偉大的,其實也是平凡的。
每一年積累,不如每季度積累;每季度積累,不如每個月積累;每個月積累,不如每一天積累。
一天不是一周,一周不是一月,一月不是一年。一周需要七天才能構成,一月需要四周才能構成,一年需要十二個月才能構成。一件事情會影響一個人的聲譽,幾件事情會改變一個人的一生,無數事情會決定一個人的命運。從搬運工到哲學家,從奴隸到將軍,從凡人到偉人,這不是一天、一月、一年就可以達到的,它需要經過長期的努力,長期的追求,長期的積累,長期的磨煉才能達到。
也許一個窮人會因為某種機遇而一夜之間成為富翁,腰纏萬貫,但一個搬運工成為一個哲學家,一個凡人成為一個偉人,絕不是某個機遇的緣故。
不斷地追求,才有不斷的進步;
不斷地實行,才有不斷的成就;不斷地積累,才有不斷的提高。
栽什麼樹苗,結什麼果兒;播什麼種子,開什麼花兒。積累耕耘的經驗就成為農夫,積累砍削的經驗就成為工匠,積累販賣貨物的本領就成為商人。這種積累,既是痛苦的,又是快樂的。
著名的荷蘭科學家萬·列文虎克是農民出身。他的成功,源於他對生活小事的關注。初中畢業後,列文虎克來到當地小鎮上找到了一份看門的工作。他在這個崗位上一直幹了60年,中間沒有換過一次工作。
看門的工作比較清閑,列文虎克便把打磨鏡片當作自己的業餘愛好。他磨呀磨,一天一天地磨,一年一年地磨,鍥而不舍,前後一磨就是60年。在打磨鏡片時,他是那樣的專注和細致,他的技術已經超過專業技師了,他磨出的複合鏡片的放大倍數,比專業技師們的都要高。借著研磨的鏡片,列文虎克發現了微生物世界。從此,他名聲大振,隻有初中文化的他,被授予巴黎科學院院士的頭銜。就連英國女王都到小鎮來拜會他。
列文虎克老老實實地把手頭上的每一塊玻璃磨好,用盡畢生的心血來做一件小事,終於他在他的小事裏看到了成功,科學也在他的小事裏看到了更廣闊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