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跟鄧小平學做事3(1 / 3)

第一章 跟鄧小平學做事3

這一戰略性的"轉移",毛澤東曾經想到過,也曾說過,但是一直未能實現"轉移"。

主要矛盾解決了,次要矛盾也會跟著解決,鄧小平出於多方麵考慮,在組織人事調整上,采取"和稀泥"的策略,體現了他超凡的政治智慧和遠見卓識。

首先,華國鋒作為毛澤東選定的接班人,"你辦事,我放心"的"英明領袖"形象一直在廣為宣傳,已漸漸為老百姓所接受。另外,在中國什麼職位都可撤換,唯獨"中共中央主席"這個職位非同一般,毛澤東擔任這個職位多年直到去世,華國鋒屬於毛澤東之後的第二任主席。所以,黨的主席不能隨意撤換,否則會引起一定程度上的社會混亂。

其二,當時"左傾"思想在全國仍有相當大的影響,全國人民對"文革"的認識很大程度上仍停留在"文革"時代,對毛澤東仍像神一樣崇拜,一下子否定毛澤東親手發動的"文化大革命"大家心理上一時會難以接受,所以鄧小平建議此時會議對"文革"的評價要暫時"回避",采取逐步過渡的方針,使大家有個心理適應過程,毛澤東親手選定的接班人也就暫時不能"下台"。美國的戴維·W、張對此舉評述道:

在毛的追隨者和"四人幫"的影響還沒有從政治上和黨的領導層清除之前,任何人要直截了當地或者不藝術地對毛進行批評,即等於是自取滅亡,至少也是相當危險的。

其三,政治路線已按照鄧小平的思路進行了"大轉移",目的已經達到,鄧小平實際上成了黨的最高領袖。

基於以上三個主要原因的分析,可見鄧小平在當時的組織人事調整上"和稀泥","一個都不下",是一個體現鄧小平"漸進式"鬥爭策略的經典之作,也體現了鄧小平豐富的政治鬥爭經驗,是繼遵義會議之後又一個黨內鬥爭的示範。跟鄧小平學做事第六章目的思維:不怕,不動搖——跟鄧小平學做事的方法第六章目的思維:不怕,不動

搖——跟鄧小平學做事的方法在鄧小平的智性思維中,方法——目的思維是他成事的一大突出特色。鄧小平講求實事求是,提倡少說空語,多辦實事。他說話辦事具有明確的含義和鮮明的指向性,沒有空洞多餘的言詞,沒有勞而無功的領導行為和方式。他說話辦事無一不是為著達到他的戰略意圖和戰略目的。正如索爾茲伯裏評述的那樣:"鄧說過:'不管黑貓白貓,抓住耗子就是好貓。'他的意思是:為了使中國在2000年達到技術合理化,準備采納不管哪裏來的技術、辦法、發明創造和意見。如果這樣做要放棄毛的藍螞蟻式的公社而代之以個人耕作和個人收益的辦法——好,那就這樣做吧。"

方法——目的思維是一種最為成熟的解決問題的方式。它具有兩方麵的含義:其一是很好地設計為達到目的而采取的一係列行動的邏輯後果;其二是從每一個步驟中吸取經驗、杜絕或規避有可能的障礙,並且在任何時候都能成竹在胸地排除障礙,達到成功。運用方法——目的思維時須明白,有的目標不是馬上就能實現的,最終目標必須根據起始目標適時修正,要注意采取行動的時機與成功密切相關等等。

鄧小平為了使中國的改革開放事業取得成功而所做的一切,與方法——目的思維的兩方麵含義完全吻合。鄧小平適時地設計出許多改革開放的宏偉戰略,如"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三步走"等,而為了最終完成這些戰略目標,鄧小平采取了一係列措施,來確保這些宏偉戰略的完成實施,反複強調"基本路線要管一百年"。這種實施行動一旦受到幹擾和破壞,他會義無反顧地予以清除,仍向著預定的戰略目標堅定地前進,這就是鄧小平反複強調的"扭住中心不放鬆",用的是"扭"字,而不是"抓"字,扭比抓更加有力牢靠得多。

