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口才實戰2(1 / 3)

第十章口才實戰2

貼心提示:

靈活用之,演講思路自然會如春濤排壑,豈可遏抑?

演講中新的主題

這裏所說的“新”,就是演講的主題、材料乃至表達要有新意、有創新,正如邵守義教授所說:演講者“應該站在時代的最前列,以其先進、新穎的思想去啟迪聽眾、武裝聽眾、引導聽眾登新思想、新文化、新技藝的高峰”。那麼,演講如何才能“新”,“新”又在哪裏呢?

即在前麵某演講的思想觀點的基礎上(當然,他要同前人的說話方向一致),加以進一步開掘、發展和完善,從思維的深刻中求得一“新”。換句話說,就是去講別人沒有講透的話。

前幾年,我國青少年中愛國主義的演講頗為普遍。但相當多的演講者曾不厭其煩地去頌揚我們祖先的“四大發明”,並且在祖先的榮耀上大呼號子:“愛我們的祖國吧!”如此等等,令人“倒酸”。而有一篇《再談“四大發明”》的演講,味道就好多了:

過去我也經常講,我國有“四大發明”,並且以此自豪。然而今天,當我再講“四大發明”的時候,我的心跳了,我的臉發紅了。幾千年以前,我們的祖先就以其超人的智慧搞了“四大發明”,為整個人類社會做出了他們的貢獻。我有時問自己,幾千年後的今天,他們的子孫們又搞了幾次大發明呢?難道我們成天在祖先“四大發明”的功勞簿上沾沾自喜,洋洋得意地炫耀一番就是愛國了嗎?不,這不能證明是愛國,是真正的愛國者。80年代的青年們應當學習祖先們的發明創造精神,我們要搞出“十大發明”、“百大發明”,為祖國和人類做出最大的貢獻,這才是真正的愛國主義者。

你看,前後都是同一主題,但後者論述得多麼深刻、新鮮!

“繼續深掘”求新,不僅僅要求演講者不能隻看到事物的表麵現象,而應想到它深含的本質。更重要的是,要根據自己的認識能力,透過事物的外象,抓住本質,使自己演講中的思想、觀點、見解比前人更深一步,以此創“新”。

即不蹈前人“舊轍”。雖然主題並沒有兩樣,但是別具匠心,另辟蹊徑,在獨特的思維中求得一“新”。換句話說,就是從另一個角度去看待同一個道理,說出別人沒有說過的話。

前些時期,談教師清寒,為教師呼籲“糧草”的演講很多。但是不少同誌,不是家居“八平米”,就是“每月65塊”;不是“挪用教育經費大吃大喝”,就是“體弱多病無人管”……盡是人們耳朵聽起繭子的話了。

可有一位演講者卻開了個“生麵”,從另一個沒有人注意和探討過的角度立足放眼:

有一天,我要到自由市場去買東西,剛要去,一位同事說:“你快把校徽戴上。”我莫名其妙地問:“戴它幹什麼?”他說:“戴上校徽小偷都不偷你。”

這位演講者話語剛落,全場掌聲雷動,喝彩聲四起。他別出心裁,獨辟蹊徑,更生動、更傳神地刻畫了教師的形象,更準確、更有力地說明了老師生活的“清苦”。

實際上,演講是生活、社會的反映,而其中任何事物之間都有著或多或少的聯係。因此,演講者可以從某一事物出發,去尋求與此在某一方麵的類比之處或相關之處,從類比的思維中求得一“新”。即去看別人沒有看到的關係,想別人沒有想到的哲理。

演講《做一個神通廣大的孫悟空》,可謂這一創新之法的範作。在人們的心目中,孫悟空是一個神通廣大的形象:長著一身神奇的毫毛,隨便拔一撮,吹一口氣,就會變成無數個“孫悟空”。作者曾有“如果我是孫悟空,那該有多好”的夢想。然而對“舊夢”的真正認識,是在她進師範學院前一天,當媽媽送給她一個裝滿學生來信的匣子的時候:

……這些信的作者都是媽媽用心血和汗水哺育過的學生。讀著這一封封來信,我的腦海裏不斷呈現出一幅幅動人的剪影:翻湧的麥浪,飛濺的鋼花,奔流的石油,拔地而起的新樓……忽然,我產生了一個聯想:我的媽媽不就是那個會分身法的孫悟空嗎?她把自己的知識和心血都灌注在學生身上,她生命的能量不就同時在她學生的身上延續、擴散了嗎?在幾平方米的鬥室裏,在八瓦的台燈下,在三尺高的講台上……媽媽把一個人的智慧變成幾十、幾百、幾千人的智慧;把一個人的美德變成幾十、幾百、幾千人的美德;把一個人的貢獻變成幾十、幾百、幾千個人的貢獻……難道說,媽媽的本事比不上孫悟空嗎?

