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章 深入群眾(1 / 2)

老人謙虛地說:“我從六十年代就幹采煤工,一幹就是三十多年,八十年代我當時任隆隆煤業采煤一區三隊隊長,那個時候大家也沒有什麼私心雜念,就是知道打連勤,獻休班,為國家多出炭,支援四化建設,一九八0年,我們國家剛剛恢複了經濟建設,百廢待興,各行各業都需要煤炭,每天等著運煤的車輛排出幾公裏長。大慶油田的全國勞模王進喜有句口號叫做:寧可少活二十年,也要拿下大油田。我們煤礦工人也一樣,寧可自己少活個十年八年,也要出好煤,多出煤。當年,我帶領著大夥,吃住在井下,每天工作十四五個小時,月月創高產,我當年被評為全國煤炭戰線的勞動模範,出席了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召開的勞模大會,還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接見,這是我一輩子的光榮。

我有時也在想,人啊一輩子轉眼就過去,一生究竟圖個啥呀,我認為:錢多多花,錢少少花,健康就好;力多多幹,力少少幹,肯幹就好。”

浩森聽後激動地從座位上站起來說:“老同誌,你說得太好啦!我為有你這樣的礦工而驕傲。我省是全國的煤炭大省,是煤炭成就了我們西山省的經濟,沒有煤礦也就沒有我們西山的今天,我們全省有一百多萬象老哥這樣的煤礦工人,你們戰天鬥地,不怕犧牲,在艱苦的環境中無怨無悔地工作了一輩子。

改革開放初期,我們是百廢待興,煤炭戰線作為我省的工業支柱,為我省創造了大量的外彙和稅收,為後來的經濟發展奠定了基礎。

長江後浪推前浪,我們的國家正是因為有了像你們這樣一批一批隻求奉獻,不求索取的工人隊伍,我們國家的經濟才一步步地發展起來,時代不能忘記你們,國家不能忘記你們,老同誌你要好好保重身體,以後我還會來看你。”

老職工激動地流著眼淚把他送出家門口,這時一名記者跑上前去,搶拍了一組鏡頭。

他走出老人的家,轉過頭來慍怒地對身旁的省經信委主任、省國資委主任和省電視台台長說:“一年下來我都接待幾十批各個行業上訪的職工,可是從沒接待過煤礦上訪職工,我很好奇,今天我感受很深。

六七十年代,特別是煤炭等老工業基地的建設就是這樣‘先生產、後生活’,無怨無悔地為國家建設無私奉獻。幾十年過去了,他們的生活、居住條件卻沒有什麼改觀。土石房、磚木房,連同日偽時期的勞工房、簡易房,一直與礦工們相依相伴:

屋裏小半間,

頭頂能望天,

四世同堂住,

睡覺肩挨肩。

基礎設施嚴重落後,居住條件惡劣,已經是居住在危房棚戶區的居民不得不接受的現實狀況。棚戶區內大部分無燃氣、排水、集中供熱等設施,垃圾遍地,汙水橫流,供水管老化,經常斷水,取暖以及炊煙粉塵汙染嚴重,環境十分惡劣,居民隻能把生活汙水倒在附近,久而久之,在每家的房前屋後都有臭水溝。由於空間狹小,多數居民家中的廚房,隻能設在室外,將青菜倒入油鍋中時,與香味一起湧入鼻孔的,往往還有腳下排水溝裏汙水的惡臭。幾十年來,棚戶區的居民幾乎每天都是這樣度過,惡劣的環境似乎已經成為生活的一部分。夏天,刺鼻的氣味,使居住在這裏的居民根本無法開窗,加之屋內潮濕,絕大多數居民家中衣櫃中的衣物都會發黴。由於沒有固定的垃圾處理場所,棚戶區內幾乎每一段路上都會有好幾個垃圾堆,包括糞便在內的生活垃圾,隨意堆積著,讓這裏看起來像一個大垃圾場。