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異獸剝皮濟眾(1 / 3)

第二十章 異獸剝皮濟眾

佛在羅閱耆闍崛山中,身患風疾。耆城的醫生為佛精心配製妙藥,用三十二種良藥,日日服三十二兩。

當時,有一名叫提婆達的人,常心懷嫉妒。他自恃高明,希望自己的威望能與釋迦佛平齊,便盲目地效仿釋迦佛,也服用三十二種藥,日日服三十二兩。

然而,藥物進入全身脈絡、血液之中,提婆達不僅身體未見舒適,反而自覺體力微弱,苦惱不堪,整日痛苦地呻吟。

世尊釋迦佛看到他痛苦,愚癡的樣子,心生憐憫,用手摸他的頭頂。佛以自身的功德之力,使提婆達馬上藥消病除。

誰知提婆達病除以後,不但不感激釋迦佛,反而盯著佛的手,說道:“世尊在世上也沒有什麼本事了,講法說經不能使世人受用,所以又開始學醫術了。”

佛早已明了提婆達的內心,便歎道:“提婆達心懷不善之念,極其險惡,不但今日如此,以往也是如此啊!”

佛講述了提婆達前世心惡的因緣。

從前在閻浮提城,有一波羅奈王,名叫梵摩達。他凶暴殘忍,毫無慈心。

一天夜晚,他夢見一獸,遍身金毛,毛端還閃爍金光。梵摩達夢醒,不見此獸,心急火燎,立刻召集獵師,捕捉夢中異獸。

梵摩達將夢中情景告訴諸獵師,並命他們捕捉此獸,若捕到必將獸皮剝下獻出,當重重賞賜。若捉不到此獸,將誅滅獵師九族。

梵摩達如此凶殘暴戾,諸獵師憂愁悲哀。大家聚在一起,共同商議對策。

結果,諸獵師商議招募一獵人,令他出去尋找這種異獸,若他捉不到不回宮,就將他的家產及妻兒都當掉作為抵押。

被招募的這個獵人心想:“我就是死,也必須捉到這隻從未見過而讓波羅奈王夢到的異獸呀!”

獵人跋山涉水,冒著生命危險在野獸出沒的森林裏搜尋。眼看一天天過去了,他所帶的幹糧已吃完,而巨精疲力盡。可仍無一絲線索,此時,正值暑熱難當,獵人又渴又餓,已到了奄奄一息的境地了。

獵人對天長歎,悲泣道:“誰有大慈悲心,救救我吧!”

正當此時,林中忽然出現一異獸,名叫銘陀。隻見它遍身金毛,在陽光下分外耀眼,正是那波羅奈王夢中所見異獸。

銘陀聽見獵人悲慘呼救的聲音,頓生憐憫之心,躍入冷泉之中,渡過泉水來到獵人身邊。看到他焦渴瘦弱的樣子,便用力將他拖到水邊,給他清洗身上的傷痕,細心洗去他身上的泥土,將清涼甘美的泉水送入他幹渴的嘴裏,還拾來甜潤的野果喂他充饑。

獵人慢慢從昏迷中清醒,身體漸漸恢複了常態。他看見一隻異獸王就在眼前,正是他苦苦尋找並要捕捉的那種獸,不由又驚又喜,但轉念一想:“我在生死垂危的關頭,是它救了我的命,我感恩都來不及,哪能去害它呢?可是……”

獵人想到這裏,不禁憂心忡忡。

銘陀見獵人愁眉苦臉,垂頭喪氣的樣子,便問獵人為何不樂,鬱鬱寡歡。獵人將心中所思和事情的全部經過都告訴了銘陀。

銘陀聽罷,知曉那凶殘的波羅奈王所夢之獸即是自己,就寬慰獵人說:“這件事你不必憂愁,我的皮很容易得到。”

銘陀向獵人坦露胸懷,說道:“我曾舍身無數次,從未求過福報。今日能以皮濟眾人命,是我最大的幸福。如果想得到我的皮,就請剝下吧。我就是馬上死去,也不會悔恨,我願意將生命施舍給眾生。”

獵人見銘陀如此泰然,又如此堅決以身濟眾,他狠下心,含淚剝去銘陀金光燦燦的皮。

銘陀當即立誓發願道:“我今用皮來施舍此人,救他及其餘受迫害的眾生,願持此功德施舍眾生,使眾生修行佛道,求證無上正等正覺。”

發此大願後,頓時三千世界震動六次,天地同感其悲心大願,大地震動,山河共撼。

銘陀被剝去毛皮後,赤肉裸露,血肉模糊。有八萬蠅蟻蜂擁而至,在其血肉之中吸食營養。銘陀如受千刀萬剮,劇痛難忍,想奔回穴洞,但又恐傷害身上蠅蟻,所以索性咬著牙,任八萬蠅蟻吸食血肉,任劇痛鑽心,銘佗紋絲不動。