演講者由會“拔毫毛”的孫悟空,展開豐富的聯想,類比出了“傳智慧、美德、貢獻……”的媽媽——教師這“值得”的聖業,讓人頗覺味新。最後,到了演講的最高潮時,她作了近乎呐喊的升華:

同學們!我們這個學校,就是一個培養孫悟空的地方;我們這些師範生,就是未來的孫悟空。慶幸我們的選擇吧!為能繼承母親的事業,為我們是一名光榮的師範生而感到驕傲和自豪吧!讓我們把自己的全部能量都轉化成功能、勢能、熱能、光能、原子能,讓我們去衝破物理學上的那個能量守恒定律,使自己的能量在轉化中增長,增長,無窮地增長!讓一個“齊天大聖”變成無數個“齊天大聖”吧!

這是何等富有新意的演講啊!盡管這篇演講已逾十年,今天當我們再次捧讀時,仍然散發著新穎的光采。

貼心提示:

總之,要“新”,必須在演講中貫注自己的獨特感受、獨立思考、獨到評價。對於那些人們認為“當然”、“完美”的事物和立場觀點,一方麵要勇於進取、掘新;另一方麵則要敢於懷疑、反駁。

演講的親和力

據心理學研究,人們在交際時,潛在的感情因素往往左右著心理傾向與理性思維,從而對話語的可信度和可接受性產生微妙影響。因此,演講者要設法消除心理隔閡,拉近感情距離,使聽眾樂於親近自己。

以下幾個訪問法可使你成功地達到目的。

(1)推銷自己,變生為熟,當演講者是“生人”的時候,聽眾開始不免有些隔膜感。這時直奔主題往往讓人難以接受,不妨先“推銷”一下自己。孟俐小姐的演講《讓女生部早日“消亡”》這樣開場:

親愛的女同胞們,還有,敬愛的先生們:

晚上好!

(掌聲)首先感謝大家的熱情,謝謝!

我早想說上幾句,很想認識一下大家,也讓大家認識一下我。先來介紹一下,8911(2)班的一員,姓我們儒家宗師孟子的“孟”,單字伶俐的“俐”,孟俐,就是我。你們大家聽出來了,我這個人愛說好話,連自己的名字也要美化。不過,我要說明,這個小毛病絲毫不妨礙我對“女生部長”之職的熱情,可是,即使天大的熱情也不能改變這麼個趨勢——女生部的發展完善過程,也就是她走向消亡的過程,我的任務就是促成這個過程盡早結束。

真是言語出性格,寥寥數語巧妙而自然地“塑造”了一個熱情開朗、活潑可愛的“我”,一下子拉近了“我”與聽眾的距離,讓人很開心,有興致傾聽。

(2)體察隱衷,言其欲言演講者要善於捕捉人們內心的關注,做大家的代言人。

1937年夏天,朱德總司令應邀對國民黨127師官兵作演講,以親切感人的鄉音對這些四川子弟說:

你們初次離開家鄉,遠來北國,可能水土不服,生活不習慣,希望你們注意起居,保重身體,好為國殺敵。

平易、親切的話語充滿了關切、體貼和激勵。士兵們紛紛表示:跟著這樣的長官當兵打仗,打死了都值得。

(3)就近取材,小處著眼就是選擇那些極為貼近聽眾的演講題材,敘事明理,平易近人,或者,以此為過渡,自然地擴展開去,天南海北,涉筆成趣。魯迅在燕京大學的演講《現今的新文學的概觀》說道:

那題目,原是在車上擬定的,但因為道路壞,汽車顛起來有尺多高,無從想起。我於是偶然感到,外來的東西,單取一件,是不行的,有汽車必須有好道路,一切事總免不掉環境的影響。文學——在中國的所謂新文學,所謂革命文學,也是如此。

所說之事看似瑣細,但與此時此地的聽眾極為貼近,時間(剛發生)、空間(來此途中)、性質(日常之事)都緊貼聽眾。所以聽眾自然也就和演講者貼得很近。

(4)善用口語,樸實親切演講的詞語、句式、語氣、語詞都要口語化。

秦市義動員農民集資辦學的演講《為了咱的娃》,以樸實、幽默、深情的口語牢牢牽動著山區鄉親的心,使之時而笑,時而哭,時而深思,時而讚許:

