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1章 智真智慧(1 / 2)

龍長城裏流傳著一句俗語,叫“先有龍泉寺,後有龍長水”。龍泉寺始建於唐盛時期。寺院三進院落,前為山門,山門石頭門柱上刻有一副對聯,上聯是“紫氣黑水”,下聯是“佛光白山”。兩側有鍾鼓樓,中為天王殿,後為大雄寶殿、藏經樓。天王殿為硬山式建築,正脊透雕四龍戲珠,形象生動。主殿大雄寶殿有如來佛、觀世音、十八羅漢等。寺內有一口古井,傳說努爾哈赤喝過這古井裏的水,故民間稱這口古井為“龍泉”。龍泉寺由此而得名。

龍泉寺的主持智真大師俗姓盧,原籍河北範陽(今北京大興)。為了躲避戰亂,父親舉家遷到了嶺南新州。智真自幼聰明過人,五歲時就能熟讀《詩書》,七歲時就能倒背《道德經》。

他十歲那年,父親就去世了,隨著家境越來越貧寒,智真不得不靠打柴賣柴來養活一家。有一天他聽到買柴的客人念誦“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若有所悟,忙問客人這是什麼經文,客人告訴他這是《金剛經》,弘忍大師正在黃梅東山寺給大家講這部經。智真聽了,安頓好母親,就前往黃梅拜見弘忍。

當弘忍知道他是從偏遠的新州來的時候,就故意考他:“你從蠻荒之地而來,難道也想成佛?”智真毫不膽怯地說:“人的出生地雖然有南北的不同,但每個人的佛緣都一樣。人雖分南北,成佛不分南北!”

弘忍聽了,心中暗喜,卻不露聲色,讓他到碓房去幹活。碓房就是舂米的作坊。智真的身子輕,就在腰裏綁了塊石頭,來增加身體的重量,這樣在舂米的時候,就可以很方便地把杠杆壓起來舂下去。就這樣,智真在碓房老老實實地做了八個月的活。

有一天,弘忍為了考驗弟子們禪學水平的深淺,物色一個接班人,就讓每個人寫一首詩呈上來。當時一個叫神秀的和尚擔任上座,上座在寺院裏是僅次於住持的位置。神秀才華傑出,大家都很服他,想著這個繼承人是非他莫屬了。神秀果然不負眾望,寫了一首詩:

身是菩提樹,

心如明鏡台,

時時勤拂拭,

勿使惹塵埃!

這首詩寫在牆上,雖然沒有署名,大家都知道是誰寫的。很快,這首詩就傳遍了全寺。弘忍看了後,對大家說:“後世如果能依照這首詩修行,也能得到殊勝的果實,你們要好好念誦它!”

在這首詩中,神秀將人的身心比做菩提樹與明鏡台。人的身心本來清淨。由於執著,生起了相對意識,以致於經常為塵垢——外在的煩惱所汙染。要想保持心靈的清淨,就必須“時時勤拂拭,莫使有塵埃”,也就是通過堅韌不拔的修習,才能漸漸地覺悟。

當時智真正在碓房幹活,聽了大家紛紛念誦這首詩,認為它還不夠徹底,就把自己的詩寫在壁上:

菩提本無樹,

明鏡亦非台;

本來無一物,

何處惹塵埃!

大家見了這首詩,驚奇不已。這首詩說,身心都不是真實的,從緣起性空的立場上來看,沒有菩提樹,沒有明鏡台,身心如幻影,幹擾我們身心的煩惱更是皮之不存,毛將焉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