銘陀血已流盡,肉被吃盡,慢慢死去了。當時,吃銘陀血肉的八萬蠅蟻命終時,因銘陀願力所感,八萬眾生即生天上。

獵師得到獸皮,擔著獸皮求見波羅奈王。王看見獸皮,果真如夢中所見,金光閃閃,在陽光下光彩奪目,不禁又驚又喜。此後,他便常將獸皮當墊,坐臥其上,自感身心安然、快樂。欣喜之中,放走了獵師,不再誅殺九族,而獵人的妻兒家小終於幸免於難。

佛說:“那銘陀就是今日的我,而那凶殘暴戾的梵摩達王就是今日的提婆達,那八萬諸蠅蟻就是我初成佛時,始轉法輪而得道的八萬諸天呀!”

遇難失義

過去,在一個池塘中,生活著一條蛇,一隻蛤蟆和一隻烏龜。他們每天不愁吃不愁喝,互相之間倒也相親相愛。

然而。有天,池子裏的水突然被抽幹了。他們一下子吃沒的吃,喝沒的喝,日日饑渴交加,簡直就活不下去了。

那條蛇首先起了惡念。它心想:“現在大家都快餓死了,還管什麼親朋好友,幹脆先把蛤蟆吃了吧!”

想到這兒,蛇便對烏龜說道:“眼看著咱們仨都要饑渴而死,不如你去把蛤蟆叫來。咱倆先吃掉它充充餓。”

烏龜一邊慢慢地往蛤蟆住的地方爬,一邊想:“平時大家生活在一起親親密密,遇到危難就互相殘殺,也太不講道義了。”烏龜這樣想著,已經來到蛤蟆的住處。烏龜告訴蛤蟆,蛇讓他過去,然後又說了一首偈言:

平安無事互為親,仁義禮智掛嘴邊;

若遭危難失本心,不惟本人食為先。

蛤蟆聽了烏龜的偈言,明白了蛇讓他去的意思,心想:“危難之時,舍棄自己的生命去供養別人,當然不在話下,然而那蛇卻忘卻本義,不講道德,為了自己活下去而殘害別人,實在是不應該供養他!”

蛤蟆想到這兒,便也說了一首偈言:

往日平安為友善,危急之時無仁義;

汝持我言以語蛇,我終不到它身邊。

水牛忍辱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片曠野,廣闊無垠,浮雲流水,嫩草鮮花,著實是一個好去處。

有一頭水牛王,每日裏帶著眾多的牛子牛孫,饑食嫩草,渴飲清泉,悠然度日,卻也不亦樂乎。

隻見這水牛王,昂首闊步走在牛隊最前麵,確實雄壯魁偉,性情溫和,卻不失威風凜凜的王者風度。

偏偏有一獼猴,見人家活得自在,心中嫉妒萬分,怒形於色,便抓起泥土砂石,劈頭亂打。

這水牛王走在隊伍前麵,著實挨了幾下。它身受侮辱,卻不惱恨,隻是抬頭憐憫地看了那猴子一眼,歎了口氣,搖搖頭走開了。

後麵的牛見水牛王如此,也都仿效,並不與這猴子計較,甩甩尾巴轉身隨水牛王而去。

這猴兒見狀,以為牛們不敢惹它,更加氣焰囂張。它遠遠瞥見一貪玩兒的小牛犢落在隊伍後麵,正急急追來,便又抓了砂石,尾追上去,一邊罵,一邊打將過去。

小牛犢被打得心頭火起,正要轉身去教訓這潑猴兒一頓。忽然看見前麵水牛王轉過身來,正盯著自己。那目光恰似無聲的命令,小牛犢一跺腳,壓下心頭之火,轉身跑回牛群。

牛群又往前走。迎麵有一株大樹,極其茂盛,有一個樹神住在裏麵,親眼目睹了剛才的事。他見牛群走過來,就忍不住問水牛王:“為什麼剛才那猴兒如此打罵,你們都忍住不作聲,豈不顯得太過懦弱了嗎?”