1983年9月至10日,鄧小平和陳雲在中共十四屆二中全會上,共同提出為清除"精神汙染"而廣泛開展意識形態工作的要求。但至1984年3月,清除"精神汙染"運動又被鄧小平有意淡化而中止了。其根本原因,正如美國的施拉姆這位著名的中國問題研究專家所評述的:"通過這場運動增強了的政治氣氛,特別是對"先富起來"的人進行的批判,以及根據情況對這些人的財產的沒收,嚴重地妨礙了鄧小平最為重視的經濟改革工作。正因為如此,他擔心這場運動要拖長和激化,暫不公開發表他在1983年9月關於"精神汙染"的講話,突然中止了這場運動。從這個意義上看,1984年2月他的深圳特區之行就是個明顯的象征。鄧小平一回到北京,就同高層幹部交談,十分讚賞"開放政策"和經濟特區。而且他說特區是引進國外技術和經營管理的窗口。他支持特區提出的'時間就是金錢"的口號,他說,像深圳這樣的地區先富起來是對的,'平均主義不好'。"

1992年春天,鄧小平的南巡講話,一掃改革開放所遇到的僵滯局麵,在上海反複地強調:"改革開放還要講……"

1989年風波平息後,改革如何深化,一些人產生了懷疑和困惑。在總結和反思中,對1989年政治風波和蘇聯東歐劇變的原因,人們的看法和角度不盡相同。蘇東劇變的根本原因是經濟沒搞上去還是西方的和平演變?時代主題是和平與發展還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鬥爭?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還是以反和平演變為中心或兩者並列?鄧小平運用方法——目的思維,不為複雜局麵所惑,再次為改革開放呐喊呼號,反擊"左"的思想阻礙,給他的改革開放的航船,注入了新的思想動力。

鄧小平對方法——目的思維的靈活運用,使他也對階段性目的、局部性目的具有一種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堅韌精神,從而以小積大,積少成多,由局部性成果最終質變為全局戰略目標的最終實現。鄧小平在領導藝術的智性思維領域,又為領導幹部提供了一個實用性強,頗值得學習研究的思維模式。

堅持到底:不

達目的不罷休堅持力,是意誌行為的持續性、長久性的活動能力。鄧小平具有堅強的意誌、耐力,常常表現為他善於把已經作出的決定或計劃貫徹到底,為達到既定目標,克服一切困難,不達目的不罷休的頑強堅持力。

鄧小平的堅持力,是以確立了正確的合理的目標為前提的,同那種明知不對,堅持錯誤,固執己見,我行我素的頑固性是根本不同的。他在被三次撤職,遭到"左"傾路線的排擠和批判的情況下,充分表現了他為捍衛正確路線,實現合理目標而一往無前並毫不示弱的決心和技能,表明了他具有高於一般人的頑強堅持力。蘇軾就曾說過:"古之成大事者,不唯有蓋世之才,亦有堅韌不拔之誌。"

鄧小平的堅持力,正是他運用方法——目的思維的實際體現。

鄧小平有一種說了就做,講了就抓,不抓則已,一抓到底,不見成效不收兵的毅力。他對認準了的事從不輕易改變決心,而是持之以恒——抓到底。並且他能夠為已經開始的事業堅持到底而不怕任何艱難險阻,對那些被人們看作是"老大難"的事情,他更是以身作則地去抓。比如,由於"文化大革命"十年內亂,"四人幫"對知識分子專政,把知識分子當"臭老九"橫加批判,使科技、教育戰線成為重災區。粉碎"四人幫"以後,有的人對科學、教育工作仍心有餘悸,而且這方麵的問題相當多,在這種情況下,鄧小平主動向中央提出抓科學、教育工作。他說:"我知道科學、教育是難搞的,但是我自告奮勇來抓,不抓科學、教育,四個現代化就沒有希望,就成為一句空話。"他還指出:"教育要狠狠地抓一下,一直抓它十年八年。我是要一直抓下去的。"鄧小平認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教育是科技的基礎,必須從教育這個基礎抓起。他認準了科學、教育關係到四個現代化的成敗以後,一是自告奮勇地挑重擔,抓難題,二是決心抓好這件事。"狠狠地抓"、"抓它十年八年"、"一直抓下去",這是鄧小平的堅持力在抓工作方麵的具體表現。鄧小平正是以這種堅持力的精神抓工作,形成他工作、辦事的巨大魄力,使各條戰線、各個領域的工作迅速打開新的局麵,並卓有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