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佛教徒應有的禮節(1 / 3)

第一章 佛教徒應有的禮節

禮節的重要性

人,從肉體上來看,幾乎跟其他動物沒有多少差別。人有一個頭、一個身軀、四隻手腳,其他動物,像獅子、老虎、牛、馬……也都有。差別的是:人是兩隻腳、兩隻手,身軀直起來走路;動物則是四隻皆腳,身軀平著在四隻腳上,直不起——但,人身體所有的,像頭部有眼、鼻、嘴、耳,動物也有;人體內有五髒六腑,動物體內也有。所以,人在肉體上,與動物應該是沒有差別的。

然而,人畢竟不是動物。那麼,差別在什麼地方呢?除了人有內在的理智、知識、學問之外,還有外在的禮節——也就是人與人之間,必須如何應對,才不失身份。譬如;晚輩遇到長輩應該如何稱呼?長輩對晚輩又該如何

稱呼?平輩對平輩又要如何稱呼法?……這是形成人與動物不同的最主要的原因。否則,人與動物真要分不清楚有什麼差別了。

人的禮節,有普遍性——也就是在一個國家,或一個地區,人人都是通用的;也有在某個團體內,才應用得到的禮節。比方:軍中有軍中的禮節,江湖幫會有幫會的禮節,宗教有宗教的禮節……這些在團體內才有的禮節,除了含有該團體的象征,或特殊意義之外,還具有可以識別該人是否我團體內的一分子的作用。

因此,以宗教團體來說,每個宗教都具有它獨特的禮節。這是其他宗教、其他團體,乃至社會上所沒有的禮節。所以天主教有天主教的禮節,回教有回教的禮節,佛教也有佛教的禮節。

那麼,作為一個佛教徒,就應該懂得佛教徒的禮節。不但懂得,還要在與佛教徒應對的時候,表現出來。如此,在人們的感覺上,才像個佛教徒,否則,盡管對方學得滿肚子佛法,多麼有智慧;或者,修行達到幾禪幾定,不過是有理無事、有體無用,就像個少了一隻腳的人,總令人有不完美的感想。因為,禮節也是一種修養、一種禮貌的展現。

在目前台灣的佛教徒,有些,是很懂得禮節;但也有些是不大懂禮節——至少,沒有在行為上表現出來。

因此,本人不自量力,就所知道的佛教禮節,簡要的寫出來,希望對某些佛教徒能夠有所助益。

佛教徒的禮節

佛教有哪些禮節呢?這必須先談到佛教的內容。佛教的內容,便是佛、法、僧三寶。因此,佛教主要的禮節,也就是在於:佛教徒麵對佛、法、僧三寶時,要如何的應對。

1.對佛應有的禮節

先談到佛教徒對佛應該有的禮節。

佛是指佛教的教主:釋迦牟尼佛,以及由他所說出、記載在經典中的十方諸佛。譬如:當來下生彌勒尊佛、藥師琉璃光佛、阿彌陀佛……等等。

以釋迦牟尼佛來說,他是佛教的創立者,我們今天所以能聽聞到佛法,受到佛教的滋潤,必須先感謝他。對於十方諸佛來說,他們是人格的圓滿者——同時,他們對於我們,以及一切眾生,都有一顆無比慈悲的心,對於十方諸佛,我們給予一分的恭敬,也是身為佛教徒所應該有的禮貌。

如此,對於佛——當我們見到佛陀時,應該有怎樣的禮節呢?在釋迦牟尼佛誕生的印度,是要行五體投地的大禮,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頂禮”。頂禮就是以頭麵向地禮佛足;這是一種最恭敬的儀式。因為,人所最高貴的,乃是頭頂;而人最卑下的,則是雙足。以最高貴的頭部頂禮在佛足前,自然,是表示了內心無比的恭敬。

佛陀在世時,佛教徒見了佛陀,除了五體投地的頂禮之外,還有在頂禮之後,繞佛地儀式。這應該是表示信徒對佛陀的仰慕了。如今,佛陀的化身早已入滅,現在,我們所能夠見到的,隻是佛陀的塑像或紙像,但是佛教徒對佛陀的敬仰,並沒有因而稍減。佛教徒見了佛像,如果是在寺院、或者方便的地方,仍然行五體投地的頂禮,把佛像當作佛陀的金身。

站在信徒自身來說,有一份恭敬,便有一份功德;同時,頂禮也是折伏我慢的一種方便,何樂而不為呢?