水牛王以偈答道:

彼輕辱毀我,又當加施人;

彼人當加報,爾乃得牲患。

說完,帶領眾水牛揚長而去。

樹神不由頷首,心生敬佩。

過了不久,有一群婆羅門從路上遠遠走來,恰又被猴子看見。它本來心中餘忿未平,於是故伎重演,又俯身抓了把砂石,待眾人走近時,一邊罵,一邊打了過去。

眾人一楞,不知何故挨打,待看清原是一隻頑猴撒潑,不由大怒,遂吆喝一聲,大家一擁而上,七手八腳地將這獼猴捉了起來。

獼猴心中害怕,悔之晚矣,忙不住聲地求饒。

眾人正在火頭上,如何饒得了它?不由分說,按在地上,一頓亂腳,那獼猴登時了賬。

方才那樹神此時看在眼裏,心中更是由衷地佩服水牛王,脫口誦道:

罪惡不腐朽,殃熟乃遭患;

罪惡今已滿,諸殃不爛壞。

當年那水牛王,即現在的釋迦牟尼佛。他因修菩薩行時,不慎造罪,墮落為水牛王,仍不忘常修忍辱及慈悲喜舍等心行,直至鹹佛。

猴效羅漢

佛在羅閱祗國,派遣一個名叫須漫的羅漢,持佛頭發和指甲到嚴賓國南山造佛塔寺,寺內五百羅漢常到塔前,朝夕燒香,繞塔禮拜。

當時,南山之中住著五百獼猴,見道人供養塔寺,也合計著效仿羅漢。他們來到深澗邊背負泥石建起佛塔,搬運粗大的木材,豎木立刹,造幡建寺。朝夕禮拜,如那五百羅漢一般。

一天,風雲突變,山水暴漲,五百獼猴一時措手不及,都被淹沒水中,隨即都轉生在第二忉利天上。由於他們建佛塔、禮拜繞塔的因緣,死後得生天上,有莊嚴雄偉的七寶宮殿,每日可以禮佛朝拜、誦經念佛,而且衣食自然豐足,過著幸福歡樂的生活。

五百獼猴已成為天人,他們各自思索:“是什麼功德能使我們得生天上?”於是用天眼觀察,才明白自己原來獼猴之身,皆因效法請羅漢戲造佛塔,以此功德,雖被洪水淹沒,卻得生於天上。眾天人均思,今應該下凡報答過去之肉體之恩啊!

於是,五百天人各帶隨從和寶花、妙香等等,自天而降,來到過去自己的屍體旁,散花燒香,繞屍體七圈。

當時,南山中還有五百婆羅門,外道邪說不信因果報應,看見這麼多天人散花、嗚樂,繞著獼猴腐爛的屍體,恭恭敬敬,且莊嚴肅穆,就奇怪地問道:“諸位天人神光巍巍,為什麼要屈尊供養這一堆腐爛屍體呢?”

諸天人鄭重告訴婆羅門:“這些獼猴的屍體,就是我們在南山居住時的身體呀。並將五百獼猴效法五百羅漢,建寺造塔,繞塔禮拜後遇洪水,命終生天的經曆詳細講給五百婆羅門。獼猴能夠因這麼微薄的福因得生天上,所以天人散花、燒香以敬獼猴之身,報答故恩。

五百天人教化諸婆羅門,舍棄邪念,信奉佛法。他們啟發婆羅門,說道:“效法羅漢,戲造塔寺,尚能獲福如此。如果以至誠之心信奉佛法,那種功德無量,難以比擬呀!你們執著邪見不信真理,百劫千世勤苦勞碌而一無所得,不如與我們一起到耆闍崛山和拜供養諸佛,所獲福德無量無邊。

五百婆羅門聞言,同發皈依佛法、舍邪從真之。心,深深感激五百天人度化之恩。他們跟隨五百天人欣然共至佛前,五體投地,散寶花、燒妙香供養諸佛。

五百天人禮拜佛陀,稟白佛說:“我們前世為獼猴之身,承蒙世尊慈悲救度之恩,得生天上。恨不能早些見到佛陀。今來皈依佛,供養佛,信奉佛法。解脫生死輪回,求證無上正等正覺。”

五百天人又問佛:“我們前世有什麼惡因緣,而感受獼猴之身,請佛明示。我們雖建造塔寺,為何身又被洪水吞沒?”

佛告訴五百天人:“你們受生獼猴之身,不是沒有因緣的。往昔世中,有五百個年少婆羅門,結伴同行入山想修仙道。當時,山上有一個沙門,想在山上用泥土建造精舍,他下山穀中取水,身輕如飛。五百婆羅門見狀,心生嫉妒之意,同聲譏笑他,道:“看這個沙門,上下跳躍,多像隻獼猴。有什麼稀奇的 ……”沙門聞言,不嗔不怒,仍取水下上。有一天,突然山洪暴發,諸婆羅門皆被水溺死。”

佛告訴諸天人:“當時上下飛躍的那個沙門就是我,那五百少年婆羅門就是後來的五百獼猴,因它們譏笑沙門,造作罪業,故身受惡報。戲笑為惡,號泣受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