咱娃也是娃,咋就該坐在這石頭塊塊土蛋蛋上……把咱娃害得近視眼、關節炎、羅圈腿、背鍋腰……咱那破教室,老實說還不如縣大牢哩!咱縣大牢窗戶上還搭幾塊玻璃哩!要是我的娃在那兒坐上一天,我都舍不得(秦哭,眾人亦哭),咱大家好好想一想,大人們住的是好房子,可娃娃們咋就在這地方受洋罪?咱娃娃可有話要對你們說哩!(大哭)……

(5)態度誠懇,平等待人演講者要讓聽眾與你融為一體,親密無間,那就要說心裏話,待人以誠,平等待人。即使是上級、師長也不可出言虛妄,盛氣淩人。

美國教授摩根在《每個耶魯新生都應知道》的演講中說:我們要求你們在你們自己感興趣的題目上不達真理,永不滿足。隻有如此才能使你們永遠清醒地認識到,自己懂得的少得多麼可憐,我們教師懂的也是少得可憐。我們要求你們把我們逼進死角,讓我們暴露出我們研究中的差錯與缺欠……

(6)精心求同,融化其中共同的感情,共同的境遇,共同的理想,等等,會把彼此的心連在一起,演講者融化在聽眾之中。

丘吉爾作客美國時所作的聖誕祝詞就是這樣:

我今天雖然遠離家庭和祖國,在這裏過節,但我一點也沒有異鄉的感覺。我不知道,這是一人的母親血統和你們相同,抑或是由於本人多年來在此所得的友誼,抑或是由於這兩個文字相同、信仰相同、理想相同的國家,在共同奮鬥中產生出來的同誌感覺,抑或是由於上述幾種關係的綜合。總之,我在美國的政治中心——華盛頓過節,完全不感到自己是一個異鄉之客。我和各位之間,本來就有手足之情,再加上各位歡迎的盛意,我覺得很應該和各位共坐爐邊,同享聖誕之樂。

(7)寄情委婉,搖人心旌演講得流露真情,可以直接表達對聽眾的讚美和喜愛,使自己的感情飛流直下;也可以直中有曲,適度控製,以引而不發的張力搖蕩聽眾的心旌,使聽眾的心默默地貼近你。

張誌公《在演講邀請賽閉幕式上的即席講話》中,在讚美了“小李燕傑們”的成績之後,忽然說:

說到這個地方,我很想改變一下稱呼,但又擔心有倚老賣老之嫌,可是感情使人不能顧及這個嫌疑,我把“親愛的青年朋友”改稱“可愛的孩子們”!(長時間熱鼓掌)

張先生把自己的感情表達得一波三折,既懇切又委婉,既明白又深沉。“孩子們”深受感動、鼓舞,倍感親切、溫存,在心裏覺得他可親可敬。

貼心提示:

不是話說得好聽,你就能產生親和力,而是要你的話講得深入人心。

二、辯論的關鍵點

自古以來,便有辯論,曆史上的辯才也屢見不鮮。他們在辯論中能夠取勝,往往以一種反常規的思維來進行,駁別人之不及,善抓關鍵,大膽批駁,進而得勝而歸,我們應從中有所得。

辯論的關鍵

(1)辯論不僅靠口才

辯論的關鍵靠口才嗎?靠聲高嗎?靠堅持己見嗎?不,辯論的關鍵隻有一個,那就是實事求是,堅持真理。

戰國的公孫龍是詭辯家,他最有名的詭辯論是“白馬非馬”論,他的理由是,馬不過是指馬的形狀,白是指馬的顏色,既然顏色不等於形狀,那麼,白馬也不是馬了。宋國一個雄辯家兒說十分讚同這一觀點,並在參加齊國稷下學官的學術大辯論中,用滔滔不絕的宏論戰勝了所有的論敵。一次,他騎著白馬通過邊境關卡時,被士兵攔住馬要求納稅。於是兒說又施展他的雄辯術,大談白馬非馬的道理,可是在場的百姓隻是笑,他們根本不相信,眼前這匹馬會不是馬。最後,士兵堅持不交稅就不能過關。最後,兒說隻有乖乖地掏了腰包。

這說明,不管你的口才如何好,虛偽的言詞和荒謬的思想不管蒙上什麼樣的花衣服,總是經不起事實檢驗的。

(2)堅持真理,不是堅持己見

口頭辯論由於受環境的影響,辯者的心理狀態會受到環境波動的影響。雙方唇槍舌劍你來我往,都可能引起聽眾迅即的反應:或鼓掌、或歡呼、或打噓、或起哄。這時,最容易使辯者產生為爭輸贏,爭麵子“決戰到底”的心理。而不能為探求真理冷靜地、嚴肅地進行辯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