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三百一十八 章 何為結局?(1 / 2)

他們很快就到了目的地。

在宇宙生成的前10億年裏,基本上就沒有有一定濃度的重元素區,當時第一代恒星剛出來,就說當時氫多背景熱,生成都是大質量短壽的藍色恒星,活個三四十億年也是沒問題的(太重的短壽是短壽,最後都成黑洞了,沒意義)。

這就跳到了100億年前,第一代恒星死了,拋出了大量的物質,星雲形成成為可能,第二代恒星在這些星雲裏孕育,轉啊轉,轉出了原始星盤,再轉,第二代恒星誕生,這過程少說10億年。

這些星二代裏,有些“幸運兒”恰好生成於重元素比較富集的地方。哎,身邊就帶了個小尾巴,這個小尾巴身子板不錯(岩質)位置還挺好(能有液態水),也許就會產生生命,這個生命也許會進化出“智慧”(這個幾率……),也沒啥意義,周圍太空曠,第一代恒星產生的重物質總量還是太少,那時一個恒星能有一個行星已是難能可貴(還得是“硬質”的行星,那簡直奇跡,周圍那點重物質都給他了),然後周圍可能幾十萬光年都沒個能落腳的地方,文明直接困死。

第二代恒星死亡,就是至少50億年後的事情了,這時的宇宙,經過了兩代的恒星,氣體雲裏的重物質含量已是初見規模,為第三代恒星附帶更多的行星數量和質量提供了物質基礎。

然後,距今50億年前在銀河係某個懸臂,一顆中等大小的恒星誕生了……

所以說,人類也許是宇宙裏最早的那波文明也說不定。

薩曼莎、瓊斯露露、瓊斯月亮等瓊斯人的首腦人物都在等著他了。她們把舒雲鵬一行引上薩曼莎的母艦。賓主坐定後,舒雲鵬直截了當地問道:“還有多少時間?”

我一直以為,費米悖論的本意並不是詢問無盡的星球和地外生命。

他真正要問的,是進化到底有沒有盡頭?人類到底有沒有未來。

大家都以為自己生活在一個技術大爆炸的時代,但其實,我們這個年代的人麵臨的技術進步,很可能並不如大家以為的那麼多。我們小時候學習到的知識結構,並沒有太多變化。

我現在還記得很小很小的時候看過一本書,阿西莫夫寫的,現代科學100問。這本書不知道還有沒有再版,我很想給我兩三歲的孩子買一本備著,等她長大了,一樣可以看。

但在費米的時代,20世紀初愛因斯坦等人對於經典力學的顛覆,實際上是在顛覆人類認知宇宙的方式,這種方式如此劇烈,以至於到現在都有一大堆人,從宗教騙子到民間科學家,在反複咀嚼這一方式的哲學意義。

很不幸這家夥又是和奧本海默一道,幾乎親手打造了原子彈。而在原子彈爆炸的五十年多前,僅僅是改良了炸藥,就可以造就富可敵國的諾貝爾並且幾乎更改了戰爭的模式。這種跨越就好像,在美國人用土星五號登月的五十年後,中國人搞出了可以裝在飛船上用的曲率發動機,並且真的實現了星際躍遷一樣....

所以我相信,包括費米和奧本海默在內的一大票現代物理學家,親眼目睹了原子彈的威力之後,被嚇傻了。他們一方麵清楚的知道原子彈的威力有多大,製造有多麼的容易,另一方麵也不相信人類可以克製住用原子彈毀滅自己敵人的衝動。換句話說,他們大概覺得在將人類推向自我毀滅的道路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所以我覺得費米悖論的本質意義是這樣的,當一個人,親眼看著過去五十年的科學和技術進步都服務於更有效率的殺人之後,自然忍不住對於科技進步的終極目標產生了懷疑。我相信當時有很多人一定在猜想,任何一個智慧生命,在搞明白無線電之後,都會在很短的一瞬間(相對於宇宙的時間)搞明白時間和空間,質量和能量之間的正確關係,而下一個瞬間,他們自然的會製造出核彈並且自我毀滅。

在他們之前,隻有最蠢笨最底層的工人才會懷疑,科技進步會帶來災難。

在他們之後,包括推動科技進步最積極的科學家們,也開始懷疑起來,技術進步的終極目的,和人類的終極福祉,是否是一致的?

所以費米悖論並不真的是在詢問地外生命,費米悖論在今天也毫不過時,他本質上問的是我們自己的未來。

“快了!”瓊斯露露答道:“最多不超過五個小時!”

近距離伽馬暴可能滅絕任何比微生物更加複雜的生命形式。由此,兩位天文學家聲稱,隻有在大爆炸發生50億年之後,隻有在10%的星係當中,才有可能出現類似地球上這樣的複雜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