因此,佛教徒在見了佛像,不論是在寺院裏、或在個人家庭裏,都以行五體投地的頂禮,為正式的禮節;就算不頂禮,起碼也要行個問訊禮。這就像我們在路上,遇到了長輩,總是要趨前打個招呼、行個鞠躬,或者,點個頭,是一樣的道理。如果視若無睹,我行我素而過,就會給人一種貢高我慢,沒有教養的感覺。相信誰都不願意給人這種不良的印象吧!

2.對法應有的禮節

法指佛法。佛法是無形的,它的存在必須依附有形的東西,比方:語言、文字、書籍、藝術等等。所以,表達了佛法,記載了佛法的語言、書籍等,佛教徒都必須加以禮敬。為什麼要禮敬於佛法呢?不僅因為它是佛所說,還因為法是佛的老師。《大方便佛報恩經》卷六說:“佛以法為師,佛從法生;法是佛母,佛依法而住。”(見大正藏第三冊一五七頁)可見法的尊貴並不下於佛。佛依法才得以解脫生死,乃至成佛,我們也將如此;佛是我們的老師,法也是我們的老師。所以,法與佛並稱,叫做“佛法”。金剛經也說:“若是經典所在之處,則為有佛。”(見大正藏第八冊七五O頁上)如此,我們怎能不尊敬於法呢?那麼,要如何尊敬呢?以經書來說,必須妥為保管,不得亂放、亂丟;有佛菩薩像或經文的字紙也一樣。

遇到有法師、居士講演佛法,都應該專心聽講,以表示對法的尊敬。

目前,印刷與傳播發達,要看到佛教經書、聽聞到佛法,顯得很容易;得到的太容易了,往往也就不知愛惜。在古代,沒有印刷晶的時候,要看到佛經,就不是那麼容易了。因此,對佛經也就恭敬異常,不但要用雙手捧著,還要以頭頂頂著,以示佛經的高貴和得來不易。看的時候,更要搭衣端坐,恭恭敬敬,心無二念的看。

當然,我們今天對佛經,不一定要像古人那樣,但起碼的尊敬,總是要有的。

3.對僧應有的禮節

(1)尊敬僧的意義

僧是通指佛教所有的出家人,包括比丘、比丘尼、沙彌、沙彌尼、式叉摩那尼等,不論男女老少,都在僧的範圍內。在家佛教徒通常稱呼出家人為“師父”或“法師”,出家人的身份於在家佛教徒的心目中,是介於教師與父親之間。那麼,在家佛教徒對“法師”、“師父”,應該有怎樣的禮節呢?由於僧與法、佛並列為三寶,僧的地位與法和佛一樣。佛陀曾說,不要把他看作跟別人不同,“我亦僧數”——佛陀也是僧的一部分。因此,對僧的禮節,有些地方,跟對佛的禮節是一樣的,比方:佛教徒見了佛要頂禮,見了出家眾,同樣也要頂禮。當然,有些佛教徒,心中可能會不以為然。佛陀是教主,是德行圓滿者,佛弟子頂禮他是理所當然;但,出家眾修學程度不一,如何能跟佛陀比,何以也要在家佛教徒向出家眾頂禮呢?

的確,僧人中,要分別起來,有菩薩僧、聲聞僧、凡夫僧、福田僧的不同。在人們的觀念裏,菩薩僧與聲聞僧,實在是值得尊敬頂禮;至於普通的凡夫僧,跟一般人並沒有兩樣,隻不過是現了出家相而已,如何也跟聖賢僧,乃至佛陀同受信徒的禮遇呢?當然,這是有它的道理的。我們來看一段經文——《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卷二說:“善男子,世出世間有三種僧:菩薩僧;聲聞僧凡夫僧——文殊師利及彌勒等,是菩薩僧;如舍利弗、目犍連等,是聲聞僧——若有成就別解脫戒,真善凡夫,乃至具足一切主見,能廣為他演說,開示聖道法利樂眾生,名凡夫僧,雖未能得無漏戒定及慧解脫,而供養者獲無量福——如是三種名真福田僧。

“複有一類名福田僧,於佛舍利及佛形象,並諸法僧聖所製戒深生敬信。自無邪見,令他亦然,能宣正法,讚歎一乘;深信因果,常發善願,隨其過犯,悔除業障。當知是人信三寶力,勝諸外道百千萬倍,亦勝四種轉輪聖王,何況餘類一切眾生,如爵金華,雖然萎悴,猶勝一切諸雜類華,正見比丘亦複如是,勝餘眾生百千萬倍;雖毀禁戒不壞正見,以是因緣,名福田僧。若善男子善女人等,供養如是福田僧者,所得福德無有窮盡,與供養前三真實僧,所獲功德正等無異。”(見大正藏第三冊二九九頁下及三OO頁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